国立第六中学--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流亡中学
学生生活纪事
(1937-1949)(史料摘编)
华 维
综 述
抗日战争初期,我国东部战区的许多大学迁移到西部后方。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中等学校纷纷向后方流亡。为了安置这些中等学校的师生,先后建立了34所国立中学。国立第六中学(简称国立六中),是最早建立的12所之一,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所。
1937年10月,山东大部沦陷。省教育厅令各中等学校师生到河南许昌集中,并于1937年12月成立山东联合中学,1938年2月,教育部接管,令向湖北均县、 郧阳转移,并改名为国立湖北中学。同年12月,又向四川迁徙,师生近3000人一路高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亡,途经河南、湖北、陕西等省,顶烈日,冒风 雪,登武当,沿秦岭,攀巴山,越剑门,行程7000余华里,于1939年二、三月间陆续到达四川的绵阳、梓潼、德阳、罗江等四县,定名为国立第六中学。包 含校本部和四个分校,设有高中、初中、师范。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达2500余人。
当时的四川,由于经过军阀连年混战,教育受到很大摧残。绵阳等地人民对于国立六中的到来十分欢迎。国立六中应当地人士的请求,立即招收了不少当地学生入学。 之后,又陆续招收了从沦陷区山东、东北三省、晋、冀、豫、江浙、赣、粤、湘、鄂、桂等十余省来的流亡学生,其中不少人是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日寇封锁线而来 的,还有少数归国华侨子弟,但仍以山东籍学生为主。
国立六中集中了山东中等学校教师中的一批精英。这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负家乡父老的重托,甘于清贫,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严格管理。学校有着浓厚的读书风 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质生活十分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破屋陋室,疾病丛生的情况下,学生咬紧牙关,发愤苦读。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学 生。12年中,总计育才5000余人,其中高中部毕业1700余人,考进高等院校者1200余人,成为当时一所颇有名气的中等学校。1949年后,国立六 中和四川省立绵阳中学合并为川西区立绵阳中学(现名绵阳南山中学)。
一、流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大举侵犯。同年9月下旬,日寇沿津浦铁路进犯山东。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拥兵10余万,却不战而退,丢弃黄河天险和泰山、运河防线。日寇长驱直入,至1938年1月初,大半个山东省落入日寇之手。
七七事变之初,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鉴于战火即将燃烧至山东,即指令各中等学校选拔15岁以上身体健壮之男生,取得家长同意后随学校迁往后方,并指定了分区集中地点。
1937 年12月,省教育厅通知各中等学校速去河南省许昌县集合。1938年1月,陆续到达许昌的师生已有2000余人,学生年龄大的二十岁左右,小的只有十一、 二岁。1月16日,厅长何思源在许昌集合由山东来的师生讲话,宣布成立山东联合中学,由杨展云担任校长。随后根据教育部命令,学校迁徙湖北省均县(今丹江 口市)、郧阳(今郧县),并改名为国立湖北中学,和山东省政府脱钩,由教育部管辖。学校下分师范部(在均县)中学部(在郧阳)。在迁徙途中,一条主要载有 女生的木船,在汉水上被风浪打翻,遇难者29人,其中女生22人.惨案发生后,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当时学校初中部的国文教员李广田,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写 下了《祭奠二十二个少女》的诗篇,表示深切的哀悼,诗的原文是:
惟愿世间完全干枯,也不要一滴清露,免得它照见花影,惊破了多泪的魂灵!但完全干枯又有何用?最难晴朗的是我的眼睛,是谁把二十二个美丽的生命,送到寂寞 的鲛人之深宫!`俺们还不如杀敌而死!'我仿佛听到她们在哭诉,当绿满断岸的暮春时节,激怒的波涛化作一江寒雾!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均、郧一带接近前线,国立湖北中学的安全受到威胁,按照教育部命令,于1938年12月又向四川迁徙。1939年二、三月间陆续到达四川的绵阳等四县,定名为国立第六中学。从1938年12月起,由原山东省教育厅科长葛为棻(兰笙)任校长。
这支近3000人的队伍(包括教职员及其家属),从山东到四川,经过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到达四川,行程7000余华里,从豫西到川西完全跋涉在丛山峡谷之 中,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到四川后才安定下来。一路上全凭开动两支脚,自背行李,白天要行走百里左右,夜晚宿于学校教室、古庙、戏台、牲口棚或农民家中,身 受烈日暴雨风霜飞雪侵袭,衣被单薄,饮食恶劣,疾病流行。但广大师生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团结互助,师生如父子,同学如兄弟,同时又得到沿途群众的关心与支 持,终于胜利到达了目的地。在长途征程中,师生们沿途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烟毒无孔不入,人民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地方官吏贪污腐化,广大人 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学们在流亡途中读到'中国社会'这本大书,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获得了很多感性知识。自始至终和同学们一道长途跋涉流亡 的李广田老师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完全是走在穷山荒水之中,贫穷、贫穷,也许贫穷一词可以代表一切;而毒害、匪患,以及政治、教育、一般文化之不 合理现象,每走一步都有令人踏入'圈外'之感。'他又说:'我们都跑得很结实了,无论是我们的身子或我们的心。我们看了很多,也经验了很多。我们懂得了' 走路'的道理,也懂得了一点生活的道理。而且,我们之抗战必能胜利,以及这一胜利实在不易获得,在我们的长途跋涉中也得到了说明。'
师生在颠沛流离之中,时时不忘抗日救国之志。他们以出壁报、演话剧、上街游行、演讲歌咏等多种形式,把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送到流亡之途的城市、乡村特别是 那些还不知道抗日战争的大山区和穷乡僻壤中去。到达四川以后,也继续进行宣传活动,起到了提高群众抗日意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的作用。
师范部到达均县后,在校内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领导下,组成了抗日救亡宣传队,下设话剧组、歌咏组、舞蹈组、漫画组、壁报组、口头宣传组等,开展了声势 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此时,中国共产党派了钱俊瑞、胡绳等领导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在襄樊、老河口、均县、郧阳一带活动。1938年秋,五战区文化站部分人 员来到均县,要求师范部配合他们搞些宣传。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和姚雪垠也来校指导,后者曾到校作过抗战文艺的专题报告,并参与召开社会科学座谈会,受到 欢迎。学校西迁时,五战区文化站又演文艺节目和出壁报欢送,臧克家写了欢送诗。1938年7月7日,师范部在均县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抗日一周年纪念活 动。这天大家走上街头,贴壁报标语,唱歌演讲,演出街头活报剧,场面十分动人。抗日歌声此起彼伏,唱者泪流满面,听者义愤填膺,整个古老县城都沸腾起来 了。入川途中,每到宿营地,饭后稍稍休息,即敲锣打鼓,高唱抗战歌曲,召集群众,进行宣传。到达安康后,鉴于这是比较繁华的城市,第一天即举行全校大游 行,前面是横标、大型漫画、化妆表演,后面是学生队伍,嘹亮的歌声,整齐的步伐,震动了全城。不少居民为学生送茶送水,许多小学生自动参加进来,跟随高呼 口号。安康有新旧两城,分两次游行后,各班级又分开活动,有的演街头剧如《放下你的鞭子》;有的下乡宣传,连续进行了几天才停下来休整。汉中,这是陕南最 大城市和物资集散地,师范部除了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壁报之外,在体育场连续演出五场,舞蹈、歌咏、哑剧和多幕话剧都演得很成功,观众人山人海,群情激 奋。每当台上唱起《松花江上》,凄楚的歌声深深扣击着每个观众的心弦,台下就不约而同地跟着唱起来,边唱边哭,一片呜咽抽泣之声,同时高喊抗日口号,收到 很好的效果。当地政府也表示谢意,赠送一幅幕布作纪念。然而在汉中的宪兵队,竟以扰乱治安为名,在春节期间一个深夜,出动大批宪兵,把二、三百名熟睡的学 生从床上抓起来,押送到一个大院里,并在四周架起机枪,如临大敌。但同学们毫不畏惧,一面怒斥责问,一面高唱抗日歌曲。宪兵毫无办法,天快亮时只好以'误 会'为名表示道歉把大家放了出来。
早在河南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时,原济南一中(后为国立六中罗江分校)的师生就建立了狂飙抗敌救亡工作团."狂飙"之名是李广田老师起的,借用法国著名的 狂飙运动的意义,由李广田,翟亚先老师指导,下设壁报组,演讲组,话剧队,歌咏队等,各种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流亡途中,又组织了狂飙剧团 沿途演出,宣传抗日救亡。
二、在四川
在 山东联合中学、国立湖北中学时期,学生全部是流亡出来的原山东省各公立私立高中、初中、师范、简易师范(乡村师范)、职业学校的学生。师生基本上按原校建 制活动(人数少的则编入人数多的学校)。到达四川后,成立了绵阳校本部(高中)和梓潼(师范)、德阳(初中)、辛店子(初中)、罗江(初中)四个分校。同 时应当地人士要求,各初中分校(后来扩大到高中)各在当地招收本地学生,也招收一部分零散从沦陷区流亡出来的学生。各初中分校毕业的学生则经过考试后入绵 阳高中部。此后学生来源主要是陆续从沦陷区(主要来自山东省)流亡出来的学生(包括随家长逃难到四川的学生),经教育部战区学生登记处(设在壁山县青木 关)或经西安、重庆、成都等地山东同乡会介绍前来,经考试后入学。
从1942年起,德阳、辛店子分校除在当地招少数学生外,在成都登报招收各沦陷区出来的初中新生(山东籍优先),在成都考试、发榜。从1943年起,根据教育部通知,可以招收30%四川籍的学生。
从1946年下学期起,绵阳高中部的生源只有辛店子分校的毕业生,仍以外省籍(山东省最多)学生为主。由于学校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
到达四川之后的前两年,初中学生来源还有各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毕业后来此就学的保育生。此外,从其他国立中学转学来的也不少。
从1939年至1949年12月,在校学生总计5000余人,其中高中部毕业学生1700余人,考进高等院校者达1200余人。
流亡学校的国立六中,在教学和训练上有她自己的特色,而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刻苦的。课程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设置:国文、数学、英语(师范无英语)为主 课,每周各有6节或7节。课本由学校借给学生使用,但有些教师使用自己编选的教材:高中数学教材多系外国原著翻译的课本,英语教材除使用商务、中华书局的 课本外,高中还补充选文。当时四川的中等学校尊孔读经的不少,有的大学规定考试作文必作文言文。国立六中却从不提倡读经,作文课也从不要求写文言文。但由 于有些国文教师能够兼容并包,指导学生阅读古文经典名作、名段,因此六中学生中古文根底较深、熟悉格律、擅长诗词歌赋者也不乏其人。由于没有仪器设备,物 理、化学、生物课程,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
考试和升、留级制度比较严格。不仅有小考、月考、期末考,而且还有突击性的抽考。特别在初中阶段,期末考试两门主课或一门主课加两门副课不及格者即留级。学校有自行制定的奖惩条例和细则。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者可免考保送入高中。
学生生活日常安排有升降旗、早操(或跑步)、早晚自习、上课(每日6节,上午4节,下午2节)、课外活动(下午课后时间)。每周星期一早上举行(孙中山)总 理纪念活动。体育设施有篮球、垒球、铅球、单双杠等。篮球运动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经常举行班级比赛或与校外单位比赛,在绵阳多次获冠军。军事训练是高中一 年级特定的课程,每周一小时学科和两小时术科,学科由军训教官讲《步兵操典》,术课曾安排过实弹射击。初中一年级的劳作课,男生学种菜,女生学打草鞋。
除个别当地学生外,师生全部住校,朝夕相处。因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感情较深。
学生虽然在饥饿、寒冷、疾病中挣扎,但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困难的学习条件下,却有着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读书氛围。天还没亮,操场上、校旁的小河边、野地 里,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晚饭后即使在散步,也边走边背诵诗文或英文单词和课文。早晚自习,不需要老师督促,教室里坐得满满的专心学习、互相切磋。学生有 不懂的地方,也随时到教师宿舍里请教。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打得较牢,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国立六中的学生中,人才济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约有300人左右,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为新 中国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党的各级干部,其中有些人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记载,牺牲于重庆渣滓洞者6 人,牺牲于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者4人,牺牲于解放战争和剿匪、征粮工作中者3人。新中国建立后,在各条战线上都有国立六中校友在勤奋工作,埋头苦干,为 国为民办了许多好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四人,著名科学家、外交家、教授、作家、诗人、律师,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记 者、编辑、教师、医师、文艺工作者,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此外,一些移居海外的校友也多事业有成。
三、艰苦的生活
山东联合中学时期、经费由山东省教育厅解决。组建之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命令省教育厅将所有教育经费存入韩的民生银行,妄图化公为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未 予执行,而供给山东联合中学使用。教育部接管后,经费由教育部供给。但由于战时等原因,教育部汇给学校的经费,途中稽留甚久,教师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 学生生活亦受影响,而主其事者则从中牟利。到四川后,物价飞涨,而教师工资远远落后于物价。又由于是国立学校,不能享受四川当地教师的平价米,教师生活十 分清贫困苦,食则粗茶淡饭,衣则粗布大褂,子女多者更是困苦不堪。有时还要挤出点钱帮助学生解决特殊困难,如考大学的路费、过冬棉衣等。
学生的生活更是困难。从沦陷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毫无经济来源,全部依靠学校供给。初期实行贷金制(借贷给学生,规定以后要还),每人每月法币六元,当时可 解决一般伙食水平,还可以挤一点钱出来作为伙食尾子发给学生零用。1940年以来,物价飞涨,而贷金数永远跟不上,伙食日渐恶劣。1940年,每日仅能吃 两顿麦子皮稀饭,每当开饭时,炊事员用木棍在桶内搅,否则上半桶都是白开水。学校只得叫学生'早睡晚起,省油省米'。由于物价飞涨,贷金制已名存实 亡,1942年后,学生实行公费制,伙食改为一日两次干饭,食米在当地粮仓领取,另有少数菜金。而从粮仓取出来的米,含有大量的谷、稗、沙、石甚至仓底的 霉米或含鼠粪。但这种米煮出来的'八宝饭'也只能限量供给,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也只能半饱而已。而所谓菜,也只能是一点点盐水汤加少许厚皮菜,干萝卜丝, 一年四季很少见到油荤。
抗战胜利后,学生生活一度稍有改善,但后来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生活又陷入困难。1949年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政府东逃西窜,学校经费来源断绝,教师拿不到工资,学生也没有了伙食费,学校在山东同乡会帮助下,借得一些大米勉强维持。学生只能吃两顿没有菜的白稀饭度日。
衣着方面,没有制服,学校也没有任何要求,学生有什么穿什么。起初几年,学生们大都穿的是从山东老家带出来的衣服,棉衣抽出棉花春秋季当夹衣穿,冬天再把 棉花填进去。夏季到河里洗澡,先把衣服洗了晾在沙滩上,澡洗完了,衣服也干了,才穿上衣服回来。鞋袜无钱买,隆冬季节也只能光脚穿草鞋。甚至草鞋也无钱 买,只有穿自制木屐。运动场上甚至踢足球时也只能打赤脚。以致和当地学校比赛时,只要看脚就知是哪方的运动员了。许多学生夏日无蚊帐,学校虽有少数蚊帐借 给学生使用,但多数学生仍要忍受蚊虫叮咬。住的都是破旧阴暗潮湿的庙宇或工厂的破旧房屋或新建的简易茅草房,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有'雨浴室'之称,而且 十分拥挤。在郧阳曾发生草房垮塌砸伤学生事件。
学生所用的课本是学校借给,一级一级传下去的。作业本用土纸自己订,两面写,先写铅笔或钢笔字,再写毛笔字,并尽量用树枝在地上演算习题或默写英文单词。钢 笔是用蘸水笔尖绑在木棍上,墨水是买点颜料泡水。晚自习时,两张桌子对拼在一起,四个人用一盏昏黄的桐油或菜油灯(陶制小油壶,用棉线作灯芯)。现时经济 价值很高的桐油,当时在四川运不出去,多用来作点灯用油,对人体为害甚大。
由于营养极度不良,疾病丛生,又缺医少药,不少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因而死亡。1938年夏在郧阳、均县时,校内流行痢疾、疟疾、肺结核等,高峰时每日看病者百 余人,有学生数人死亡。时刚被任命为校长一个月的宋还吾,患斑疹伤寒,发病仅五六天即去世。宋为山东知名教育家,逝世时年仅48岁。李广田曾送挽联曰:' 避敌二千里,悼学生,悼先生,西风送凄凉,今日痛哭老夫子。流亡八阅月,报国仇,报私仇,东天遍烽烟,几时收复旧山河。'刚到四川不久,由于长途跋涉,风 餐露宿,身体虚弱,加之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原因,学校中曾一度流行痢疾,一批师生死亡。之后,由于冻饿交加,住宿潮湿拥挤,互相传染,缺医少药,许多学 生患肺结核,又死亡一批。估计前后死亡的师生在百人左右。绵阳西山观(现为西山子云亭风景名胜区)旁的七星岗(蒋琬墓附近乱葬坟山)是校本部死亡师生的集 中葬地,大家苦涩地称之为'六中第五分校'。各分校死亡者则在学校附近觅地安葬。还有些学生死在成都的马道街圣修医院里。这家天主教会办的医院,收治一些 国立六中患病的学生,然而该医院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缺乏应有的药品,仅能作些安慰性治疗。
由于住地十分潮湿拥挤,缺少换洗衣服,没有热水洗涤,互相传染,学生中几乎人人生疥疮。加之蚊子、臭虫、虱子肆虐、患疟疾等传染疾病者比比皆是。
四、抗日救亡活动
国立六中是一所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并受到熔炼的流亡学校,不论在流亡途中和校址定点后,师生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黑暗,因而蕴育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进步要求,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一)读书会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战初期,各种介绍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介绍苏联文学、中国左翼作家文学作品的书报杂志比较容易购到。流 亡途中,许多学生如饥似渴地争相阅读,节衣缩食,你买一本,我买一本,互相交流传阅,进而组织起读书会,共同讨论、研究。李广田老师1938年9月10日 郧阳日记中记载:'晚与衍梁登西北城,见草地上、操场上有多起学生开讨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等',可见一斑。由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起着中国共产党 在国立六中建党的思想准备作用,同时也是中共党组织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一种组织形式。
读书会如雨后春笋,成立较多,有班级的,有志同道合而自行组织的。其中突出的有:在河南南阳时组织的读书研究会;1938年入川途中在陕西旬阳组织的野军读 书会;1939年在校本部成立的青年救国读书会;1939年,罗江分校在方敬老师指导下成立的火炉读书会;1938年到1940年间,在梓潼分校成立的挺 进读书会和生活读书会;以及抗战胜利后,德阳分校成立的晨风读书会,等等。
当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学校的时候,读书会也遭到打击和破坏,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纷纷遭到收缴,连图书馆内的进步文艺书藉也被封存。 读书会成员针锋相对采用各种方式把进步书籍藏了起来,有的藏在干涸古井的井壁缝隙里,有的藏在废弃的碉堡和古墓里,有的掏开墙上的砖把书藏进去,有的暂时 埋在地下,有的在进步书籍上加换上其他书籍封面,在需要阅读时又拿出来。之后,读书会的形式没有了,但秘密读书活动没有停止,进步书、报、刊物仍在同学中 秘密传阅。这些书、报、刊有些是重庆、昆明、成都的六中校友发出来的,有自己订阅的,也有高年级同学遗留下来的。文艺书籍也有些是来源于校图书馆经过检查 后的'漏网之鱼'。
(二)壁报活动
壁报活动是国六立中抗日救亡活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十分活跃。除了班级壁报外,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动组合起来的。有的还请了 老师进行指导。各壁报社多则一、二十人,少则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也办壁报,经费自己节衣缩食凑,内容自己定,其中还有英文壁报,漫画壁报等。壁报内容 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刊登的文章有政论、文艺评论、诗歌、小说、散文、漫画、版画、剧本等等,有声有色,琳琅满目,是抗日救亡活动和民主运动的重要武器。 进步思想是其主流,宣传抗日救亡,宣传民主自由,反独裁,反内战。中共地下组织建立后,更是充分利用壁报介绍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驳斥国民党顽固 派的谬论。国立六中的壁报活动,虽屡遭反动势力的压迫、摧残,有起有落,但始终没有停止,其主流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迎来绵阳解放。
(三)文艺刊物《锻冶厂》和报告文学集《在风砂中挺进》
《锻冶厂》文艺刊物为国六立中罗江分校校刊,16开本,土纸印刷,每期8页约14000字,售价2分,向社会发行。创刊于1939年6月1日,1940年7月 1日终刊,在一年中出版10期。经费由校方供给,主编是该分校教师、作家李广田。写稿人有该分校的教师方敬、陈翔鹤和学生,也有高中部和其他分校的学生。 每期从组稿、改稿、写编者的话以至编排、交寄到成都印刷厂印刷,都是李广田老师在课余时间做的。10期中共发表文艺理论7篇,小说12篇,散文12篇,诗 13首,散曲一首,木刻板画一幅。创刊号的《发刊词》说:'对于我们,这伟大的时代正是一个最好的锻冶厂,我们将在这工厂中锻冶我们自己。我们一方面要锻 冶我们的手艺,希望能为这'抗日建国'的伟大时代画一些光荣的记号;一方面更要锻冶我们的整个生命,使我们的力量变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以期为国家民族 多尽一些应尽的责任。而且,如果我们经过长期的锻冶之后,能产生出一种较为像样的作品来,那就再好没有的了。自然,这还不过是一种愿望。因此,我们就出版 了这个刊物--锻冶厂。'《锻冶厂》以马列主义观点和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对青年的写作进行指导,反对让青年只读死书,指出青年必须注意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水 平和抗战对他们有何关系;学习鲁迅先生向着大众憎恨的黑暗面进攻,争取人类的光明等等。因此,它实际起到的决非仅仅是文学艺术的作用,而是团结了一大批青 年在它的周围,向他们进行进步的、革命的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一个普通的初级中学,能聘请到著名文学家来校任教,并出版一份高水平的文艺刊物, 事情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而经过战乱和国民党的镇压,一位六中罗江分校校友能保存有《锻冶厂》合订本到解放,也是不同寻常的。
《在风砂中挺进》,是罗江分校李广田老师发动学生集体创作的一册报告文学集,将流亡途中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写出来。先是在校内公开贴出征求写作者的启事,报 名者有17人,组成写作班子,分配任务分篇来写,最后共写30篇约10多万字。由著名作家陈翔鹤老师写了序言(已刊登在《锻冶厂》第8期),序言说:(学 生们写出的)'一片段一片段的,以描写和叙述他们在流亡途中所亲身经历的种种过程为多。自然,这一切对于他们太有关系了。近二年来,起初是敌人的炮火、飞 机和炸弹,其次便是他们在饥渴劳顿中所跨过的鲁、豫、鄂、陕等省区已行破产而且落后,一座座的大小城镇和农村。而且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中国劳苦大 众的生活水平实在降落到悲惨得无可再悲惨的境地了。这些都是从这些青年们的忠实叙述上所看得出来的。'序言认为这17位作者'已经睁开了眼睛','以后要 想使他们再行闭上眼睛,那一定是颇为困难的了。……借这本书的力量,聊当作一个耳光,来重重地打在计算将中国全体青年闷杀,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之道的猪狗 们肥胖的脸上!'为了写好这本书,李、陈二位老师多次召集17位作者研究,稿子写出后又加以修改定稿。在准备去铅印出版时,适逢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教育 部调走了孙东生校长,解聘了李、陈和方敬三位老师,因而未能出版,稿件后来也不知去向了。
(四)戏剧和音乐活动
戏剧活动特别是话剧也是抗日救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流亡途中,以至在四川定点命名为国立第六中学,直到抗战胜利,六中以演出抗日救亡话剧为突出特征 的话剧活动,一直十分活跃。出现许多由学生或师生组成的话剧团,主要有原为济南省一中后名为国立六中罗江分校的狂飙剧团和原为国立湖北中学师范部后改为国 立六中梓潼分校的醒华剧团。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省一粒子弹》、《当兵去》、《东北烽火》、《金门黄昏》、《电线杆子》、《八 百壮士》、《古城怒吼》、《九一八以来》、《死里求生》、《张家店》、《荒漠笳声》、《夜之歌》、《有力出力》、《争取最后胜利》、《黄埔月》、《沦亡以 后》、《咆哮的河北》、《我们的国旗》、《小三子》、《米》、《重逢》、《全面抗战》、《逃兵》、《祖国的孩子》、《扫射》、《上前线》、《纪念会》、 《天明》、《林中口哨》、《保乡守土》、《地窑中的人们》、《寿》、《不做亡国奴》、《保卫浦东》、《一群汉奸》、《一个游击队员》、《民族公敌》、《家 破人亡》、《战地小同胞》、《警号》、《拾炸弹》、《回乡》、《谁是混蛋》、《黎明》,等等,其中有些是师生自己创作的。单单从这些剧目就不难看出当年这 些流亡青年学生,是有着多么强烈的抗日激情和多么炽热的爱国心。
不难想像,所有演出都是在非常困难和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狂飙剧团只有学校津贴的大洋1元作化装费用,道具服装多靠向当地群众借用,幕布用被单联缀而 成。一路自己背着行李道具,自己做饭,在隆冬的刺骨寒风中坚持演出。在流亡途中共演出50场,行程2500里,其中有些场次是在医院演出,慰问伤兵员。狂 飙剧团和醒华剧团演出的地方,大都是山区,有的县城也在群山包围之中,以往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因而他们的演出和宣传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地方政府、 机关的热烈欢迎。尽管时当隆冬,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仍有很多观众。许多人被演出打动,流出了眼泪,甚至哭泣出声。演出对于提高群众的抗日意识起了重要作 用,经过演出的实践锻炼,一些学生以后投身戏剧事业,成为新中国的戏剧家。
抗日战争后期,1942年河南省大旱,校本部和德阳分校的河南同乡会联合在绵阳剧场演出《棠棣之花》等剧,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售票所得捐赠给河南灾区。
抗日战争晚期,校本部的青年剧社于1944年曾在校演出曹禺的名剧《雷雨》,1945年演出了《小人物狂想曲》等。
1944年,国立六中的学生演出队,由李束丝老师导演,演出宋之的、夏衍合编的《草木皆兵》,在川西各县公演,宣传抗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六中剧团,1945年 上半年,连续排演出四个独幕剧,有苏联的《人约黄昏后》、《过路人》、《白茶》以及外国儿童剧《扁豆熟了的时候》,《扁》剧演员分成两组,分别以中、英文 演出。1945年下半年,又排演了曹禺的名剧《原野》,年底在绵阳剧场公演了一周,获得校内外一致好评。抗战胜利后演出了《黄金潮》。1946年下学期, 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六中剧团由李束丝老师编导了以《黄河大合唱》和其他抗战歌曲组编的歌表演《胜利进行曲》。
音乐,也是抗日救亡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流亡途中和入川以后,校本部和各分校都有歌咏队;一路歌声不断,《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 曲》、《枪口对外》、《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抗战歌曲,无人不会,无处不唱。歌咏队的演唱,响彻穷乡僻壤,激动人心,并在沿途教青少年、学生唱,是宣 传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
早在南阳赊旗镇时期,原省立济南一中抗敌救亡工作团的歌咏队就十分活跃。由李广田作词,音乐老师瞿亚先作曲的歌曲有10余首之多。其中传唱最广的两首是: 一、《听信号》,歌词是:'咚、咚、咚--战鼓!哒、哒、哒--军号!全国同胞们,时候来到了,快快拿起我们的枪刀!冲上前去,杀!杀尽倭寇,把日本帝国 主义打倒!我们要争生存,生存先把头颅抛!争自由,自由之花要用热血浇!听信号!听信号!拼命的时候来到了!拼命的时候来到了!'二、《青年团结歌》,歌 词是:'全国的青年们,团结起来!以铁的意志,以钢的心肠,走上这光荣的战场,为人类自由,为世界和平,把强盗都杀光!杀不尽强盗誓死不还故乡!杀!杀! 杀!杀不尽强盗誓死不还故乡!冲呀!杀!(喊声)'。到罗江之后,瞿亚先同他的好友冼星海(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执教)和重庆《新音乐》月刊主编李凌取 得了联系。冼星海把他的新作都先寄给瞿亚先。因此,冼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尚未正式发表之前,就已在罗江分校传唱开了。其中的几支独唱曲《黄河颂》、 《黄水谣》、《黄河怨》,尤为全校师生所喜爱。《新音乐》上的不少新歌,也常在传唱。延安的抗日歌曲《延水谣》、《到敌人后方去》等也在校内传唱。
1945年初,音乐教师方嵩甫来到校本部。他精心组织了国立六中合唱团,以四部合唱为主,独唱、轮唱、重唱、齐唱为辅,曾在绵阳多次公演,受到很大欢迎。演唱的歌曲有《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虫的音乐会》等。
(五)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中,我国的抗日正面战场除国内的外,还有一个国外战场,那就是缅旬战场。根据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而组成的中国远征 军,深入缅甸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初期作战失败后,撤退到印度的部分组成为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开始向侵缅日军实行反攻。 1944年1月,为了充实驻印军,国民党政府发动青年学生从军,国立六中有20余名学生参加。同年4月中旬,日寇发动了对我国内正面战场的进攻,国民党军 队望风溃逃。从4月中旬到10月间,敌人迅速占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的大部和贵州的一部,直抵贵州独山,逼近战时首都-重庆的大门口,后方人民人心惶 惶,特别是对时事敏感的学生,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此同时,在国外的缅甸战场上,中国驻印军在美英空军和后勤支援下,英勇奋战,取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 谷战斗以及缅北重镇密支那等战役的巨大胜利,并正在南下向八莫和腊戍挺进。由于战斗极其激烈,伤亡较大,急需从国内补充兵员,以保证缅甸战场的最后胜利, 打通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从而支援国内战场。1944年秋,国民党政府再一次发动了青年从军运动,国立六中又有数十名学生参加了驻印军,绝大多数是校本 部高中生,其中许多是三年级毕业班的。同年冬,日寇占领独山,重庆震动,国民党政府在'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下,发动了更大规模的青年 从军运动,组建了青年军,国立六中校本部和各分校从军的学生,估计有一百馀人。
参加驻印军的学生到印度缅甸后,绝大部分分配到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战斗部队。他们当中有步兵、炮兵、坦克兵、通讯兵、驾驶兵,有些人参加了密支那和八莫等战 役的战斗,传闻攻进密支那的第一辆坦克是国立六中校友驾驶的。有的校友在战场上牺牲了,也有一些校友因染上猩红热病或疟疾而命丧异国他乡。当时,只要走到 不论驻印军的哪一部分,总会碰上国立六中的校友,可见六中学生从军人数之多了。
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上,战绩辉煌,名扬世界。1945年初,在打通滇缅路,与我滇西部队在畹町会师,旋即南下攻占腊戍、乔梅等城市后,与英军会师。至此已 完成反攻缅甸的作战任务,六月相继回国,准备参加对日寇的最后决战。8月10日,传来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普天同庆,万众欢腾,驻印军中的六中校 友尤其欢欣无限。因为按照从军前国民党政府的许诺,一旦抗日战争胜利,他们就可复员、复学而且可回故乡和家人团聚了。但国民党政府却背弃诺言,公然颁布命 令,不准原驻印军的从军学生复员,引起这些学生的强烈不满。原来,国民党要打内战,已开始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在缅甸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由 美国登陆艇海运秦皇岛,大举进攻解放区。广大从军学生反对内战,不愿做国民党打内战的炮灰,在开往东北的前后,纷纷利用各种机会以不同方式离开了部队,有 很多是冒着被抓回、被判刑甚至被枪毙的危险,'开小差'逃出来的。这些六中校友继续发扬当年在学校时团结互助的精神,相互帮助,相互掩护,先后逃到昆明、 广州、天津、北京、上海、南京、青岛等城市,或投靠亲友,或靠临时打工谋生,有的在火车站'扛大个',有的在洗衣房给人洗衣,有的给人看大门。最悲惨的是 有的从这个部队开小差跑出来之后,又被另一个部队抓去还是当了兵,下落就不明了。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时刻,他们的母校--远在四川绵阳的国立六中,向他们伸 出了援助的手,不管他们是手持正式'退伍证'的复员军人,还是遭到通缉的 '逃兵',只要回到学校,就一律准予复学上课,对于没回校的高三、初三或其他年级从军学生,则发给毕业证书或相应的证件,以便于他们考大学、升高中、转学 或找工作。
国立六中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从军的学生,估计有二百馀人之多,绝大多数是从沦陷区出来的流亡学生。姑且不谈当时国民党政府发动青年从军运动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但在国家危亡的关头,他们带着国仇家恨,不畏艰险,不惜放弃得来不易的学习条件,毅然投笔从军,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特别是到异域同日寇作战,无疑是一种爱 国行动。
五、爱国民主运动
国立第六中学,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紧紧地同抗日救亡活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联结在一起。就爱国民主运动而言,至1949年国立六中完成她的历史使命,可大致划 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从开始流亡到1941年初的'皖南事变',是爱国民主运动最活跃的时期;中期从1941年第二次反共高潮到抗战胜利,是校内进步力量受 到残酷镇压、爱国民主运动的低潮时期;晚期从抗战胜利到绵阳解放,是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为基本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再次活跃的时期。
(一)早期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的学生运动高潮迭起,有些学生在山东曾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在流亡 途中可以读到共产党主办的《群众》周刊、《新华日报》以及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主张的书刊,得以及时了解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而流亡 途中所见所闻,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它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更加严重不满,从而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这一时期的爱国民主运动是紧 紧地和抗日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的。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思想认识得到迅速提高,有的冒险去寻找中国共产党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 驻各大城市办事处,请求领导学习、传播《新华日报》和马克思、列宁著作。在这种形势下,在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地委)领导下,国立六中的建党工作迅速开展, 从1939年到1942年,建立了校本部、辛店子分校、梓潼分校三个特别支部,德阳分校支部和罗江分校党小组;学生有中共党员78人。爱国民主运动和抗日 救亡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许多学生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著名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员,以后陆续奔向各抗日根据地的也不少。
(二)中期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抗战以来第二次反共高潮。国立六中也风云突变,国民党顽固派对学校中的进步力量公开进行镇压,先 后多次在校本部和各分校以及校外逮捕进步师生60余人(其中1人为教师);裁撤了'赤化'的罗江分校,并将校长孙东生调重庆受训、审查,教师中的共产党员 和进步教师被逼走、解聘;不少进步学生和共产党员被迫离开学校;学生自治会、读书会、进步的壁报社也都被迫停止了活动,进步书刊遭到收缴。与此同时,学校 中建立了三青团的组织,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之后,国立六中的各个中共支部和党员从此和上级党组织失掉了组织关系,六中的 爱国民主运动也从此进入了低潮。学校中的中共党员,在白色恐怖下,有些已毕业离校,有些被迫离校自寻门路转移,分散到川、黔、滇、康各地,他们之间保持一 定联系,积极战斗、积极找党,有的为革命牺牲了生命,有的辗转到了解放区,有的坚持到西南解放,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晚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内战。与此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以学生群众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国立六中的进步力量积极参加配合这 一运动,学校中以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为中心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此期,校内虽然没有中共党的组织,但个别学生在校外参加了党,在学 校中发挥着积极、骨干作用。
首先是争取校内民主权利的斗争。在白色恐怖笼罩学校的时期,校当局不准学生成立自治会和自由读书、组织社团。在全国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国立六中的学生 从沉寂中奋起,向学校当局提出了三项要求:成立学生自治会,恢复壁报自由,由学生自己管理伙食。校方迫于形势表示允许。1945年,校本部成立了学生自治 会,并由学生管理伙食,壁报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不少。1945年12月20日《新华日报》第三版上曾全文登载了国立六中壁报联合会要求停止内战、彻底解除 敌伪武装、惩办汉奸及战争罪犯,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撤退在华美军的呼吁书,
1946年2月,国民党当局借口东北张莘夫事件,在全国发动了一场反苏实则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在《中央日报》的煽动和学校当局的直接组织下,六中部分师 生参加了绵阳地方当局组织的反苏游行,但也受到学校中许多师生的抵制和反对,有的拒绝参加游行,有的虽然参加了,但只跟在队伍后面却不喊口号。游行队伍回 校后,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挑动和指使下,一些拒绝参加游行的学生被殴打,数人被打得头破臂折,进步壁报被撕毁,有11位学生被赶出学校。翌日,学校当局贴 出布告,以不参加游行不遵守校规聚众闹事为由,开除了被殴打的四名学生。被开除和被迫离校的同学到了成都,经四川大学等校的六中校友募捐接济生活。3月份 成都市《华西晚报》发表了他们联名给社会人士的控诉书,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同情。国立六中发生的这一暴力事件在全川大、中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成都、重庆等 地的大学开展了声援活动。4月3日的《新华日报》报导了这一事件。西南联大、四川大学等校的山东同乡会分别致信,一致谴责暴力行为。由于反动势力扬言要继 续使用暴力阻止被迫离校的同学返校,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开列黑名单,准备逮捕留校的反对反苏游行的学生,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这些学生先后都到了解放区。
随着全国反内战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国立六中的师生也在迅速觉醒,民主力量再次向反动势力发起了挑战。从1947年的'五·二O'南京血案开始,到1949 年绵阳解放,国立六中的爱国民主运动,以她自身的特点和采取的方式,谱写了新的篇章。值得提出的是,此时,原教务主任王振绪继任国立六中校长,他站在了学 生、进步力量一边。6月2日,有30多位同学签名的号召师生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呼吁书贴在'民主墙'上。当晚国民党绵阳县党部即来校调查。第二天,专员 和县长亲自出马来校传讯了进步教师宋绂斋和9位同学,追查政治背景并训斥王校长,令他具结。王校长回答说,同学们只是因为不能复员回家,故尔如此。当晚, 特务到校抓人,因地下党的同志和王校长事先得到消息,通知有关人员隐藏起来,结果徒劳而返。但事后宋绂斋老师和几位同学,终于被迫离开了学校。
国立六中的'反饥饿'斗争,是和她本身是流亡学校这一特点息息相关的。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府已是摇摇欲坠,教育部汇给国立六中的经费时断时续。加之货币贬 值如脱缰野马,以致学生每日两餐稀饭都难乎为继,教师生活也万分艰难,学校经常靠四处借贷勉强维持。1949年春,教育部汇来一笔款项,被绵阳农民银行挪 去囤积大米。延至5月份,王校长向全体师生宣布停伙,他说:'教育部汇来的这点可怜的经费,被银行挪去囤积粮食,两个月来,我们天天去催,总推说没有汇 到,现在我们已无处可借,只有停伙,大家自谋生路吧!我也向政府说清楚了,断了学生的生活来源,发生任何事情与我无关!'在场的师生听到后,不少人痛哭流 涕。学生代表会立即开会,决定罢课游行,向政府请愿,并发出罢课声明,油印后向社会散发。宣布停伙后,大部分同学聚集在操场上,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同学高 喊:'走!到银行要饭吃!到专署找专员要饭吃!饿死是死,他们打死也是死!'同学们群情激愤,拥上街头,冲进银行,行长闻讯早已溜走,同学们找不到说理的 人,就一阵乱打;又冲向专署,仍然没有找到能说话的人,不得已而回。当天专署通知说,政府愿意与同学商谈,听取意见。第二日,学生代表会选出的四名全权代 表在专署和专署代表谈判,提出了四点要求:一、银行立即把汇来的经费转到学校;二、赔偿因货币贬值受到的损失;三、追查银行行长的责任;四、保证今后不再 发生类似事件。代表谈判时,同学们在专署门口静坐示威,如抓人就要往里冲。专署代表答应将同学的要求如实向专员转达请示,当天学生代表平安出专署,未发生 暴力冲突。次日下午传来消息,师管区杨司令出面调停,银行已拨出了生活费,另补助100石大米,要学生立即复课。学生代表会和学生自治会认为基本上达到了 要求,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事后才知道,这次学潮解决这么快,是因为专员向上面自吹'绵阳是安全区',他怕事态扩大影响了这块牌子,所以得以解决。
1949年的反编兵斗争,是国立六中爱国民主运动的一次重大行动。西安解放后,部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逃至绵阳,一时绵阳的政治气氛相当紧张。什么'游击干部训练 班'、'反共救国军'、'反共忠义军'等牌子都打出来,各类反动武装都想抓学生充当他们的炮灰。8月份,六中的地下党员得到了党的指示:'坚持斗争,保护 学校',要求团结同学,稳定秩序,防止国民党拉学生充当炮灰。胡宗南曾在陕南胁迫一些国立中学的学生入伍当兵,六中同学都知道这个情况,也为此耽心。因 此,党的这项指示非常及时,反对编兵,就成为解放前夕学运斗争的主要方面了。果然,10月下旬,胡宗南军队派出大批政工军官,每日进校向同学们宣传动员, 说什么'国家到了紧要关头,热血青年要投笔从戎','发扬光荣传统,象参加远征军那样,奔赴前线杀敌立功'。还以'尉官待遇'、'黄金银元为安家费'相引 诱。开始他们用个别串联的办法,想找几个人带头,经过几天,没有人来表态,接着就分班级活动,但同学们听说开会,就溜之大吉,结果就形成了自动停课。他们 强迫王振绪校长出面动员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准备动手采取强硬措施,硬拉学生当兵。学生自治会和学生代表会于11月底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几个党员和积 极分子也开会研究,分析了形势,认为胡宗南强制编兵的可能性很大,一致决定由参加会的同学分散到各班,向同学们讲清形势,动员大家暂时离校准备迎接解放, 要力争不使一个同学被骗去当炮灰。会后经过紧张的活动,当晚全部300余名同学都离开了学校,有的到当地同学或亲友家中,大部分到了辛店子分校。第二天那 些政工人员来校,一个学生也没见到,只得气急败坏而去。在抗日战争中,曾有二百多学生投笔从戎的国立六中,这次却没有一个人被骗上内战战场。
六、完成历史使命
1949年12月21日,绵阳获得解放,解放军入城。当街上可以通行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已在国立六中的校门上空飘扬。这时,校本部在校高中生十个班200余 人,两个分校学生200余人。参军和参加革命形成热潮,参加工作的多半是做征粮工作,其余师生做庆祝解放的宣传活动。1950年3月,国立六中高中和四川省立绵阳中学合并为川西区立绵阳中学(现名绵阳南山中学),辛店子分校和德阳分校分别合并到当地的县立中学和师范。至此,国立六中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绵 阳南山中学现在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风景如画,设施先进,教学质量名列四川全省前茅,现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50人,学校正在 高质量、高规格、超常规发展。
摘编后记
有关国立第六中学的情况,先后有四川绵阳、梓潼、德阳等地方党委党史研究部门出版的历史文献。此外,在《李广田文集》以及绵阳、德阳政协编的文史资料中,也 有不少关于国立六中的记载。近年来,国立六中的校友又陆续撰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因此,这个资料可以说是许多老师、校友、党史工作者、文史资料工作者的集体 创作,我们作为六中的校友,不过作了些辑录编辑工作而已。
由于事隔半个世纪,记忆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之处,而笔者水平低,掌握资料有限,因而文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希望海内外校友和有关人士批评指正。
2002年8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7周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