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六中 > 内容正文

国立六中往事不会如烟:(七)跨安康越汉中,走进陕南;攀巴山穿剑门,终抵川北
来源:瞿雷   2017-05-11 14:57:41

流亡学生进城

  (七)  跨安康越汉中,走进陕南;攀巴山穿剑门,终抵川北

  1938年10月日本鬼子沿长江溯江而上向西进攻,武汉三镇告罄,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月底,武汉沦陷,地处鄂西北的郧阳、均县,这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夕数惊,岌岌可危。“国立湖北中学”的3000多名师生,在恐慌中挨到11月底,这时,正式接到教育部命令,举校迁往四川。于是,这块挂了半年的“国立湖北中学”的校牌又黯然摘下。

  学校是1938年12月间从郧阳分期分批出发的,以校本部和各分校分别为行动单位。三千多人两千五百华里的大迁徙,自然难度很大。山东省教育厅和校长校务等负责人花费很多心血,在筹划、组织方面做了许多准备,但学校迁川还是难以成行,由于经费及师生籍贯派系等原因,形成了混乱的局面。

  以省立一中为主体的师生编为第四分校,四分校在孙东生校长要带领师生率先出发。由于国立湖北中学在设立分校和赴川经费等问题上领导层们发生了分歧,他们争论不休而不得解决,继而学生之间甚至发生了流血械斗。为了摆脱纷争,孙校长决定带自己到学生秘密成行。12月1日夜,老一中的同学开始相互传递信息:“今夜跟孙东生下四川,立刻就出发!”这时的同学们大都已经睡下,他们出于对孙校长绝对地尊重和信任,闻讯后二话不说,立刻钻出被窝,夜黑风高,天空阴沉沉的,气氛神秘而紧张。同学们悄悄打点行装连夜列队直奔汉江而去。尽管是秘密行动,还是走漏了风声,有些其他学校的同学急促追赶过来,纷纷要求同行,代理校长蒋士健也急匆匆赶到江边与孙东生送行。蒋孙二人抱头痛哭,洒泪告别,黑压压的人群中啜泣一片。这就是后来“老一中”人常讲的“孙东生夜走郧阳城,蒋士健哭送汉江边”的感人故事。孙东生校长有诗为证(师生们多年之后还记得这首诗),在诗句的鼓舞下,同学们昂首阔步,踏上了进川的征程。

  《一二.一,齐步走!》

  “十二月深夜里别了泰山,

  十二月深夜里又渡过了汉江。

  我们三百人一个微笑──

  对着,

  凶险的波涛,

  无情的风霜。

  十二月深夜里逃出了泰安,

  十二月深夜里离开了郧阳。

  我们五千里一个步伐──

  跋涉,

  在黑暗里挣扎,

  向着自由,

  向着光。”

  四分校校领导和师生基本都是原班人马,只是有少数济南其他学校的初中生加入进来,同学们背着行囊,芒鞋竹杖,一路高唱抗战歌曲,整齐列队出城。当第二天郧阳的市民发现山东到孩子们离开了郧阳城,自发沿街相告,有的老人、妇女看到这些山东的孩子们远征,想到他们又要长途跋涉,想到他们日后的的艰辛,眼眶里浸满了心酸的泪水。

  从鄂西到川北,约两千五百多华里,而且多是山区,只有汉中是一块小小的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从湖北郧阳到陕西汉中,师生们基本上是沿着汉江南岸行走的,大家进行分队,在老师带领下,仍然是自背行李,沿汉江西行。,江中多险滩,水流湍急、两岸崇山峻岭。村镇少、行人稀。夜宿古庙睡禾草地、吃玉米地瓜粥、没有盐巴。走出峡谷,进入陕南盆地。休整数日换衣服,捉虱子、治疥疮(用硫磺揉搓疮口,效果奇佳)。见到了一处军队的后方伤兵医院,在这里重又听到了抗战前线的的信息。离汉中直到川北绵阳,便改为沿川陕公路往南行进。同学们背有一个小小的行囊,老师们则身背沉重的教材及教具,负责打前站胡干青老师预先把每一天的食宿作好安排,他们每一天的行程,多则八十多里,少则六十多里。沿途师生形同父子,同学们成为兄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来没感到痛苦。

  离开了湖北郧阳,到陕南汉阴,过了他们离家后的第二个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家店铺有幅春联,上联是“汉阳已失守汉阴尚安全”下联缺失,烦劳看官给和对下联吧!过去汉阴,便到了陕南较大的城市安康。在安康,师生们休息了两三天便又启程了,经过西乡、茶镇,来到了城固小城。

  省立一中隗陟广(文云)先生,是大明湖湖民的子弟,当年读初一,酷爱艺术。隗先生九十年代初曾给笔者回忆:我们沿途是不会忘记宣传抗日的,在由安康进军汉中的途中,每当路边休息,我们都要列队高唱抗战歌曲,路上行进的流亡队伍总是给我们热烈的鼓掌,天南地北的人们大声询问:“小朋友们!何地而来?”我们自豪地大喊:“山东济南!”“济南府的小娃娃,好样的!”引来一阵开怀大笑。一日正午到达城固县,这里是新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校址,这里集聚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师大、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安大学的师生,一位西北联大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心痛地摸着几个小同学的秃脑袋,老泪纵横。另一位老教授则笑道:“孩子们!你们在课本上学到过“地大物博”,现在知道我们的祖国版图之大了吧!小日本想吃掉我们,嘿嘿!它在娘胎里就没长出这么大的嘴巴!”

  汉中位于汉中盆地的中心,是陕南最大的城市,在历史上是座名城,三国时,为魏蜀两国争夺的要地,从地理上讲,它处在秦岭南麓,大巴山以北,气候温和,盛产稻谷和桔子,这里宛如南国风光。

  师生们在汉中休息了四、五天,又踏上了征程。过了汉中,便改道沿川陕公路南行,川、陕之间,多是崇山峻岭,这就是绵亘于川陕之间的大巴山脉。大家沿着蜿蜒于山腰的公路行进,正是三九寒天,这里却是气候多变,同学们风餐露宿,勇往直前!这里是三国时的古战场,西城、定军山、阳平关。过爬上大巴山脉的险隘五丁关,进入嘉陵江上游的广元,爬越剑门到剑阁县。入川之难,大家到了“天上”方才知晓。我们时而走在群山中盘桓的公路上,时而改走深山峭壁中的古栈道。满怀激情,艰苦而豪迈,真也高歌笑谈山水间,挥汗跋踄风雪中。越过了武丁关(西秦第一关)、朝天关和蓟门关,行进到四川盆地的边沿。沿途即看到古代史的遗迹,即古栈道,又目睹了近代史的标志,红军四方面军长征时,国共双方刻在山崖石梁上的标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描绘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情景,我们是真正地领会到其中的写真。记得我们在广元以北朝天关附近,看到山崖间许多摩崖石刻,可惜为修公路,已破坏得残缺不全了。过了剑阁,便进入了成都盆地,四川盆地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大盆地中套有许多小盆地,青山、绿水、茂林、修竹、苍松、翠柏不胜浏览。到梓潼又看到七曲山九曲水的奇异风光,同学们齐声赞叹我们伟大祖国的秀美河山。到绵阳时,已是早春季节,此时山东老家早已天寒地冻,而在川北,已是蚕豆花、油菜花遍地溢香了。

  这支大迁徙的队伍,行程两千五百余里,历时两个多月,由鄂西到陕南,由陕南到川北,跋山涉水,走尽襄河,越过大巴山,从现象上看,是一幅地道的流民迁徙图,但实际却是几千名不愿作亡国奴的齐鲁热血学子,为了充实自己,向大后方的一次“文军”长征。

  1939年3月间,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省立一中师生终于到达川北重镇绵阳,被安置在罗江小城,正式被教育部命名为“国立六中四分校”,他们总算安定下来了。

途中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课,是最常见的场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