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六中学是抗日战争中以山东流亡中等学校师生为主体组成的中学。在抗战期间,山东流亡师生经过七千里路的艰苦跋涉,于78年前的今天到达四川绵阳地区,学校更名国立第六中学。
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队沿津浦路向南侵犯。时战区逐步扩大,大批沦陷区的学校师生坚决不接受奴役教育,纷纷奔向战争大后方。
为了能让流亡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储存国家后备力量,教育部在战争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以收容流亡学生。国立中学施行贷金制度,国家出钱让学生有学上、有衣穿、有饭吃。
1937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计划山东省公立中学向西撤退,12月间设河南许昌、方城为全体师生集合点,继遵教育部令成立国立湖北中学,设校址为湖北(汉江畔)的郧阳、均县。由于战争形势不利,于1938年11月间再迁四川绵阳、梓潼县区,并更名为国立第六中学。山东流亡师生横跨鲁、豫、鄂、陕、川五省,行程七千里,征途艰难。
一. 省教育厅初设西迁计划
1937年7、8月间,日寇大举进攻平津地区,平津地区学生纷纷南下,他们蓬头垢面,形态疲惫,一批一批从济南站下车,打着条形长幅,条幅写着“平津流亡学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等。
平津流亡学生的情绪很快散播出来,时山东省教育厅根据战争形势研究全省公立学校下一步迁移计划,9月间给各中等学校下达令文:1、选拔15岁以上身体健康(女生慎选)自愿跟随学校迁移后方,并得到家长同意。2、随身携带自己能负担的行李及简单文具。3、先集合进行行军训练,等候学校出发命令集体出行。4、各校迁移费用由学校自行解决,出省后由教育厅负责。5、在省内分区集合,以接近陇海路为原则。并定:(1)济南以东学校,进驻临沂县各学校。(2)济南以北学校进驻济宁各学校。(3)济南以西、西北各学校进驻单县、曹县各学校。
整个迁移计划执行由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科长杨展云负责执行,教育厅备教育基金20余万元,由教育厅主管社会教育科长葛蘭生负责保管。
1. 省立平原乡师、省立一中率先西迁
山东省立平原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平原乡师)地处德州平原县,是山东省立八所乡师之一。至9月间日寇已侵犯德州,韩复榘军队迎战,炮声隆隆,不久撤出战场。后续军队撤至平原县区,告知平原乡师校长孙璞如:敌人已逼近赶快撤离。孙校长遂组织学校师生二百人,携带简易行囊,搭乘部队淄重军车当日离开平原县城。平原乡师在日寇侵犯至山东境地,第一个按省教育厅计划撤离西迁。
日寇侵犯至德州境时,济南城也已风声鶴唳。日本人的飞机每天在济南城上空盘旋,撒落传单,恐吓城内百姓,制造混乱以备趁机侵入。此境况下的济南城已不是安心办学之地,山东省立一中校长孙东生与教务主任丁用宾、事务主任胡干青商议省立一中迁移之事。大家都认为济南已陷混乱 ,日本人逼近,不能让学生接受奴役教育,只有带领学生后撤继续办学,保存国家后续力量。1937年10月初,孙校长、丁用宾主任、胡干青主任、李广田等师生268人,南撤至泰安城。省立一中是济南城第一个响应省教育厅西迁计划的省立中学。
2. 山东流亡学校师生集合河南许昌、方城
9月底日寇进犯省内德州,省教育厅研究山东各中等学校集合地点,12月间选择陇海线上的河南许昌、方城、葉县为集合地点。地址选定后即可通知散居各地的学校,其实际情况是多数师生爱恋家乡,迟迟不走,拖延了时间。是年底南京沦陷,敌人逼近济南城,此时各学校才匆忙奔向集合地点—许昌、方城。1938年元1月后集合许昌、方城各学校师生达五千余人,其中方城集合的是全省的师范、简师,许昌集合的是全省的中学和职业学校。1月16日何思源厅长到达许昌,召集全体师生讲话:“……从今以后你们渴了、饿了、冷了,或病了,都找不到你们的爸爸妈妈了。我现在把你们交给杨科长了,渴了、饿了向他要吃喝,冷了向他要衣穿,病了要他请医生。他能向你们爸爸妈妈一样照顾你们。”师生们听过何厅长讲话十分伤感,忍不住掉下眼泪。
3. 教育部命名:国立湖北中学
山东省各中学在许昌、方城安顿以后,不久接教育部传令,山东省各学校集合并命名为“国立湖北中学”,校长杨展云,高中部主任宋还吾,初中部主任孙东生,教务主任田竹桥。学校设址湖北郧阳、均县。同时另一命令成立“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湖北服务团”,主任委员杜毅伯,委员有郭錫九、王勇任、王祝晨、齐朗斋、熊慧菴、胡干青、王文潔、董钝如、张敏之、刘子彬等。
经各学校校长商议西行路线,设路线是:经湖北老河口沿汉江西行至均县、郧阳,在此两县区设址建校。时国民党当局在湖北集于重兵,军事、行政机关多在湖北设立,山东省各中学师生组成的国立湖北中学设址湖北郧阳、均县.建校时也许认为这是最终目的地了,也是比较安全的。
4. 二十二女魂断汉江
三月初地处许昌、均县山东师生准备西行郧阳、均县。行走顺序是均县师范部先行至老河口,许昌中学部至南阳賖旗镇,待师范部行至均县,中学再进住老河口转郧阳。船行顺序是郧阳女生、眷属、粮食及布匹为第一批队,由高中部主任宋还吾指挥,具体负责人是省立济南工业学校的孟校长;师范部由杨书田安排。
男生沿汉江步行,大船由纤夫逆江牵行。时汉江水势暴涨,江水湍急,峡谷断层形成多处险摊,数十人齐声呼号,空谷回音加上隆隆的水声,情景凄惨而又紧张。船行至均县西五十里处的石灰窑险摊,纤夫牵力与下行江水形成绞力,最终纤绳扯断,大船顺江而下,触礁翻船,船上胡瑞芬、胡瑞芳、王钧、何玉英、魏其慧等22名女生及部分眷属溺江身亡。
由于发生22名女生溺江身亡重大事故,杨展云被免校长职,校务暂由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杜毅伯代理。
在賒旗镇召开学校委员会紧急会议,因女生及部分眷属不愿意再沿江西行,故商议另行路线。推荐宋还吾、蒋毅生两委员询洽淅川、镇平路况,准备数周日后开始西行。学校经内乡、镇平、淅川,4—5月间分别到达均县、郧阳。8月4日,在郧阳城外天福庵公祭汉江遇难22名女学生。
5. 宋还吾校长
国立湖北中学于1938年5月间”到达郧阳、均县。校本部设在郧阳,师范部在均县,两城靠近汉江,相距百余里。学校以当地旧衙门、庙宇、教堂作为校舍,学生上课没有课桌,席地而坐静听教员讲课。上课内容全靠笔记,课本成了珍品。由于杨展云校长被免职,继任校长为宋还吾。学校刚到达郧阳、均县,学生上课教室、住宿、师生饮食等等都要作安排,工作繁琐且人事复杂。学校校级领导连天开会研究相关事务,几日后由于长期劳累,宋还吾校长突发高烧,遂病重去世。
宋还吾,山东成武县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6年率部分学生参加北伐。1928年调任省立(曲阜)二师校长。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旧礼教,批准学生演《子见南子》剧,惹怒孔氏家族。教育部令省教育厅调查此事,不久宋校长被调至青岛胶济铁路中学任职。1932年调任(济南)山东省立高级中学校长,1937年10月七七事变后率领学校师生西迁。宋还吾校长是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而逝世的。山东流亡师生为失去一位好校长悲痛欲绝,1938年10月4日,全体师生在郧阳校本部为宋还吾校长送行。省立济南初中国文教员李广田写挽联:避敌两千里,悼学生、悼先生,西风送凄凉,今日痛哭老夫子;流亡阅八月,报国仇、报私仇,东天遍狼烟,几时收复旧河山?
二. 学校奉令迁川
1938年10月底,武汉沦为敌手,大江南北都受到很大震动,地处湖北西北一隅的郧阳、均县也风声鶴唳、草木皆兵了!是年11月间教育部指示学校迁川,学校在郧阳、均县刚稳定下来,学校又要迁移,师生实感无奈。学校安排葛蘭生校长先行进川勘察校址,校本部、师范部也安排人员先行入陕、川,查看行程路线,着手准备迁移。
1938年11月底,校本部先行,师范部后行。学生分为若干大队,身背行囊、手持竹杖、足登草鞋,分批沿白河、汉江西进。校本部部分女生、眷属及学校器材,乘36只木船,师范部女生、有病学生乘15只木船,溯江而上。
全体师生沿汉江西进,途径洵阳、安康、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汉中,到达汉中后转陆路继续西行。继褒城、沔县、寜羌,至此行至陕西南边界进入四川地界。继四川的广元、昭化、剑阁、梓潼、绵阳(校本部)、新店子、罗江、德阳。整个行程约两千里,途径十几个县区,平均日行四十里。师生到达绵阳、梓潼县区时已是1939年3月了,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立山东中学,4月再令更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2. 学校奉令迁川
9月初宋还吾校长去世后,由蒋世健先生代理校长职。1938年秋,敌机不断在武当山一带高空侦查,政府准备放弃武汉,教育部指示郧阳、均县的国立湖北中学迁川。郧阳的高中部、职业部由蒋世健主持安排;师范部由杨书田校长主持。郧阳高中部先行十余日,师范部跟进。大部分师生步行,女生、有病生、眷属坐船溯江而上。目的地为四川省东北,以靠近川陕公路县镇为原则。
师范部女生、眷属、行李教具等以坐船方式行程,雇大船十五只,自均县出发。船行均县西石灰窑险摊,谨慎行驶。险滩仍岸狭势逼,水流雄勇,大家以八十人之力,集中同心协力拉一只船,一只一只依次航过险滩。
自均县开船航行,第三天抵达汉江白河镇,镇东为汉江之流白河。由白河而上感觉江水水势略减。两岸高山峻岭,险滩较多。如鱼滩、鳖滩、八卦滩、棋盘滩等,每滩水急,形势自高而下,极为险恶。整个团队,齐心合作,都顺利而过。船队由均县开行,经郧阳、白河、安康、紫阳、南郑航行一千多里。
3. 蜀道之难~栈道遇险
师范部由南郑上岸改为陆行。经褒城西行百里即是沔县,沔县西行百里已是高山地带。沿路气势雄伟、岭岳迴绕,松柏茂密、谷道险危,这就是蜀道之开始。团队西行二十里余时,有一崎岖山路,路很陡,下临山谷,车马爬坡十分吃力。车夫手持十多斤石头,时刻准备马爬吃力时,将大石头塞住车轮,以制车停。一旦下滑,很容易出现马车顺坡翻滚境况。其中一车载师范部宋主任、其妻、女儿等。时见马车三步一歇,两步一休息,三人实感车夫行走可伶,在车夫休息之际,令其妻、女儿下车步行。待马车休息片刻,即扬鞭催马爬坡,行走一会,马渐显乏力,满身汗水;后见马的前蹄挖不住路面,逐步下滑,马车也顺势倒退,倒退五六步后,马车开始失去控制,顺坡快速下滑。车夫拼尽全力,也没有能控制马车。马车滑倒路边,掉入山间,在山壁翻了几个跟头,只听到“咔嚓、咔嚓”,马车掉入深谷粉身碎骨。宋主任等三人,一时没有缓和神来,稍后,一身冷汗已满身尽是,好险啊!
4. 狂飙剧团
“狂飙剧团”是山东省立一中(省立济南初中)在抗战流亡中建立起来的抗日宣传团队。山东流亡中学撤至河南赊旗镇时,省立一中校长孙东生建议学校组建一抗日宣传剧团,初名“山东省立一中学抗敌救亡工作团”,团长为音乐教员瞿亚先。工作团下设话剧组、歌咏组、演讲组、壁报租、交际组及剧务等。抗敌工作团到达郧阳时,由省立一中国文教员李广田提议,把抗敌工作团改名为“狂飙剧团”。山东流亡中学由湖北郧阳出发迁移至四川,狂飙剧团团长瞿亚先老师向学校申请,狂飙剧团独立出发,以便更有力宣传抗日。
到了池河镇,剧团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增加剧情真实感,王宝庸化妆成一伤兵,混在伤兵坐席中。剧中他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欲挺身登台时,许多伤兵扯住他的衣服说“人家演戏呢、人家演戏呢”,他的屁股也被狠狠踢了几脚。为了把戏演的逼真,王宝庸还是不顾一切往台上爬,继续完成他的角色。直到演出结束,人们才恍然大悟。
“一.二八特别纪念日”。一.二八纪念日那天,一名青年军官执意拜访团长瞿亚先老师。谈话间军官开始流露悲愤情绪,话说到激动时,突然拔出身上佩剑,说到“九一八、七七事变,我流过两次血了,今天在这特别日子我要流第三次血”。说完剑刺进大腿,鲜血顺着裤子流了下来。这是用鲜血纪念一.二八,以誓死的态度表示保卫国家决心。那天晚上,狂飙剧团团员们,深受刺激,当晚久久不能入睡。
狂飙剧团自郧阳出发,经陕南、川北几十个县镇,共演出四十八场。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省一粒子弹》、《当兵去》、《不做亡国奴》、《我们的国旗》、《全面抗战》、《一个游击队员》、《民族公敌》、《家破人亡》、《重逢》、《天明》、《有力出力》、《战地小同胞》、《夜之歌》、《沦亡之后》、《一群汉奸》、《地窖中的人们》、《打鬼子去》、《张家店》、《争取最后的胜利》……他们是一群柔弱少年、年轻教员,他们却有拼命的决心。当民族遭遇危机时候,他们挺身而出,用喉咙作为武器,号召民众拿起刀枪,与日寇战斗。他们是一支坚定抗日决心把信念实施于行动的抗日队伍。
三.学校到达四川绵阳地区,更名国立第六中学
山东流亡师生经过艰苦跋涉,于1939年初春到达四川绵阳地区,学校更名国立第六中学。
国立六中设校本部、四个分校。校本部设高中部、高职,校址为绵阳民生工厂旧址。一分校设在梓潼文昌宫,主要是师范和简师,二分校在德阳文昌宫(初中),三分校设在绵阳永兴厂南华宫(初中),四分校设在罗江陕西馆(初中)。校长葛蘭生(继王振绪)一分校校长杨书田,继蔡復元。二分校校长苏继周,三分校田修溪,继吕鹏岭,四分校长孙东生,继丁履观。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召开“全国教育复员善后会议”,计划安排全国流亡学校及教育科研单位复员事宜。国立流亡中学计划1946~1947年间复员原籍,并以省立中学实施。1946年间省城济南相继建五所省立临时中学,配合山东流亡中学复员。待临时中学复员安定后即转化抗战前省立中学状态。可惜此时国内战争再起,流亡中学复员成了战时次要事务,济南临时中学终没有按复员计划复原抗战前状态,可惜!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