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七中 > 内容正文

国立第七中学老照片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2017-05-19 10:12:31

  国立第七中学(前身为国立山西中学,抗战期迁陕西洋县)二分校(县城西40里庞家店村外一座由洛阳白马寺僧人慧能建于元代中统二年的古刹良马寺内)。

  国立第七中学历史沿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长驱直入,北平、河北、山东、山西相继沦陷,大批难民和中学爱国师生涌入西安。次年,在山西各界人士争取下,国民政府批准成立国立山西中学招收大批山西流亡学生,觅址洋县五云宫、智果寺、良马寺栖身办学。同年6月,经过编班、分组,师生共千余人分三批跋山涉水向目的地进发。先是乘火车到宝鸡,然后,徒步翻越秦岭,途经凤县、双石铺、留坝、褒城到达汉中。

  校本部设在五云宫,这里是全校的核心所在,修葺工程尚未完工,同学们临时居住在城内的鼓楼和城隍庙内。如今早已被毁的五云宫原是

  一座道教宫观,位于洋县城内东南隅,座东向西,与南门附近的唐塔相望。但它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设校之前,这里残破不堪,既无围墙,又无殿堂,仅在中轴线上留下一个戏台,距戏台东面四、五十米外有一座三层楼阁建筑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二者之间的甬道上有几棵枝叶稀疏的古柏,中轴线两侧还有零零星星几间厢房。由于年久失修,所有建筑门窗俱无。当校本部选定此处后,聘请工匠,就地取材,房顶用茅草铺成,仅用3个月时间就修造出了一排排整齐的土木结构明亮的校舍。校本部设有高中3个年级6个班。

  学校一分校设在距县城30里的智果寺。智果寺是始建于唐仪凤年间(676—679)陕南著名的佛教胜地,此处为初中部一年级所在地,后来曾增设过师范部和高中部。寺内的殿堂、房舍大部分被用作教室和学生宿舍,寺外西南、东北方向的三座祠堂也都临时借作教室。

  二分校在县城西40里庞家店村外一座由洛阳白马寺僧人慧能建于元代中统二年(1261)的古刹良马寺。良马寺内住着初中二、三年级,最多时有8个班400余人。

  1939年5月,按战区国立中学排序要求,国立山西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七中学”。

  当时,沦陷区的师生员工怀着满腔仇恨和万般伤痛流落到后方,学生幸得重返课堂学习知识,生活也基本有了依靠,伙食费是国家供给,课本是学校购买以班组为单位借用、归还。因而,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都能体念国难,甘守清贫,廉洁自奉,团结互助,扶危济困。老师们倾全力做好授课和辅导,学生们则多能专心学习积淀智能。除了文化课,学校还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年长的老师常以往古圣贤哲,以及中山先生爱国救民的遗训,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在每星期一清晨早操后,校本部及一、二分校全体学生都要分别在各自住地参加“总理纪念周”活动,由校领导引领学生宣读一遍“总理遗嘱”,训诫学生要刚正不阿、勿忘国耻、发奋图强、兴国富民,教育学生要好学、俭朴,以诚信为本、明辨是非,养成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治学志向。于是,晨起诵读,汽灯下自习,桐油灯下研讨,穿多次补过的衣裤、鞋袜,赤脚打球、赛跑等等就成了学校每日真实的写照。桌凳多是旧物,有的以砖砌腿,有的以木板为桌面制成简易书桌。生活上,师生们都能崇尚节俭,以整洁适用为荣。在全校师生较长期地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爱国抗日、追求进步,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的七中校风。第三任校长杨德荣先生所作的《国立七中校歌》更是把校风的内涵提炼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歌云:“天降大任,劳苦先经,懿于七中,志士群英。钻研于秦岭汉水之间,阔怀于陕甘川楚之边。勿忘祖宗奇耻,时念民族颠涟。遵循礼义廉耻的宝训,实践诚明仁行的道传。激励奋发,秋实春花,互助共勉,效力国家,复兴我五千年灿烂的中华!”

  1947年,“七中 ‘三·二九’事件”(原重庆《新华日报》曾作报道)的发生,致使校本部五云宫部分校舍被纵火焚烧,校本部被迫于同年5月迁往汉中十八里铺杨家庵办学。直至1949年,与在城固县的国立一中(以河北学生为主)和国立二十二中(以山东学生为主)合并为汉中临时中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