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八中 > 内容正文

专题片——《国立八中在湘西:长鸣国难警钟,撒播文化火种》
来源:团结报 作者:吴红艳   2017-05-09 15:44:58

  团结报讯(吴红艳)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燃烧的火把”专题片———《国立八中在湘西:长鸣国难警钟,撒播文化火种》,时长约5分钟。湖南卫视专题采访报道组来到我州花垣县、吉首市,拍摄“抗战学校”国立八中的尘封往事。

  1938年初,合肥沦陷后,安徽的四所临时中学和三所中等学校奉命西迁,在湘西及川东一带,以安徽西迁各校为基础成立国立第八中学,收容流亡学生和招收当地子弟入学。国立八中校本部设在乾城所里(现吉首),下设11个分校或分部,分别在洪江、麻阳、乾城、永绥、保靖、秀山等地。八年之中共有4000多人在这里接受教育,是抗战时期大后方33所流亡中学中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学生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学校老师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抱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来这穷乡僻壤任教。八中校友在回忆中说,老师们有学者的风度、严谨的教风,爱才、重教、富有正义感,教好学生,争取抗战早日胜利、收拾破碎山河是他们的共同愿望。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国立八中师生奉命复员回皖,至此,国立八中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设在永绥(今花垣)的初二部和高二部是国立八中的精华,特别是高二部,是八中存在时间最长、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分部,花垣成了国立八中最主要的教学基地。从花垣走出去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八年中共有1000多人,这些青年在国破家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发愤读书,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花垣就读的学生中,90%的考取了高等院校,有300多人成为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政治家、专家和学者,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8月18日至20日,报道组深入花垣分别采访了朱镕基的同班同学、92岁的彭庆海老师,以及当年国立八中初二部的学生付汉彬、田宗棠等。从这些90岁以上的老人的叙述中了解到,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立八中,在湘西扎根了整整八个年头,她不仅为安徽延续了一线文脉,更给当时的湘西带来了文明之风,播下了读书的种子,开创了湘西现代教育之先河,同时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现在的吉首市峒河公园内,伫立着一座富有人文内涵的八角纪念亭,金色的琉璃瓦、红色的亭柱,掩映在葱葱郁郁的绿树和竹林中,“八皖生员昔困流亡苦遗恨国耻民仇传世远,中楚儿女曾逢受业缘难忘师恩校训继天长”的楹联,既表达了八中校友的感恩情怀,更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发前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