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九中 > 内容正文

邓季宣与国立第九中学
来源:新浪博客郎喃 作者:杨泽林   2017-05-10 14:17:25

国立九中大门

国立九中1941届初中毕业生合影

校徽正面

校徽背面

  摘要:国立第九中学(含前国立安徽第二中学)是抗战时期为收容逃难来渝的安徽沦陷区师生开办的学校,具有浓厚的战时色彩。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办学八年之久,培育出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杰出人物,成就斐然。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模范国立中学”称号。邓季宣先生是国立九中的实际创始人,主持校政时间最长,贡献最大。

  主题词:邓季宣;国立第九中学;创始人;贡献

  邓季宣,1893年生于安徽怀宁(现安庆宜秀区大龙山镇),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艺术家邓石如(号完白山人)第五代孙,民国初期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邓艺孙(字绳侯)之子,毕业于安徽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北京高等法文学堂。他受《新青年》、《甲寅》等杂志的影响,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先入中学专门学习法文,两年后考入里昂大学文学院,之后又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在巴黎求学期间,他与早期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交往密切;与国际友人组织东方文化协会,联合东方各弱小民族的知识分子,以交流文化知识为途径,以反帝革命为目的。1928年学成回国,历任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文史教授,安徽大学哲学教授兼预科主任,国立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哲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安徽省立宣城师范学校、国立第九中学及安徽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务。邓季宣先生热爱祖国,博学多才,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治学严谨,办学有方,严格管理,校纪严明,学风纯正。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爱国、进取、正直、友爱的优良品质。邓季宣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学者、教育家。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上海、南京相继失守,不久安徽省境即遭受日寇的铁蹄践踏,大批师生背井离乡,到处流浪。时任安徽省宣城师范学校校长的邓季宣,也逃难至汉口,住在难民收容所里。邓季宣联络原安庆中学的一些人士去拜见国民党中央执委陈访先(安徽东流人),要他设法把安徽难民师生弄到四川去。陈访先从收容难民单位搞到了一条船,把流落汉口的安庆所属各县难民和西迁而来的安徽省立第三临时中学师生一起运到重庆。在船上,邓季宣被推为临时负责人。到了重庆,邓季宣即以宣城师范学校校长名义发电报给陈访先并转呈教育部,教育部复电令邓季宣率领师生在重庆附近寻找安全地址住下。于是他便率领近200名皖籍师生来到江津。

  师生先住在江津县立中学,由于该校9月要开学,邓季宣又到重庆向陈访先汇报这个情况。陈访先告诉他说,教育部正在考虑以安徽三临中为主体,在江津设立一所国立中学,并要他勘定校址,抓紧筹建学校工作。邓季宣便成立筹备组,设置接待站,开展聘请教师,招生登记等各项工作,同时派员在江津商洽借房与物资供应等事项。最终选定江津德感坝为校址,借至善图书馆(今江津二中校内)建立学校本部,并借三共、四述、竹贤、五福、五桂、云庄六座家祠设立各分部教学基地,进而组建教学行政组织,并对入校学生进行甄别考试,定级编班。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国立中学暂行规程》。1938年8月,以安徽省立第三临时中学为基础在德感坝正式挂牌成立了“国立安徽第二中学”,首任校长陈访先(挂名兼职)。邓季宣任学校总教导主任兼高中一分校校长,学校日常工作全由邓季宣负责。1938年12月15日正式开课。1939年4月,教育部颁布《修正国立中学暂行规程》,统一国立中学建制,取消以地名为校名的做法,改以设立先后序号为校名,并规定招收学生对象主要是战区流亡生,不受籍贯限制,流亡学生一律实行公费制等。因此,国立安徽第二中学改名国立第九中学(简称“国立九中”),校长陈访先。不久陈访先辞去校长一职,邓季宣担任国立九中第二任校长。学校创立之时,共有高中、初中、师范、女中四个部42个班级,学生1600余人。由于国立九中是为安置逃难来渝的皖籍师生创办的,学校最初以招收安徽沦陷区流亡学生为主,也招了少量川籍学生和华侨子女,后来发展到了招收20多个省份的学生,还有几名来自蒙古、朝鲜的学生。

  学校从开办到结束,共有五任校长,依次是陈访先、邓季宣、邵华、苏家祥、胡秉正。而邓季宣是国立九中的实际创始人,主持校政时间最长,贡献最大。他向守 “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法制精神”三大教育原则,为学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制、管理制度,一直沿袭到终结。

  国立九中是在战争状态下创办的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生活异常艰苦。师生上课是在祠堂、破庙内进行;宿舍、食堂是师生自己动手搭建的茅草屋;每日三餐,两稀一干,吃的是霉米蒸出的“八宝饭”,八人一桌,煮胡豆下饭,有时仅食盐一匙,常常用米汤泡饭,草草下咽,只能吃个半饱。交通不便,从德感坝到江津县城,只能依靠唯一的交通工具——木船。江流湍急,“江难”事故时有发生,邓季宣校长的二女儿邓念慈就是渡江时遇难的。

  在“读书救国”、“科技救国”的感召下,师生把抗日爱国的热情倾注到认真教授与刻苦学习上。教师大都来自沦陷区公立私立学校,是各省、市中学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具有高等学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爱国家,爱学校,爱青年,呕心沥血,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爱国、正直、进取、友爱的品质。国立九中毕业生、已移居美国的张保寿教授,回忆他印象最深的师长是龚维苍、张定荣、王适甫、刘梦周、赵宝初、胡子穆、刘剑如、姚述隐、贺宇生等。还有如邓达澄、杨度元、瞿安华、秦得儒、阮璞、吴惕生、徐慧娟、杨德贞、吕能兴等等,都是同学们爱戴的师长。

  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均沿袭抗战前中等学校的教育体制。男女分校,春秋两季招收新生,初高中修业期均三年。因处于抗战的特殊年代.在校生流动较大,由于多种原因中途休学、退学者较多。而随时又有从沦陷区来的流亡生报考,所以每学期都招收插班生。国立九中每个学期的初高中班级,都保持六个学期的完全中学建制,同一年级根据学生人数多少编班,多则60余人一班,少则20来人一班。在校师生最多时有4000余人。

  学校考试制度是每月一次小考,期末进行期终考试,考查学业成绩以平时考试和期终考试结合计分。凡两科以内不及格者须补考,三科以上不及格者留级。毕业班还须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统考,成绩合格者由四川省教育厅颁发毕业证书。初中毕业生的成绩在前十名者,可以直升本校高中,其余须再参加高中入学考试。

  班级建立班主任制,班主任由学校指定教师兼任,职责是实施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和品德教育,期终还须对每个学生的品行写出评语。

  学校行政组织严密。校本部是全校行政组织中心,负责全校行政工作。各分校主要实施教学任务,配备有相应的行政人员,构成上下连结的行政体。

  集体生活军事化。每天作息都听吹号。听到起床号,赶快爬起来;集合号一吹,急忙奔上操场整队跑步。然后是整理内务,洗漱,早餐。上下课都是吹号。

  邓季宣先生高举“教育救国”旗帜,培养学生牢固树立 “读书报国”思想。学生大都来自沦陷区,深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爱国救亡意识强烈,“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心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奋发进取,如饥似渴地学习,决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早日担负起天下兴亡之责!

  为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主意识,学校广开言路,声讨日本鬼子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本部大门的两侧墙壁上,贴满了学生自办的壁报,其中《天公报》特别受欢迎,每当张贴出来总是很多人围看。伴随着民主风气的高涨,很多抗日歌曲在校园传唱开来。音乐教师瞿安华(1935年毕业于安庆圣保罗中学,其父瞿均与革命家瞿秋白是同父异母兄弟)教唱抗战歌曲,用歌曲鼓舞学生的斗志。国立九中校歌慷慨激昂,响彻校园:“岷峨突兀,江流荡荡,抗战军兴,九中始创。莘莘学子,来自远方,辛攻苦读,日就月将。燧火更始,毕业分场,努力奋斗,进取自强。充实我学识,淬砺我精神,誓扫倭奴穴,为我中华光。”

  邓先生坚持原则,严谨治校,不畏权贵,爱憎分明,廉洁正直,绝不让可疑人员混入学校,干扰或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对不合格人员,那怕是国民党上层高官指派来的,也严词拒绝。教育部长陈立夫曾派九名“学生”到国立九中,他坚决不予接纳;江津卫戍司令刘晓五要把两个儿子送往学校就读,他也拒收。因此得罪了权贵,被宪兵借故拘留。1942年12月教育部免除了他的校长职务。

  国立九中共办了21届,入读学生约有15000人,其中高初中修业期满毕业者共15届,3500余人。其中不少人升入大专院校或走上革命道路。突出的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两院院士赵仁凯、汪耕(汪积威)、夏培肃、任继周、黄熙龄等,联合国人口专家田心源,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董新葆,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专家金问信,北京大学教授蒋硕健、钱忠恺,安徽大学教授倪诗圣,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章师明(章克欧),原安徽省副省长宋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彭修文,文学评论家舒芜,作家王火(王洪溥),一级演员方应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等等。

  抗战胜利后,诸多国立中学解散。1946年上半年,国立九中尚有肄业生1775人,保持完整的建制。1946年7月,国立九中师生奉命复员回皖,一分为三: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省立东流中学,省立宿县中学。邓季宣带领国立九中的皖籍女生回到故乡安庆,在原安徽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址上继续办学。解放后,仍担任安庆女子中学校长。不久,因喉疾坚辞校长之职。1952年受友人之邀赴南京,任南京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文史馆馆员、研究员。1957年,邓先生响应大鸣大放号召,坦诚地向党提出一些意见,于1959年被补划为“右派”分子,1972年4月2日在安庆含冤病逝,享年79岁。 1978年江苏省委统战部行文,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德厚者流光”,教育家邓季宣先生永远活我们的心中!

  (发表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