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九中 > 内容正文

邓季宣与江津国立九中
来源:360doc   2017-05-10 14:41:42

  在重庆市江津二中的校史上,有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那就是它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九中。国立九中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是为收容逃难来渝的沦陷区师生而开办的。学校在今天的江津二中这片沃土上,办学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学校不仅具有浓厚的战时色彩,而且培养出了不少名人,有着许多值得歌颂的人物和事件。本文介绍的是国立九中的创始人邓季宣。

  邓季宣,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四叔,是抗日战争时期江津有名的“四邓”之一,国立九中就是他亲手创办起来的。

  邓季宣,1893年生于安徽怀宁,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艺术家邓石如第五代孙,民国初期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邓绳侯之子。毕业于安徽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北京高等法文学堂。受《新青年》、《甲寅》等杂志的影响,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留学时间长达九年之久,两年时间专读中学,学习法文,考入里昂大学文学院学习文学,后又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1928年学成回国,历任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文史教授、安徽大学哲学教授兼预科主任、国立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哲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安徽省立宣城师范学校、国立第九中学及安徽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务。

  邓季宣热爱祖国,博学多才,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治学严谨,办学有方,严格管理,校纪严明,学风纯正,不仅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更注意培养学生爱国、进取、正直、友爱的优良品质,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寇铁蹄践踏着安徽省境,造成大批师生背井离乡,到处流浪。时任安徽省宣城师范学校校长的邓季宣,也成了难民,逃难到汉口,住在汉口一个难民收容所里。为确保难民安全,邓季宣找到了原安庆中学的一些人去见陈访先(国民党中执委),要他设法把住在难民所的安徽难民和学生弄到四川去。陈访先从收容难民单位那里弄到了一条船,把安庆所属各县在汉口的难民和安徽省立二临中的师生一起运到重庆。在船上,邓季宣被大家推为临时负责人。到重庆后,邓季宣即以宣城师范学校校长的名义发电报给陈访先转教育部。教育部复电要邓季宣率领师生在重庆附近寻找安全地址住下。当时邓季宣听说,合川已经有江苏的学生迁到那里,不能再去,正好江津还没有学校迁去,作为临时负责人的他,便率领不足200师生来到江津。

  到江津后,邓季宣催促陈访先向教育部请求安置师生。按教育部意见,师生先住在江津县立中学。但由于县立中学9月要开学,邓季宣又赶紧跑到重庆找到陈访先汇报这一情况。陈访先告诉他说,教育部正在考虑以原来的安徽二临中为主体,在江津设立一所国立中学,并要他立即勘定校址,抓紧进行筹备工作,邓季宣便选择了江津县城对岸的德感作校址筹备建校。

  不久,教育部正式公文批了下来。于1938年8月,以安徽二临中为基础在德感坝正式挂牌成立了国立安徽第二中学,并于1938年12月15日正式开学行课。首任校长是陈访先。邓季宣任学校总教导主任兼高中一分校校长。学校平时日常工作实际上是邓季宣负责。没过多久,陈访先辞去国立九中校长,邓季宣正式任国立九中校长。

  国立九中创立时,全校有高中、初中、师范、女中四个部42个班级,学生1600余人。总部设在至善图书馆(今江津二中校内),其余各部均为分校,分设在云庄祠、四术祠等祠堂内。

  由于国立九中是为安置逃难来渝的皖籍师生创办的,学校最初以招收沦陷区流亡学生为主,也招了少量川籍学生和华侨子女,后来才发展到招收了20多个省份的学生,还有几名学生是来自蒙古、朝鲜的。

  国立九中摊子很大,在校师生最多时达到4000余人。由于是一所在战争状态下收容逃难学子的学校,其办学条件相当简陋,师生生活异常艰苦。师生上课是在祠堂、破庙内进行;宿舍、食堂是师生自己动手搭建的茅草屋;每日三餐吃的是两稀一干,霉米蒸出的“八宝饭”,八人一桌,煮胡豆下饭,有时仅食盐一匙,常常用米汤泡饭,草草下咽,只能吃个半饱。老校友们在写回忆录时,大都有对这段艰苦经历的描述。那时,学校所在地德感到江津县城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靠木船摆渡过江。长江水流湍急,一遇轮船经过,掀起巨大浪头,就有可能打翻渡江木船,发生“江难”事故。邓季宣校长的二女儿邓念慈就是在渡江时遇难的。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邓季宣高举“教育救国”旗帜,坚持用“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三大原则指导办学,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一边办学,一边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教学为中心,抓好教学管理,严格考试制度,让学生牢固树立“读书报国”思想,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坚持原则,严谨治校,绝不让可疑人员混入学校搞破坏,干扰学校教学秩序。对不合格的人员,那怕是国民党上层高官指派来的,也严加拒绝。教育部长陈立夫就曾派九名“学生”到国立九中,他也坚决不予接纳。

  为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感,在学生中广开言路,声讨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在校本部的大门两侧墙壁上,贴满了学生自办的壁报。其中有个叫《天公报》的壁报特别受欢迎,每当张贴出来总有很多人围观阅读。伴随学生民主风气的高涨,很多抗日歌曲在校园传唱开来,课外时间歌声满校园,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正是由于邓季宣办学有方,才把国立九中办成了校风正、学风浓、教学质量好的“模范中学”。为祖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人才,新中国建立后,这批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出了他们的光和热。邓稼先,就是国立九中高一分校的第5届毕业生。因为他四叔邓季宣在国立九中,其父邓以蛰(北大哲学教授)才把儿子邓稼先托付给四弟邓季宣的。

  汪耕、黄熙龄、夏培肃、任继周、赵仁恺等5名“两院”院士也是在国立九中成长起来的。还有联合国人口专家田心源,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董新葆,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专家金问信,民乐大师彭修文,表演艺术家方应萱、邓敬苏,著名文学家王火、舒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是当年国立九中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邓季宣先后任安庆女子中学校长,江苏省立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文史馆员等职,于1972年在安庆去世,享年79岁。

  来源:(重庆政协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