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十中 > 内容正文

郑州四中的前世——国立十中
来源:新浪博客chs926   2017-05-11 09:26:12

  1937年抗战兴起,点火纷飞,国难当头,很多学校向内地迁徙,在大后方支持办学,为国家保留复兴的种子。和清华北大南开大学迁到云南一样,北洋,东北,北平大学也迁至陕南,组成西北联大。各地中学联合奉教育部之令也迁往内地大后方。组成国立中学,1938到1943年间在内地成立了很多的这样中学,有22所之多,校名以成立时间为序。当时在天水就成立了国立五中和国立十中。

  北方豫、晋、皖许多流亡学生西迁,有3000千多人集结于天水。当时国共两党在西北地区都在争夺青年人才,爱国青年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纷纷投奔解放区,走向抗日战场。国民党当局借办学为名阻挠,笼络各地失学学生,1938年6月于甘肃天水成立了“天政学生队”,后改名“甘肃省救济灾区流亡学生委员会”,由甘肃政府派杨集赢主持管理,对学生施以军事训练。因遭到学生强烈反对,10月当局又被迫改称“陇豫公学”,校址设在玉泉观,编班上课。1938年12月,“陇豫公学”北迁甘肃清水县城,更名“国立甘肃第二中学”,校长许逢臣。次年4月10日易名“国立第十中学”,有学生1900余人。校址在清泉堡和原泉小学。1940年秋,学校在清水张家川设立了分校。1942年夏,分校迁回,与本部合并。1943年春,学校增设了高师班,成为一所综合性部办学校。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黑暗,学校师生待遇菲薄,学生温饱无法保障,加上校长更迭频繁,贪污、克扣现象时有发生,师生深受其苦。学校师生于1940年、1945年、1946年同校方进行了三次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后两次在共产党员周震中的领导下,取得了初步胜利。

  清水国立十中抗战的八年的坚苦里程,令来自异乡的学子刻骨难忘,水土不服,空袭警报,朗朗的读书声,伴随他们八年的时光。他们的孜孜求学、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和自制的教具教材还在清水大地上鼓舞着新一代的清水学子。

  抗战胜利后,学校师生返乡心切。1946年5月,学校获准东迁河南新乡,(后因时局留在郑州,(另有一部分流于信阳。成为信阳高中。)10月复课,受辖于教育厅。1948年易名“郑州市第二中学”,1949年更名“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0 年易称“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3年易名“河南省第二初级中学”,1958 年定名“郑州市第四中学”至今。

  建国后,校园挺大,位置也好,处于京广路,市中心。四中有一片桃树林,非常漂亮,建国初教育局打算强征桃树林做教育局用地,毛姓校长不愿意,于是就把此位调离了,从此四中校园缩小了一半儿,而教育局也跟四中做了邻居,从此双方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附国立十中校歌:

  渭水之湄,关山之阳,

  是伏羲的故里,黄帝的家乡。

  肇汉族五千年文明,开中华九万里边疆。

  我来自东,负笈此方,

  缅怀先贤,追念前王。

  齐努力,莫彷惶;

  和平奋斗,自立自强;

  融三育以并进,合文武而兼长;

  担当起抗战救国的责任,泱泱乎为国家民族之荣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