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国立十一中学,创建于一九三九年。我曾在一九三九年四月至一九四二年五月担任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现就记忆所及,将该校的创建经过和有关情况略述于后。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教育部创办的国立中学,均以省区命名.如国立江苏中学、国立安徽中学等,便于按省区安置教员和学生。以后随着大片国土的论陷,流亡到后方的学生越来越多,因而各国立中学不能只收容本省学生,为此教育部决定改用番号命名所有国立中学。当时办湖南的国立中学有有两所:一所是以招收湖南学生为主的国立第十中学,一所是招收安徽学生的国立第八中学(办在今吉首市)。
一九三八年夏,湖南省主席薛岳决定停办湖南民众训练处,致使正在该处受训的七千多名知识青年和所有教职员失学失业。同年九月长沙大火市区中学付之一矩,近万名学生停学。再加上各省沦陷区流亡到湖南来的学生因此当时湖南全省的失学青年达二万人以上。因我曾在湖南民众训练处任过副教育长,不少被该处遗散的失学青年纷纷找我报请政府安置他们继续求学。我将这情况写信告知了在重庆主持民众训练处的好友赖班.请他转告教育部设法安置这批失学青年。
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教育部决定要我在湖南筹办一所国立中学,我应允暂时负责打个开场。首先遇到的是校址问题,薛岳极力主张学校设在粤汉铁路以东,并认为霝县最合适。据说他曾获得日寇的军用地图,湘赣边区有一大块地方,日寇不准备占领,所以鄱县一带最为安全这与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日本人很可能要先打通粤汉铁路,以便利用这条大动脉,解决侵华日军的供应问题。如将学校办在铁路以东,势将与重庆教育部切断联系.造成学校经费无法解决,因此我决定在铁路以西设校,并于四月初在部阳设立了国立十一中筹备处,随后即往邵阳、溆浦、武冈、新化、辰溪一带寻找校址,结果选中了武网县的竹离塘。因为竹篙塘距今洞口县只有十多里,交通较为方便,又有六座大同堂连在一起,可借用作校合,加之当地盛产箱谷油菜、甘蔗和木材,便于解决师生的主副食品供应和增添校舍校具所需的材料。学校开办不久,趁衡阳疏散的机会,又廉价购进一批图书、仪器和医药器械等物.所以十一中的设备在当时算是比较完善的。如校医务室就有十间病房,三十六张病床,配备了两名医师、一名药剂师和两名护士,兼对居民开放门诊。
经过五个月的筹备,十一中学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开学,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大多是从湘潭邵阳、沅陵等县招考而来。有一百多名来自岳阳临湘等沧陷区的学生,则是由廖莘耕和杜显振两位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深人敌后,分两批带到武冈来人学的。所有学生除几十名家住学校附近的走读生外,其余都是公费生,不交学膳费。直到一九四O年,国民党教育部将公费改为贷金,同时规定来自非沦陷区的学生不得享受贷金待遇,这样清出了四百多名自费生。据一九四二年记载,十一中全年经费为法币四十九万元(不包括膳食贷金款)。
为了收容各级各类学生,十一中设初中、高中、师范、职业四部和一所附属小学。各部从一年级到毕业班都开班次,但容纳人数毕竟有限,经常有远道前来报考、结果不能入学的学生,校方对其中确实困难的,酌情给予少量川资。后来学校奉令扩大招生,学生人数一度增加到两千多人。不久因经费困难,于一九四〇年八月将师范部和职业部拨交湖南省办,分别改名湖南省立洞口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安江农业学校,十一中只留下高、初中部,学生共计一千四百多名。
由于战时生活艰苦,师生人人穷困,所以十一中一开办,就十分重视生产劳动。建校期间,平地、修路和搬运器材,多由师生自己动手。每幢校舍附近都辟有菜园,学校还养了猪,每年开支生产费用(包括租地和工具损耗)约八千余元。这些劳动成果,有利于改善师生生活。如当时规定国立中学师生每月吃粮不得超过三十二斤,但十一中师生吃饭一直没有定量, 蔬菜、猪肉全部自给,每餐两菜汤, 开始每月吃一次肉,每桌二斤,后改为每星期一次, 每天早晨还供应学生每人半磅豆浆(教职员一磅)。至于建造校舍和添置校具用钱都很少,所有这些,在解放前的旧学校中是罕见的。
摘自《岳阳文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