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十一中 > 内容正文

〖回忆·母校情思〗千回百折到竹篙塘
来源:赵辉光   2019-07-26 10:56:36

  1938年秋,祖国大地炮火连天,狼烟四起,敌人在占领华中重镇武汉以后,即乘胜侵入湘北岳阳。年底进犯到我的家乡,新墙河北岸一带,纵深达20多公里。我的家正处在敌人枪口下的南岸下游地方,受到了要当亡国奴的严重威胁。为此乃于1939年春节过后的第三天,怀着一腔悲愤与不安,一行三人踏上了离别家乡的茫然之路。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先打算到长沙找个学校继续升学。家乡沦陷了,就自己闯日子去,我们徒步两天到湘阴县,再乘一天轮船就第一次来到“文夕”大火后的长沙。所见几乎全是一片废墟,令人十分愤然。

  然而算幸运的是,我们的“岳阳同乡会”却还劫后幸存在五堆子那里。给我们这些难民学子有了个安身的地方。会馆双层两进约20来间房舍。我们在这里住了十来天,后被录取到一所由长沙迁去安化县城的“文艺中学”。这时就只我与荣姓同学在一起了。另一位胥君则入了伍,从军到一个“训练团”。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招考进去的。后来听说在一个排长名分上抗击日军而牺牲了,实在是太可惜。

  我与荣君俩在安化文艺中学,不到两个月时间,因听说国立第十一中学招生,又重返长沙。来去匆匆,对那个县城的印象十分模糊,只一座独特而硕长的“风雨大桥”,还有点奇妙感觉之外,其它就什么也没有印象了。我们还在长沙没去安化之前,在同乡会内听到要办一个国立学校的信息,同时还听说同住会馆里的一位杜先生(即杜显俊老师,后为国十一中高中部军训教官)也将到这个学校去做事。于是我们当即找上门去,提出我们的意愿,请求予以照顾。没想到他答应得极爽快。“你们先上学去,到时有消息再找我。”由此我们才去安化,后又返回长沙,以应国立第十一中学的招考。

  不意到长沙时,第一批被抢救出的沦陷区和战区同学,已先一天离开长沙到邵阳去了。不然也就跟上了第一批。为招集第二批,杜显俊老师已赶回岳阳,对此使我十分兴奋,一是因为杜先生主办此事,被录取会有一定的把握,二是因为招生处在岳阳也可就此回一次家。真是一举两得。于是二人立即赶回了相别才四个来月的家。两天后,到距家90多里的渭洞张谷英,在招生登记处见到了杜老师。他一见就说“怎么现在才来呀”?接着就看了一下有关的证件,为我作了登记,并不考试就办好了被录取手续。至此,我的奔走就读国立十一中学的愿望,才算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可是我那四个月来一直相伴的荣姓同学,与我分手回了家,以后也再没出过家门。因他一位当时在这里工作的姐夫说:“这学校新创,条件差,生活苦,还得劳动”的些闲话,也没容他登记,就这样将他劝走了。殊不知这一下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真是十分遗憾的事。

  从被登记录取以后,在张谷英等了五天左右,便由杜显振老师领队徒步出发,开始远征目的地一武冈竹篱塘。

  全队男女同学约150人,每天进程约60华里,好像是顺着一条古驿道走到长沙。还记得有“长乐、新市、归义”等地名。每行30里为一站;吃饭或投宿。由打前站的年长同学安排好一切,到了就有饭吃,有地方睡,一点也不见乱,大家都感到满意。途中休息或行进中,常是歌声飞扬,显得十分活跃而有生气。记得在部阳停了几天,当地“力报”的一位侯姓记者,将从前线抢救出来的这批沦陷区、战区学生的消息和情况写了一篇带点美意的报导,也使我们受到鼓舞。还引得杨宙康校长来巡视一番,予以慰勉。并发给我们每人一顶蚊帐。我们十分感谢校长们的仁爱与关怀。

  最后一天从邵阳乘汽车到武冈竹篙塘学校。中途要在桃花坪(现隆回县)吃午饭。出发前,杜领队特意向大家说:“桃花坪地方现正流行霍乱病,死了不少人,你们到那里不要乱跑”等语

  但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所见一切并无异样,就没当一回事。吃过饭后当我望见河下的滔滔流水时,竟然就萌发出下河泡一下的想法。于是约同两三人,偷偷从楼后下到吊脚楼的地面。一下就让我们惊呆了。见到一排接一排的死尸,连多看一眼都不敢,就急忙爬上了楼,吓得一颗心还在突突跳,真好险呢!

  下午只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目的地“魁公祠”。距竹篙塘还有约三华里。祠堂颇具规模,为青砖三进楼宇建筑,上下双层,且有戏台。既是国十一中的建校筹备处也是我们两批沦战区学生的校舍。生活与进修都在这里。两队合约230多名男女同学。有师范和普通高初中各个班级。筹建处领导考虑到我们这些学生的功课有所荒疏,及时办了补习班。大致以初中为主的办了四个班。以“数学“化学“英语三门为主。记得李颗生老师教过我班化学,钱维贞老师教过音乐。学习安排在早晨和上午,下午则参加劳动,作些如平整教室地面,抬运从水上运来的课桌、坐椅、双人床架等。强度并不大,但每天有一、二小时。我想:让我们参与这么一点劳动和为我们及时办补习班,令我看到了杨、李两位校长和老师们对于我们关怀备至,表现良苦用心,实在是太难得了。当时我们并不太理解,现在想来,真是厚德难忘啊!

  在魁公祠住了两个多月以后,就被正式编班分别至各班级上去。我就到了初中部的唐祠初五班。1939年10月1日国立第十一中学正式宣告成立并开学。这对于我来说,算是结束了近一年来茫然之路,而开始了正规的读书生活。

                                                                                                                                                 (作者:初五班校友)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