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十一中 > 内容正文

〖回忆·恩师难忘〗国立十一中的创始人——杨宙康先生
来源:张南光 曾毓成   2019-07-29 17:08:18

  抗战初的1939年,创办于湖南武冈竹篙塘(今洞口县竹市镇)的国立第十一中学,在这里六个年头,是鼎盛时期。当时规模是湖南全省最大的,质量是全省最好的,培养出了一大批英才。这与学校领导爱国治校有方是分不开的。创始人及首任校长杨宙康先生1900年生于长沙,1966年卒于长沙,享年66岁。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师大,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铨叙部司长,湖南民训副教育长,1939年-1942年任国立十一中校长、西北大学教授、教务长。1943年由教育部司长卸任返梓,解放战争时,积极从事和平运动,系起义有功人员;新中国成立后,经起义将领李明灏和我地下党梁君达举荐,安排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8年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恢复名誉。

杨宙康校长

  1939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他筹办国立湖南中学。他出于挂念失学青年在同事和留日学友李际闾鼎立支持下筹办此校。嗣后正式定名为国立第十一中学。然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当局要将此校办在郝县。其理由是:获得敌人地图,只有湘东赣西一片地方敌人没有详细记载,好象并不打算占领的。先生则以为须将此校办在资水以西竹篙塘,方算比较安全。于是他据理力争,不怕得罪当局,乃得如愿。筹备处设邵阳,先生为主任。先生始终本着“不做假”的精神办理母校。第一件事就是派人赴敌后抢救学生,在临湘、岳阳等处抢救了几百人到竹篙塘,也收容了不少的民干部和流亡青年。6月登报招生,分别在邵阳、湘潭、耒阳、沅陵设报名处。招收沦陷区、战区及曾参加民训的失学青年。8月20-22日在邵阳上西直街设试场。先生每天来试场巡视。他头戴毡帽,口含烟斗,身着长袍,脚走八字路,双目炯炯有神,对考生非常关注。原定学生名额1600名。后增至3000名。聘请了200多名真才实学又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少数大学教授。先生说我们是中学的牌子,大学的班子。校本部设莲社寺,该寺是著名佛学家学者唐大圆的禅寺,坐落在平溪江东的小山上,有居高临下俯瞰全校的地理优势,作为校本部极为理想。唐大圆先生慨然以禅寺兴教,是值得赞誉的。还借用和康小学开高中部,唐祠为初中部,上阳祠为初中分部,下阳祠为女生部,魁公祠设师范部(后改洞口师范),甫公祠设职业部(后迁安江易名安江高农),并设有校医院、图书馆,校本部到各部隔了条平溪河,无桥,学校专设渡船配专人摆渡。10月1日正式开学,先生为校长,在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抗战建国报告,并讲解校训:忠义切实、勤劳。后又制定校歌,亲作歌词。先生用生产、人格、精神三结合的教育救国救民,坚信多难是能够兴邦的。率领全校教职工在抗日的艰苦条件下,脚踏实地,团结协作,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有的教职工为国立十一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长眠于竹篙塘的平溪之滨。他们将流芳百世。

  先生学识渊博,口才好,每逢全校集会,听他一次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的讲演,全场鸦雀无声,必然会激起同学们爱国热忱,个个奋发向上。“春风动地吹来,竹篙塘的杨柳又绿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1940年春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第一句动情之辞,这给当时肃立在大操坪的数千学子增添了奋发向上的力量。高一班毕业时,童文杰同学请先生题纪念册,他以秀丽的赵体书法写下:“民无信不立”题词,至今还在1940年元月17日武冈军分校李明灏主任来国十一中高中部参观,先生请其训话。李主任表示欢迎同学前往军分校参观战斗演习;并侃谈同在武冈两国立学校,一文一武应如何互相联络,共保祖国,驱逐日寇。其后2月9日至14日去武冈军分校参观并联欢,高一班开山歌剧团演出了抗日话剧《风凰城》,演出前,先生召集全体演员作了亲切指示。3月8日女生部全体师生举行庆祝仪式,先生讲话颂扬中国妇女的美德。当时无教科书供应上课,全靠油印讲义,先生曾选印石达开诗为高中国文补充教材教育方式比较先进,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学生除读书以外,还要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如搬柴、种菜等等。关键在于先生广延了国内外名师,学生如坐春风之中,因而达到了品学兼优。国十一中很快成为全国一流的十所中学之一。学风优良得到社会的赞誉。可先生还谦虚地说:“我们也不过做到几分‘办理认真’而已”。

  肖立本同学回忆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42年6月正当我们毕业时,正好湖南恢复高中毕业生会考,这次会考说得上是湖南战时中等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们十一中建校成绩的一次大汇报。考试结果是令人高兴的。前10名十一中占8名,(我记得名字的)包括榜首李元簇。前50名占30多个,约70%还多。被保送入大学110多人,约占总数80%,高四班一个不落。(这份名单我曾保存到1955年因而曾在全省引起轰动,国民党教育部也有所震动。十一中名声随之大噪了这也是我们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精心培育的必然结果。荣誉与功勋永远属于他们。我们这些受益的学生水远感谢他们。

  在竹篙塘,先后有多次特务来国十一中要逮捕地下党员刘若云、熊邵安、李颖生等老师。先生约李际间等,多次与特务争辩,备述刘、熊、李在校尽心工作,并无异常活动据理力争,辩解不已。先生还以全家生命担保,刘若云才未被特务带走。特务多次来校,均因先生等应付有方,致使共产党员安然无恙,特务无可奈何而去。1940年末,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全国加紧了对地下党的镇压。十一中不能幸免。特务逮捕了地下党员雷震寰、米长庚、曾毓启等学生,后来经过担保释放。有好些曾被怀疑是共产党员的学生先生等也碍于担保教师的关系,只予开除或辞退了事。在当时反共高潮中,先生对所谓“异党”学生这样处理还在情理之中。先生任省参事时写的自传中也说到“我曾掩护中共党员、民主人士、甚至营救几乎将被杀害的地下同志出狱。但也都是由于爱惜人才,正义同情心,而不是由于革命”。说到抑制政治活动,他遗憾地说:“实由于环境压迫,为同学安全计,不得不用”。

  虽然他曾与CC巨头赖琏关系颇密,但政治上歧见甚深,1943年即脱离了国民党反动派,既不同流,更不合污。1944年冬先生已从西北返湘,到溆浦龙潭(这时国十中已迁到此),他在初中部作了一次讲演。侯煦光同学至今仍记得他说:“不到西北不知西北之伟大,不到西北不知西北之危险”;在谈到国家之前途时,他说:“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危弱的病人,国民党就像三期肺痨,无可救药……”。现在来看,在当时能说出无可救药的话题真令人钦佩。1947年,十一中已在岳阳改为省立,先生曾邀民建知名人士彭一湖来校讲演时事,呼吁和平。先生还撰写《国立十一中学序》。序中曰只要此校能保持母校不做假’的传统精神,便是青年之福,便是我们创办人所馨香祷祝的。若是我们的校友人人能保持母校不做假’的精神,那更是国家之福,更是我们所朝夕切盼的。……我们也可以见到今日的现象实在是假的太多,太辜负了社会。校友们!八年国难,是清偿过去几十年来做假的孽债,最后胜利是流血牺牲真的抗战的结果。以后国家民族的前程如何,也就看大家是认真还是做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努力吧!”

  先生在湘与刘公武杨任严、蔡杞材等将军致力和平运动颇力。在他家里每天秘密收听解放区广播。并与刘、杨蔡等10人一起聚谈,宣传一些与我党我军有利的情况,引起我地下党梁君达同志的重视,梁通过亲戚关系加以领导,先生等10人在省参议会内成立了秘密的核心小组,省工委统战小组便与他们建立了经常的联系,每隔数日先生执笔(署名周刊)向省工委回报一次。地下党也常给他们书面的指示。地下党编辑刊印《解放新闻》时,他们自动表示愿意在上层人士中推销100份。筹集了100元大洋,帮助做印刷费。解放时省工委又还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将这100元乐捐给《实践报》了。梁君达在解放初的长沙市军管会交际处写的一份内部资料称:“不管他的政治关系如何,然一般说来,还不失为一个‘公正清廉’的人物,家无积蓄,生活感到困难,确是事实。解放前他已七年赋闲,没有职业。……像这样的高级知识份子,我以为给予照顾,提名参议是适当的。”李明灏将军在建国初两次致信王首道主席和袁任远副主席力荐先生:“解放前在湘和刘公武、杨任严等致力和平运动颇力,有交际处梁君达同志可以作证。解放后竟学介子推不言禄,而学织布营生,真外行半路出家,真是笑话,但是这个人确是有用之才,望你们量才酌用,不要遗漏。”因而任为省参事室参事。

  半个多世纪了,校友们说:杨校长高大的形象,慈祥的面容,温馨的慰藉,亲切的鼓励,犹历历在目,谆谆在耳。他爱国、抗日、不做假致力和平运动,尤其是创办国立十一中的功绩,将永远闪耀在湖南的史册上。

  (作者:张南光,高17班校友,邵阳纪委书记)

  曾毓成,十一中名誉校友,曾任洞口县委统战部长。)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