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纵然是消失了,永恒的仍然水恒;纵然是凋零了,美丽的仍然美丽。”以前,我只觉得它诗味很浓,一往情深,而不懂它的哲理。现在,人到老年,再来读它,就感觉到它的哲学意味了。特别是在怀念已经逝去的老师和同学的时候可不是么?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们这一群,不都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么?这篇文章先写阮淑清老师。
(一)去竹篙塘以前
阮湘,字淑清,岳阳人。早年就读于日本帝国大学,“五四”运动时任东京留学生代表,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后又参加过反对湖南军阀方克刚的斗争。1934年,参加过陈铭枢,蔡廷楷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被推为副省长。卢沟桥事变后,任岳阳县长,宣传抗日,积极备战,针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提出了:“救国不分党派”的口号,并改组岳阳县政府,起用丁准十为政治科长,龚开璜为经济科长,杜显振为军事科长。由于积极抗日,改革吏治,触犯了地方势力的利益,加上薛岳来湖南,张治中调走,阮湘被迫离开岳阳,带着丁淮十、杜显振到竹篙塘来了。
(二)我思,故我存
阮老师教导学生,强调“思考”和“善于思考”,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和主观意志力,他多次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我思,故我存”。为了深入浅出,他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解差,解一个犯罪的和尚。这和尚很狡猾,夜晚宿店时,用酒灌醉了解差,并趁解差烂醉的时候,剃掉了他的头发。第二天清晨,和尚跑了,解差把自己的头一摸,说道:“和尚还在这里,我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回忆这件事,不是谈哲学,这个问题太大,而是谈教育,谈阮老师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深入浅出说明道理。
(三)白云堆里响残钟
魁公祠前面金龙山上金龙寺的那副对联,众所周知,最精彩的难度大抵是“白云堆里响残钟”,这一句当时我很欣赏,但不是很理解,即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年暑假,我问淑清先生。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要我到图书馆先借《明季南略》读读,再去找他。后来找他时,他先要我讲了讲历史过程。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说道,方密之抗清失败蛰居金龙寺,当时国事已不可为,他孤掌难鸣,残钟独响,故国西风,哀思无限。不先读《明季南略》,就不懂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抗战第一,胜利第一
有一年,在上阳祠张旰老师房间里,淑清老师也在那里。张旰老师讲当天报上的消息:“《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去世了,并说张是他的本家,是个才子,是主张抗日的。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第一,胜利第一。”就是张季鸾在一篇社论里提出来的。淑清先生听了后说,张季鸾这个人是不错的。不过口号后来经过陈布雷补充,又加了“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当时我看到阮老师对陈布雷的补充,似乎不以为然,但又不便说明,从这件事,我还体会到他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完整性。
(五)简洁与准确
还是在上阳祠,有一次召开教职员会,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阮老师主持会,并让我作记录,会议结束后,他检查记录,作了个别修改,最后签上他的名字。像这样的记录我还作过多次。有一次阮老师检查后对我讲了一大段话(大意):五四节学校比赛,听说你参加初中文言组,题目是《悼念谢晋元将军》,你用四六体写的,评了第一。可是你的语文老师何兆先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四六体”(《滕王阁序》体)容易束缚思想而主张你开拓视野,写好散文。何兆先先生这一点,我同意,但是何老师说要让你发展特长,不必搞那个全面发展,我却不同意。我认为,初中就偏科不行。最后,他又回到记录这种文体上来。说:“记录,既不能用四六体,也不能用散文,它要求简洁准确。”比如招生广告中经常用的“正面免冠半身一寸”这八个字就包含了四个不同的具体要求,你去体会体会!
(六)不大恰当的比喻
离休以后,经常回忆一些往事,特别是与阮景仲同学在一起,每次都谈国立十一中,当然也谈淑清先生。阮景仲是高二十七班的,又是淑清先生的侄孙,对淑三爹很有感情。在谈淑三爹时也谈他老人家当时对学生太严,学生不敢接近他,有点“敬而远之”。由于我们两人在国十一中的时间比一般同学长,我是整整六年,寒暑假也没有回家,与淑清先生接触较多,因此有深一层的了解。我们曾讲淑三爹好比“热水瓶”,外冷内热,又说淑三爹像四十年代的阴丹士林布,这种布并不鲜艳,但经得起时间考验,越洗越出色。
(作者:高21班校友,湖南临湘人大常委会离休千部)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国十一中旧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