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十一中 > 内容正文

〖回忆·恩师难忘〗言传身教 点滴铭心
来源:廖平波   2019-08-05 15:57:00

  六十多年时光流逝,六十多年大浪淘沙。往事如烟,痴呆日甚。然而,说也奇怪,中学时代,老师的片言只字,品行细节,却依旧像金沙闪烁,熠熠生辉,时时在脑海中浮现,难以忘怀。在这里,我记几件小事,作为对已逝去的师长的深切怀念。

  一、鸡鸣初醒,余欲云云

  集合晚点是唐祠初中部的常规,晚点训话是阮主任的常事。一次,他引用清人笔记中的话说:“鸡鸣时,人初醒,便当打点一日之勾当,余欲云云,作何云云。”其用意是教育我们天天都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混混沌沌,空度时光。这句话中的“打点”、“勾当”、“云云”,当时对我来说,都是新鲜词汇,阮主任还特别加以解释,使我受到语文教养,所以印象深刻。这句口语式的文言,却饱含人生经验,不仅对学习有用,简直使我终生受益。为此,我曾写过一首题为《一语》的小诗:

  一语千金价,平生岂易求。

  鸡鸣常自警,如对阮公眸。

  我所说的“阮公”虽是阮湘主任,却也不排斥含“阮籍”的意思。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对人有青眼白眼之分,表示尊重与轻薄。所以每当我清晨醒来,一想起这句话,阮湘主任那双从近视眼镜里射出的目光,那嘴角白沫直喷的训话神情便在面前出现,恰如鲁迅对着藤野先生的照片一样,催我自警,催我奋发,不让宝贵的光阴白白流逝。

  二、宁愿排队骄阳下决不徇情开后门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李际闾校长因公从邵阳返竹篙塘,在骄阳下排队买汽车票,排了半天,晒得汗流浃背,还是白费。有个商人得知这位排队的胖子原是赫赫有名的国十一中校长,便施展法门弄来一张车票,亲自送到旅馆,作为进见之礼,李校长感激不尽。临上车之前,有人转告李校长,商人想把自己的妹妹送到十中插班上学。李公一听,便毅然决然地完壁归赵,把车票退还给了商人,并告知他不能因为图个人方便坏了学校规矩。任何人要进十一中读书,都得参加招生考试,正式录取才行。

  这件事,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去武汉大学拜会许晓麓教授时,他说给我的。听了这个故事,对比当时的社会风气,真使我感慨万千,为此还写过一首小诗,题作《直道》:

  夫子原迂阔,炎凉不动情

  骄阳凌秃项,直道向前行。

  许晓麓学长还给我讲过一件事:1944年学校逃难时,辎重在雪峰山被劫后,师生两千多人面临冻馁危机。李际闾校长曾派亲信绕道回岳阳,将家中祖传的金器一袋,约两斤多重,全部取来,解救急难。这件事更鲜为人知。许晓麓君是学生中的骨干,当时在高中部读书,熟悉情况,他的话当不会是空谷来音。记得从许教授的居处出来,走在珞珈山的小路上,面对东湖星稀月朗,静影澄碧,心底荡起涟漪也同湖面样,既空灵而又闪烁不定,不禁哼起李白的诗来:“不见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我心目中的十一中,也跟李白心中的东山一样,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三、牛鸣蚊振巧喻生花

  物理老师刘大栋先生,讲课生动,同学们有口皆碑。他善于运用比喻,更是锦上添花。194年下半年,学校逃难到龙潭,实行寝教合一,坚持上课。那时,我们读初三,物理课程才入门,又没有仪器做实验,学习难度更大。刘大栋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一次讲声学,他用“牛鸣之声大而不高,蚊子之声高而不大”,来说明振幅和频率的区别,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不仅使我们明确了两个难以区分的物理概念,而且使我对物理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刘老师讲“共振,”时,还以龙潭河的木桥为例,非常现实。龙潭河上有座简陋的长桥桥梁是用两根交叉的木桩支撑的,桥板单薄,走过时摇摇晃晃,令人害怕。刘老师提醒说:你们集体行军时,在桥上千万别喊“一二一”,齐步走,如果大家步调一致,就会产生共振,振幅扩大,容易使桥梁折断;如果步伐错杂,就会消除共振。经他这样一说,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从笑声中明白了共振原理,增添了实用知识。六十年过去,至今我还清晰记起刘老师讲课的神情,因成小诗一首,题为《听课》:

  物理原抽象,轻松导入门

  牛呜蚊振翼,从此是知音。

  写完上面几件小事,更使我认识到国十一中的的确确是一部读不完的宝书。每当我打开回忆的窗户,翻开历史的篇章,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就会在眼前闪现。这仅仅是老年怀旧的生性吗?是,也不全是,而是很有些伤今的成份在内。十一中的成功经验,杨宙康校长总结为“不做假”,李际阊校长总结为“转移颓风”,阮湘主任总结为“经济公开”,一句话就是办学者敢于“开顶风船”,秉着“忠义、切实、勤劳”的校训,不趋时,不媚俗,身体力行,我行我素。所以能荟萃名师,感召学子,办出特色。对比今日之现实,环顾左右,“不做假”、“转移颓风”,做到“经济公开”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少?所见到的很多都是“一切向钱看”。过去的“清水衙门”不少成了深不可测的污池浊沼。什么“贵族学校”、“天才教育”、“升学指标”、“题海战术”、“重点班级”,被很多人尊为时尚,奉为经典,而把有教无类的传统,义务教育的职责,素质教育的根本,都忘得一干二净。国十一中以人格教育为本,不着意追求升学率而升学者特多;无意倡导天才教育,而顶天立地之士甚众;教学的物质条件极其简陋,而造就的科学人才,知名的院士、教授、专家为数不鲜。两相比较,能不发人深省而令人感慨系之吗?

  (作者:高29班校友,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教师、诗人)

中央文献出版社:《雪峰山下谱春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