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十五中 > 内容正文

弦歌再起在红炉场——回忆在国立十五中的学习生活(二)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陆志轩   2017-05-14 08:46:52

弦歌再起在红炉场

(二)

——回忆在国立十五中的学习生活

陆志轩

  二、国立十五中——保育中学

  国立十五中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与教育部协商创办的。学校受教育部和保育总会双重领导。

  保育总会是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建立的一个妇女统一战线的救亡团体。各党派和无党派以及基督教的妇女领袖参加了这个团体的工作,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妇女,所以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工作是“由邓颖超、史良、曹孟君诸位大姐在积极推动,使不少的孤儿,在战争中失掉父母的,保留下了他们的小生命。”(见该书第十一章《生活面面》第六部分《妇女工作》)

  保育总会先后抢救和收容了战区流亡儿童三万余名。这些儿童由设立在后方各省的几十个保育院进行抚养和教育。保育院实施的是小学教育。小学毕业后一般都要升中学。开始各院毕业的儿童较少,便分散在保育院附近的中学就读。后来各保育院毕业的儿童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管理,决定建立一所专收保育生的中学,享受国立中学的待遇,这就是孕育中的国立十五中。故1942年第四期《妇女新运》上说:“国立十五中设立的意义,是有别于其他各国立中学的。它是纯粹的保育中学,是为川境各保育院新升学的保保育生而新设的。”所以国立十五中实际上也是一所保育院。故1944年5月10日《新华日报》报道《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员到各地去视察》时说:“……徐闿瑞视察璧山、水土沱、直属第三、四、五等院及国立十五、十六中学……”

  国立十五中是1941年5月开始筹建的。最先到红炉场开展工作的是吴乐孟老师,他是听说这里有所师训班迁走了才来这里察看的。原来1940年8月四川省第三区师资训练班,为避免日机空袭,便选了红炉场为校址。文庙、武庙以及小学全成了师训班的用房。1941年4月因第三区专员公署迁往巴县土桥,师训班也随之迁移。吴老师到红炉场后以教育部的名义,全部接收了师训班的用房及部分用具,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便于9月初开始接收四川境内各保育院送来的学生。国立十五中就这样诞生了。

  四川省的保育院,最多的时候是二十三所,分布在合川、江北、璧山、永川、南川、万县、北碚、泸州、合江、五通桥、自贡、乐山、郫县、简阳、新津等县市。这些地区的保育院都有学生到红炉场国立十五中上学。各院儿童的服装颜色和款式都不相同,口音又是南腔北调的,与师训班的学生大不一样。红炉场的老乡都说我们是下江娃儿,使他们有些新奇感。

  各保育院来到十五中的学生还要经过严格的甄别考试,成绩合格的分别编入普通中学班和职业班,没达到入学标准的退回原保育院。十五中初成立时有十个初一年级班和三个职业班,将近五百学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成绩好。

  十五中的领导班子很强。校长吴若愚,安徽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曾在北京大专学校任职,年富力强,有办学经验。教导主任欧阳师、总务主任张民权、训育主任纪硕夫全是大学毕业,又有工作经验的学者。老师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吴校长在大学工作时的学生;二是沙坪坝中央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由于经济困难,暂时休学工作,然后再回去读书;三是其他方面介绍来的知识分子。总之,这时的国立十五中是一批流亡到后方来的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教育着这一批流亡到后方来的儿童。这批老师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负责,对保育生有同情心。因此,我们在实践阶段打下了较坚实的知识基础。

  十五中的学习和生活管理都很严格。我们从初一开始不仅要完成各科作业,而且要写周记,还要为壁报写稿,还要参加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学期成绩不及格的要补考;补考后有两门主科不及格的就留级。在生活方面是不许迟到早退的。上早操要清查人数,晚自习后还要集合点名。教室和寝室的清洁卫生也要求得很严,检查得很勤。说实在话,当时我们多少有点反感,觉得太紧张了。但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后来逐渐体会到,当时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我们养成了不少好的生活习惯。教导主任欧阳师写词和音乐老师史渭芳谱曲的校歌基本上反映了学校的情况。歌词是:

  伟大的民族抗战,

  燃起了正义的火光,

  照耀在太平洋上。

  我们辗转游离来到后方,

  弦歌再起在红炉场。

  同学如手足,老师如家长,

  好学力行,百炼成钢。

  收拾旧河山,重见爹和娘。

  建设新中国,民有民治与民享。

  胜利在前,光明在望。

  我们要迈进勇往,

  我们要万进勇往!

  应该说在红炉场时期的国立十五中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它是保育生继续学习成长的园地。同学们非常珍惜这种学习机会,不仅平时锲而不舍,刻苦钻研,争取优良成绩;还利用寒暑假进行自学,取得多方面的知识。因为大家都无家可归,所谓放假,只是改变了一下生活方式而已。实际上假期成了同学们猎取各种知识的好时机。后来不少同学在音乐、美术、绘画、英语、文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与他们在寒暑假的自学有很大关系。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家破人亡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痛苦;但同时,战争使我们有了新的家,无家可归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对教养我们成长的十五中,我们是一直怀有好感的。但是,象当时我们贫穷落后的祖国一样,国立十五中也是一所十分简陋的学校。就教学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件教具和仪器。伙食也很差,不仅荤菜极少,由于这小乡场上没有专门的菜农,我们连新鲜小菜也不容易吃到。我们住在武庙,虽然睡的床也叫双层铺,但下层是楼板,上层也是连成一片的木板。同学们不论是睡上层还是下层,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睡觉。一到凄风苦雨的秋冬季节,夜静霜寒,衣单被薄,其苦况是难以言状的。还有一件使我们许多同学咸到讨厌的就是童子军训练。有那么一们女教官,一上课就不停了进行队列操练,弄得我们疲劳不堪。特别是1942年春天,保育总会发来了一批美国捐赠的兰色卡叽布,学校给每个学生做了一套童子军服,还配有领带。我们的那位女教官更是经常要求全校同学穿上这套服装,并由她指挥在操场上操练。引来附近居民,特别是妇女,小孩的围观。她很得意,我们却感到泼烦。

  红炉场虽好,但毕竟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随着师生的增加,困难越来越多。故于1943年春天国立十五中的校本部迁到荣昌卧佛寺。红炉场的十五中变成分部。分部主任是宋子开,安徽怀远人。四川境内各保育院毕业升中学的儿童依然先在红炉场分部就读,到初中二年级以后才逐渐转移到荣昌校本部。红炉场分部1945年初结束。据说后来这里成了国立十六中的分部。

  中学阶段是人生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从幼稚变得比较成熟的关键时期;关键时间的经历往往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因此,红炉场国立十五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红炉场当时的街道店铺,山光水色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同学只要相会,无不津津乐道于红炉场的生活。旧日苦难的学习生活成了今天令人神往的记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