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回族文化的发展
上述抗战时期回族报刊宣传中介绍过的不少文章,实际也属于回族学者的学术论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学术文化角度撰写的文章,如《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各期刊登的马学仁《现阶段回教文化人的使命》,刘书翰《穆民的责任与义务》,白崇禧《反侵略与回教文化》,王梦扬《回教文化的特色》,马宗融《我为什么要提倡回教文化》,张兆理《从穆圣攻心之战说到中国流血抗战》,《清真铎报》新18号上纳忠撰写的《保卫国家是伊斯兰的信德》,《回民言论》各期刊登的孙绳武《救国与兴教》,王静斋《穆罕默德怎样战胜他的困难》,《回教论坛》各期载有王静斋《由古兰经训说明抗战必胜之道》、《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孙绳武《抗战期间对丁回教应有的认识》,纳润章《回教的抗战理论》,振湘撰写的《由日寇侵略中分析日本的教育》等文章,将回族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抗战救亡有机结合,并就教育、文化等问题展开学术讨论,从而推动了回族学术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回族同胞民族救亡运动的深入。
抗战时期些回族学者在历史学、翻译学、法学和哲学等学术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回族文化复兴的轨迹。学术意义上的回族史学开始于民国年间,抗战之前,陈汉章所著《中国回教史》,陈垣《回回教人中国史略》和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等汉族学者的回族史著作,对现代回族史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在此基础上,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傅统先所著《中国回教史》,是回族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回族的通史。翌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共八卷,采用《通鉴纲目》体例编撰。当代著名史学家回族人白寿彝是抗战期间史著最多的学者。他于1928年主编《晨星》半月刊,开始了学术活动。抗战期间撰有《中国回教小史》,等七八种著述,其回族史研究为我国建立回族学奠定了基础,在回族史研究方法上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他把回族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如《中国回教小史》第九章《最近的三十二年》中,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回族的爱国热情,呼吁回族人民"往新生的路上走"。杨志玖是另一位享誉中外史坛的回族史学家,他从30年代开始发表论著,抗战期间的论著有《关于赛典赤》、《元世祖时代"反法"与"回回法"之冲突--绪言》、《元代回汉通婚举例》、《回回一词的起源与演变》、《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生年问题》、《(新元史?阿剌浅传)证误》等,也在回族史研究中取得突出学术成就。云南通海人纳忠,1931年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1936年人研究生部。1940年归国后任教丁南京中央大学,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回教诸国文化史》。解放后在北京外交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任教授,是著名的阿拉伯史学专家。云南鲁甸人李士厚早年毕业于东陆大学,曾在云南省通志馆、教育厅、《云南日报》任职。1935年在玉溪发现郑和家谱,次年写成《郑和家谱考释》,并著有《云南省通志族姓考》、《滇考》、《庄趼开滇考》等。解放后任云南文史馆馆员,继续从事回族谱牒研究,著有《郑和新传》。以上回族学者的史学研究,代表了抗战时期回族史研究的新水平,也填补了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回族史内容的空白。
回族学者在翻译学方面主要集中于对阿拉伯语经典和著作的翻译。抗战前,有关《古兰经》的译注已成高潮,抗战期间王静斋译有《古兰经译解》(甲本,1932年北平版;乙本1942年宁夏版;丙本,1946年上海版),姬觉弥《汉译古兰经》(1931年上海版),杨仲明《古兰经大义》(1947年北平版)等,都是《古兰经》翻译的力作。王静斋是著名阿訇,天津人,曾求学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回国后主持回教俱进会所属之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他学识渊博,精通伊斯兰教经典及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1943年,他将波斯诗人萨迪伊本?阿布杜拉所著世界文学名著《真境花园》译为中文刊发和出版。该书也是中国伊斯兰高等教育文学课程的必读教材。除上述译著外,王静斋还编有《中亚字典》、《中阿新字典》等。
马坚原名玉书,字子实,云南沙甸人。曾随固原大阿訇虎嵩山学波斯语,后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1931年与纳忠等考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对阿拉伯语、历史、哲学及伊斯兰各学科学习达8年之久。在埃期问曾将《论语》译为阿文,又用阿拉伯文撰写《中国回教概况》,并开始汉译伊斯兰著途。1939年归国后主要从事《古兰经》汉译和其它译经活动,在沙甸兼授阿文和宗教学课程。1944年任云南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创办东方语言学系。此后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译著等身,译注《古兰经》前后达40年之久,并有多种译著和回族学著作。
纳忠不仅是史学家,也是一位阿拉伯语翻译家。他的译著有埃及曼苏尔的《伊斯兰教》、叙利亚库迪阿里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埃及艾哈迈德?艾敏的《回教学术思想史》和《伊拉克美术史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等,主编十卷本《阿拉伯语》和四卷本《阿拉伯基础语法》。云南通海人纳训1934年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学习期间曾将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前二卷翻译,又将中国文学作品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朱自清《背影》、鲁迅《风筝》、曹禺《雷雨》等译为阿拉伯文。1947年回国任昆明明德中学校长。解放后曾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人民出版社工作,译完并出版了《一千零一夜》六卷本。沙彦楷和韩幽桐是两位著名回族法学家,他们在抗战期问都曾为救亡和主持正义奔走呼号。沙彦楷是江苏宜兴人,1910年毕业于京师法律学堂。1922年任北洋军阀控制的国会议员,因目睹曹锟贿选丑剧,毅然弃职回乡。1925年去上海与著名律师沈钧儒合设律师事务所,成为职业律师。1936年5月,沈钧儒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开展救亡运动。11月,国民党政府逮捕沈钧儒等"七君子"。沙彦楷积极开展活动,营救"七君子",并运用法律武器为沈钧儒等辩护。抗战期间回乡闭门著述,抗战胜利后再赴上海当律师。新中国成立前夕,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为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顾问。
韩幽桐是黑龙江宁安人,女。1926年考入北京师大附中,后转入私立国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考入国立京师大学法学院。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法学院学生会领导人和北平市学生会领导人,曾两次入狱。1932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攻读研究生。并翻译出版《平时国际法》。1937年毕业回国参加华北救国抗日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39年积极参加沈钧儒等发起的民主宪政运动,并与史良、刘清扬等领导妇女宪政座谈会。与沈钧儒、沙千里、张友渔等撰写了《五五宪章》一书,对国民党在抗战前起草的宪法草案进行了尖锐批评。又发表《妇女与中国宪政》、《战争与宪政》等文章。后在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文化工作。1946年赴东北,翌年任松江省政府委员、省教育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华北分院任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任宁夏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曾参与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在哲学研究方面,马以愚和傅统先是回族学者中成就突出者。马以愚是安徽怀宁人,北宋天文学家马依泽的后裔。早年肄业于安徽政法学堂,后在亲友和其父马介泉指导下自学,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均有造诣。先后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北京成达师范任教,又在上海诚明文学院讲授《周易》。对《周易》颇有研究,1946年写成《易学象数论抉微》。云南澄江人傅统先对西方哲学研究卓有成绩。他193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毕业,当时即已完成《认识论》一书。1948年赴美留学。1950年归国,经学习马列主义后,赴山东师范学院任教育系主任。一生致力于西方哲学及中国回族史著译,哲学著述甚富。
3.组织社团,开展抗日救亡和民族复兴活动
社团组织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一些回族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解放前曾积极组织回族社团,通过提倡文化教育和革新宗教来振兴回族。从1900年至1949年,回族同胞建立的省级以上回族社团组织约有100多个。这些组织,发起最早的是1906年由回族知识分子童琮在镇江创立的"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影响最大的是1938年2月成立于武昌,由白崇禧任总理事长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活动时间最长的是1913年由蔡大愚、马邻翼倡设的"兰州回教劝学所",后扩大为"甘肃全省回民教育促进委员会"。抗日战争前,回族社团已相当多,按活动内容划分,计有教育团体、宗教团体、文化学术团体、政治团体、社会公益团体等,尤以教育团体为最多。随着日寇侵略的扩大和抗战的爆发,抗战期间出现的新社团和原有的回族社团,无一例外都以抗日救亡工作为要务,为组织和推动回族人民参加抗日救亡和复兴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一期问的社团组织以政治、学术文化和宗教团体为多。
抗战期问的回族政治团体约有I0多个,依其组建的时问顺序主要有以下组织:
中国伊斯兰青年会。最初成立于1929年6月,由杨新民、薛文波等联络北京各大、中学回教青年知识分子组成伊斯兰学友会。1931年创办《伊斯兰学友会丛刊》,1933年1月改名《回族青年》。当年10月,伊斯兰学友会改名"中国回族青年会",提出"站在中国回族之立场上致力于中国回族自由与解放运动。"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抗战开始后,该会积极参加"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活动。北平沦陷后,青年会主要领导人转至后方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在重庆复会,因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回回是民族,故该会被迫改称"中国伊斯兰青年会",1945年又改称"中国回民青年会"。
西安回民抗日救国会。"九?--A"事变后,西安回族人士马德涵于1931年10月发起成立,有500余人参加。该会曾组织群众游行、散发张贴抗日宣传品,抵制日货,声援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等领导的抗日斗争。
陕西回教抗日救国会。1933年在冯梦麟领导的回教公会支持下成立,由中共地下党员刘格平任会长,参加人数达620余名,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抵制日货、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等活动。
东北青年学社。1933年12月,由东北流亡北平的回族青年曹重三领导下成立,进行抗日宣传等活动。
兰州伊斯兰学会。兰州的回族青年组织伊斯兰学会成立于1935年。1937年10月,在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领导下,对学会进行改组,使其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组织,马明德任理事长,鲜维峻、杨静仁等为理事,会员约300余人,多为大、中学生,在宁夏、临夏和河西等地成立了联络小组或分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出版《回声》杂志,兴办中小学校。后被国民党政府取缔。
西北回民救国会。1937年10月由穆生荣等组织在包头成立,曾发表《告西北回民书》,呼吁西北回民投入抗日斗争,支持马鸿宾部在绥西的抗战。
此类组织还有1937年成立的北平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西安回民学生抗敌后援会支会,西宁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1938年2月成立的甘肃回民救国会,太原伊斯兰学友会回族青年组织的以"宣传和平"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通讯组"等。1938年6月成立于武汉的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由来自东北、山东、河北等战区的阿訇、教员、学生等22人自动组成,北上途中在救济、宣传、收容难民等方面成绩卓著。1940年5月,宁夏韦州清真寺的满拉成立伊斯兰合作社,通过广泛集资开展活动,收效良好。
1938年初由时子周、王静斋在河南发起,同年四五月间在武汉成立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是国统区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回族社团。白崇禧任理事长,时子周、唐柯三为前理事长。1939年迁往重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协会更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抗战期间,协会曾组织了61个战地服务队在前线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西安、汉口战地服务团,他们在前线救护伤员、掩埋尸体,并在抗日宣传、争取民族平等、资助民族教育、赈济灾民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抗战胜利后协会迁南京。1948年时全国有39个分会,388个支会,322个区会,曾主办出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等刊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回族团体出现较早,似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早在李大钊、陈独秀之前,回族知识分子蔡大愚已在甘肃介绍马克思及社会主义学说;五四运动中京、津地区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志士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马骏在哈尔滨组织"救国唤醒团",是较早的爱国团体。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和华北等地先后成立了许多回族组织。1938年在河北沧州地区的冀鲁边区回民救国联合会成立,1940年7月改名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办有《正道周报》和《正道杂志》。1938年8月,在河北任丘刘家花园召开冀中区第一次回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冀中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会,1943年曾改名晋察冀边区回民抗战建国会,不久又恢复原名。1938年在山东莘县成立了由黑伯理发起的山东张鲁回民救国联合会,何其宽任会长,会员多参加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1940年2月.由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组织各部门回族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延安回民救国协会,由金浪白、马文良、马寅、马青年、苏冰任理事,发表《告全边区回民同胞书》,号召边区回胞团结抗日。同年10月,为与国统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取得联系,该会改称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鲜维峻、金浪白任正副干事长。上述根据地的回族革命抗日团体,在发动和帮助回民参加回民支队,开展宣传、锄奸、争取伪军、为回民支队购买粮食、军需和药品,培养回族干部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期间回族文化学术团体不断出现。早在1931年春,沈阳回族青年成立东北伊斯兰学友会,发行会刊《伊斯兰青年》。"九?一八"事变后,会址迁入北京,提倡发扬伊斯兰团结精神,反对日寇侵略。"七一七"事变后又迁至西安。1933年,上海成立中国回教宣传所,第二年,太原成立伊斯兰布道会,马天英在上海组织中国回教文化协会,发行学术研究刊物,编辑出版回族文化丛书,沟通中国与伊斯兰各国的文化交流。1931年,南京回族青年王曾善等成立中国回教青年学会,其宗旨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促进教务,服务社会"。1936年5月,该会又创设回民学术研究会,出版《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1937年南京沦陷,会务停顿。1933年5月,原由马福祥等人倡议的中国回民教育促进委员会正式成立(马福祥已去世),孙绳武任主席,马鸿逵、劭力子、唐柯三、王曾善、时子周等15人为委员。该会致力于普及回民教育和兴办学校。1931年,由北平西北公学学生闵毓华、冯万才、马魁林、梁德芳、杨富魁等发起成立的牛街回族青年学术团体励进学会,出版有《励进》杂志。1936年上海回族女青年何文玉等成立上海伊斯兰妇女协会,推举哈德成为名誉会长,何文玉等组成理事会,出版《伊斯兰妇女》杂志。这是我国回族历史上第一个妇女社团。这些抗战前夕成立的社团,以研究伊斯兰文化和青年问题,沟通回汉及中阿文化为主要内容。
抗战期间,原有回族文化社团因人员分散或撤到后方而中断,于是许多回族人士在后方重新组织社团。1938年冬,白寿彝、杨敬之、谢激波等人在桂林发起成立中国回教文化学会,1941年更名为伊斯兰文化学会。该团体以阐扬伊斯兰文化,翻译介绍伊斯兰著作为宗旨,曾在一些大学开设伊斯兰文化讲座,出版伊斯兰文化丛书10余种。1939年春,在重庆也成直了回教文化研究会,南重庆复旦大学教授马宗融主持,回汉著名人士和学术界王日蔚、王曾善、王梦扬、王静斋、白寿彝、胡风、胡愈之、郭沫若、洪深、马天英、马松亭、马坚、马霄石、唐柯三,时子周、孙绳武、贺绿汀、陶行知、刘清扬、薛文波、顾颉刚、庞士谦等均为其会员。这是一个回汉联合的学术文化团体。此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下设有许多回教文化研究会。1940年10月,在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成立了回民文化促进会,林伯渠、高岗、谢觉哉、周扬及边区各地阿訇等30余人为理事。该会为沟通回汉文化,发展回族文化和抗日救亡发挥了良好作用。1944年,延安还曾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部分地译为阿拉伯文出版。
抗战期间创立的回族宗教团体主要有北平妇女教义讲习会和南京回教总会。前者由北平回民公会创办,得到马松亭、王子馨、安静轩、孙绳武、王孟扬等人的支持,由李德俊主讲,对提高穆斯林妇女教义水平产生了一定作用。后者于1941年由金玉望等发起成立,金玉望任会长,马吉斋、马德泉为副会长。其宗旨为阐扬回教教旨,遵守教律;保护回民权利;灌输回民知识;保护公共产业,防止他人侵害;联合世界回胞,维护东亚和平。
此外,抗战期间的回族社团还有从事救济、敬老、帮助丧葬、救灾、治病、战时收尸等的公益组织。香港在抗战期也有回族社团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18年筹办,1922年正式成立的"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致力于回族文化、宗教、福利事业而有广泛影响,抗战时期为救亡和迎送内地回胞出入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寇占领广州后,不少广州回胞逃往香港,香港著名人士萨兆经经申请在新界锦田办回教难民营。同年,香港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成立,作为内地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分支,积极开展抗日救援和宗教、慈善、文化活动,颇有影响。1949年,该会更名为"香港中国回教协会"。
纵观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回族社团,五四运动至抗战前,以教育、学术团体居多,抗战期间以爱国爱教、救亡图存的团体为主,这些团体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支有生力量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现在一是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壮大了抗日救亡的力量。二是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由于明清以来的阶级和民族压迫,回胞中零散不振、不问国事的风气盛行。大量回族社团的出现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则唤起了回族的觉醒,而社团的归向以中华民族命运为转移,这标志着回族自身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三是维护了回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四是大大促进了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外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维护了宗教信仰的权利并有利于回教振兴。
(二)抗战时期回族的文学艺术
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回族同胞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文学艺术活动,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抗战救亡、挽救民族危亡,宣传和鼓动回胞与国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共同战胜敌人,成为这一时期回族文学艺术活动的主流。不少回族学者、诗人和青年学生、爱国志士创作了大量具有爱国特色和鲜明时代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构成回族抗战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教大众》主编沙蕾是著名回族诗人和文学家。他小学时模仿唐诗习作,后改写新诗,13岁就出版了诗集《一册图案的诗集》。1932年任上海《金城》月刊文艺主编,翌年《心跳进行曲》和《夜巡者》两本诗集出版。1937年在《文学》月刊发表《午夜》、《死囚》两首诗。1938年任《回教大众》半月刊社社长兼主编,发起和组织"中国回教青年抗敌协会",并任中国回教青年抗敌协会主席,宣传和组织回族青年参加抗战活动。他用沙蕾和笔名月群在《抗战文艺》、《大公报》、《文艺复兴》、《新华日报》和《回教大众》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抗战诗篇和政论文章,揭露和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以唤起回胞及国人抗敌热情。其诗歌如《瞧着吧,倒底谁使谁屈服》、《别再在暗处饮泣》、《我们没有悲哀》、《火药味中我们诞生了》等,都是代表作。如:
瞧着吧,倒底谁使谁屈服?!
--敌首相近卫文磨有使支那人屈膝的话,特以这诗答之。
莫笑支那人只会挨打,等死,没有铁的意志,钢的力;
当我们结束最后一次叹息后,发出的是排山倒海的霹雳!我们每一细胞都嚷着抗战.没有眼泪;只有怒火,只有血!
我们的退让已到了最后的一级,我们对和平已尽了最终的努力;此刻,此刻我们是发出神圣的吼声了,
我们要予打击者以强有力的打击!我们的各阶级各宗教信仰的大众.
已排成一个不可散的行列!来吧,你飞机,你大炮,你坦克车、毒弹和其他的威力!
我们的步伐是只有向前,
我们的英勇将使侵略者的武器沉默,中华民族是不会永给人欺凌的!
瞧着吧,倒底谁使谁屈膝。别在暗处饮泣别在暗处饮泣!
公理被暴力撕碎了!和平是由战神掌执!别再作弱者的酸态!让我们清醒地站起。
予侵略者以不敢仰视的突击!
我们没有悲哀
把我们的头胪堆成钢铁的堡垒.把我们的碧血洒成汹涌的怒海;我们负驮着沉痛的记忆。
我们开垦着光荣的未来;我们没有悲哀--
当我们的热情还未燃成灰。
看我们步履的姿态是何等雄巍,看我们射击的当儿是何等自在;我们在揭开崭新的时代,
我们在宣判暴徒的死罪;我们没有悲哀--
我们的热情既永不变成灰。
诗人以不屈的精神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表达了抗战到底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他在《在火药中我们诞生了》中写道:
忍住阵阵的剧痛啊,别让我们的意志下沉!在弥天的炮火中,
瞧,一个独立,自由的东方巨人在诞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