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少数民族抗战 > 中国少数民族 > 内容正文

甘肃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2019-05-29 11:38:01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甘肃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国民政府的号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或参加八路军投身敌后战场,或投身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战前线,或参加青年远征军,或紧密配合全国各条战线的抗日斗争,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临夏回族儿女血洒疆场,共赴国难

  在14年抗战中,甘肃共征兵41.16万人,其中仅临夏、和政、宁定(今广河县)、永靖等县出征的将士达35317人。他们中既有亲率将士抗击日寇的将领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唐万成、马鸿宾、马彪、马禄,也有用机枪击落日军飞机、受到嘉奖,由连长提拔为中校团长的康乐县十三里铺回族人马象乾,更有为国捐躯的骑一师二旅旅长马秉忠。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其中甘肃省授少将军衔的共有7位,而临夏籍就有3位,分别为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二军军长马步芳组建了一个由回、撒拉、保安、东乡、汉等民族组成的、尤以回族为主的约8000人的骑兵师——暂编骑兵第一师。在师长马彪的率领下,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春,马彪部奉命防御淮阳日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骑一师以伤亡2000多人的代价,消灭日军1000多人,俘虏20多人。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慰问团,为在此役中营以上军官颁发了“民族至上”奖章。最为悲壮的是,在河南,为掩护主力撤退,骑一师百余名战士背水一战,直至弹尽粮绝,不愿被俘受辱,跳入河中,壮烈牺牲。

  经过多次战役,骑一师损失较大。1940年7月,骑一师整编为中央陆军骑兵第八师,马彪任师长,调驻安徽涡阳、蒙城、怀远等地牵制日军。1940年9月,骑八师在皖北涡河北岸的龙岗镇打死日军300多人。从此,被日军称为“马胡子军”,声威传遍敌占区。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这支由西北回族及各民族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远离家乡,转战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辗转行程万里,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七七”事变后,日寇调集重兵进攻华北。1938年5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临夏人马鸿宾为绥西防守司令,将马鸿宾三十五师扩编为八十一军,马鸿宾任军长,以积石山人马腾蛟为师长,奉命开往绥远省西部前线抗击日军。在绥西战役中,八十一军与傅作义部密切合作,收复了大片国土,包头以西、黄河以南地区的日伪势力悉数被肃清。

  甘南藏族僧俗同仇敌忾,共御外辱

  1940年,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洛桑嘉木样·益西丹贝坚赞(即呼图克图)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他借助自己活佛身份,游说甘、青、川、藏四省边区,每到一地都向边区各族人民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纲领,揭露日寇的暴行,号召四省边区藏族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

  而早在1937年冬季,五世嘉木样活佛就从西藏发电报给其兄黄正清和其弟黄正基,让他们组建慰问团。拉卜楞寺所属寺院及地区成立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慰劳抗日前方将士代表团,由黄正基任团长,制作了8面锦旗,携带大批慰问品,奔赴北方各个战区慰问抗日将士。1942年,五世嘉木样活佛又委派其长兄黄正清率所属寺庙藏族僧民致敬团50人抵渝,至各战区看望慰劳前线将士,并向重庆国民政府捐献抗日飞机30架,计国币600余万元,创边民向国家献礼最高纪录。国民政府为表彰拉卜楞藏区广大僧俗群众的抗日爱国行为,特赐“疏财卫国”匾额一块,至今保存在拉卜楞寺内。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授予黄正清少将军衔,对他为抗日战争及甘南和平解放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抗战期间,临潭县共捐资大洋3万元,捐献战马300匹。有570名青壮年应征报名,奔赴抗日前线。有的为国捐躯,有的成为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

  兰州回民宣传抗日,有声有色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甘肃工委和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直接或者间接领导下,兰州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展开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成立中共兰州回民特支。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在兰州上中学的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安文蔚等回族青年,就受到先进思想影响和熏陶,爱国热情很高。“九·一八”事变后,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走出校门上街游行、演讲,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阅读马列主义读物和进步书刊,政治觉悟有了显著提高。1937年10月由吴鸿宾介绍,甘肃工委吸收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

  改造兰州“伊斯兰学会”、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使其成为兰州回族青年抗日救亡的进步组织。抗战时期,甘肃的国民党顽固势力蛮横无理地规定“回教人不应单独成立抗战团体”。针对这个反动政策,在回族党员吴鸿宾建议下,兰州回民特支决定利用1935年成立的兰州“伊斯兰学会”社团名称,广泛联系在兰回族同胞,开展救亡活动。而1913年成立的“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对开展回民抗日救亡活动极力阻挠。为此,兰州回民特支拟定了改选“回教教育促进会”的计划,并在兰州十四坊回族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改选工作。改组后将“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改名为“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动员和组织全省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甘肃各地少数民族支持抗战,功不可没

  除临夏、兰州回族和甘南藏族外,天祝藏族、肃北蒙古族、肃南裕固族和陇南回族等,都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有一大批甘肃籍少数民族同胞直接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6年8月,红军突破腊子口,胜利到达宕昌哈达铺后,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在红军的影响下,包括回族在内的当地各族群众纷纷组建如抗日反蒋委员会、抗日游击队等各类抗日组织,通过给红军补充给养,为红军提供住所疗伤,替红军放哨巡逻等多种方式帮助红军,因而哈达铺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1937年,为确保苏联援助的大批军用物资顺利送达抗日前线,中国政府决定修建横穿天祝南北的甘(肃)新(疆)公路。在天祝境内的72公里路段中,有春夏难行的沼泽地,有石门河等多条河流,更有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但是天祝各族群众的抗日热情高涨,他们把抢修道路作为抗日救亡的主战场,整个工程期间有数百人自带口粮、不计工分,无偿投身到这段国际援华大通道的修建工作中。当时,民工中流传着“不要工钱,不讨饭钱,只为抗日作贡献”的顺口溜。为了搭建石门河桥,村民无偿砍下木材,直径1米左右的木料更是靠民工们肩扛背驮运下山来。经过沿线各族群众夜以继日的奋战,这项从兰州起经乌鞘岭到星星峡全长1350余公里、路面宽9米的宏大工程,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线竣工,有力保障了大量战备物资运往抗战一线。仅1937年秋至1938年夏,就有装备20个陆军师的武器,经过甘新公路运往各个抗日战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举世瞩目、举国纪念的时刻,我们为胜利自豪,也永远缅怀为夺取这场伟大胜利作出牺牲的各族儿女,更要牢记历史,继承和发扬甘肃各族人民在抗战期间表现出的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再铸辉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