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二十一中 > 内容正文

国立二十一中的变迁和徐州连云中学的由来
来源:徐州政协网 作者:张野   2017-05-16 14:17:33

  1946年的6月到1949的元月,徐州有一所江苏省立连云中学,连云中学本是连云港的学校,怎么跑到徐州来了?

  这一段历史,除去原徐州连云中学的师生知道外,则很少有人知晓了。

  1946年的4月到6月,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后不久的徐州,到处还残留着日寇遗留下来的侵略痕迹,人们还在议论着、观望着胜利后的徐州将怎样建设。国民党的情报人员还不断地从国民党的后方来到徐州。这时,突然从“大后方”安徽太和和陕西蓝田迁来了千余名的“抗日学生”。当时他们衣衫破旧,满面风尘,和当时的昕昕中学学生衣冠整齐、白面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神采飞扬,充满胜利的喜悦,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关注。这批学生开始住在下洪“扶轮中学”,后来又搬到坝子街北首,堤北高堤上的“铁路公寓”,即现在的铁路第三中学地址,正式挂牌“江苏省立连云中学”。

  原来,连云中学的前身是国立第二十一中学,二十一中的前身是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军将领王仲廉是徐州萧县人(现划归安徽省),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了功,成为英雄,受到当时国民党中央“青天白日”旗的勋章奖励。台儿庄战役以后,他移师皖北、豫东、苏北,鲁南一带设防,这时,继上海、南京沦陷以后,徐州周围的苏鲁豫皖的大片土地沦入敌寇之手。王仲廉看到家乡沦陷,父老受辱,青年失学,心中不安,深为忧虑,遂创办“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以收容沦入敌蹄之下失学青年,为国贮材,以慰父老。当时,即1942年3月,王仲廉指派了其部属总参议丁熙民、参议佟菊圃、秘书李厚庵、邵鸿勋共同筹备,学校开办以后,大批沦陷区青年不忍受辱日寇的蹂躏,纷纷前来报名投考,达1920名,超过原计划之四倍,原二万元之开办费,远远不足以应付青年之温饱。

  作为自任校长的王仲廉,不得已仍按办学初衷进行,除从部队拨款粮以应付外,乃电请教育部改为国立。时值教育部的司长刘季洪为丰县人,去睢北视察,途经太和,目睹实况,回部报告。学校又派佟菊圃赴部申请。于1942年9月,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奉命改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并命佟菊圃为校长。这批学生,当时就读于安徽太和、徐寨、徐禅塘、王寨等地农村房舍,后迁校于太和城内山西会馆,设有桌櫈,用秫秸秆铺之,以土摸平为桌,以土坯垒起为櫈,平时学习,以膝为桌,以脚跟为櫈,十分艰苦,但他们在颖河两岸,樱花林中,香椿树下,到处洋溢读书之声,为战时前方振作起求知向上风气。当时王仲廉将军也为之一振,他说: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余历经千辛万苦,为国家培育三千桃李,幸观其成,一乐也。

  可是,这一战时青年读书的景象不长。1944年,中原战争爆发,炮火殃及这批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学生。当时的安徽太和,还属于“国统”区,即国民党的占领区。中原战争失败后,具有数千名学生的国立二十一中师生,陷入敌占区,失去了与后方的联系,原来依赖王仲廉供给生活来源的这所学校,一时失去了依靠,面临无法生活的困境,佟菊圃身为校长,是一文人,处在战时,也无力解决当前的困难,不得不去找老校长王仲廉,并决定学校西迁到河南镇平,王仲廉部的驻地。

  1944年10月,学校开始西迁,第一批学生数百人组成一支学生军,向西出发了,走了两天,到达离平汉路四十里的地方停下来休息,定于夜里零点到平汉路,越过平汉路,再走40里,脱离敌占区。计划是这样安排的,谁知当大队靠近铁路时,正遇敌人巡逻。突然从前向后传达后退的命令。因为都是学生,没有夜行军的经验,更没有遇敌处置的能力,当遇敌情时,只知慌乱地后跑。谁知这一跑,带在身上的茶缸、碗筷发出“叮噹当”的响声。敌人一听,人数不少,不知有多少部队,追击一下停了下来,加上那天老天助我,大雾迷天,敌人没有再敢追击。可是学生并不了解这一情况,拼命后撤,一口气跑了100多里路,于天明时才停下来休整。后来又经过多次努力,化整为零,一点点地过,第一批学生总算越过了平汉路,到达了河南南阳镇王里岗停了下来。第二批学生西迁,有了首批的经验,比较顺利地于元旦前夕也到了王里岗。

  到了河南以后,学生代表去找王仲廉,叙述了迁校经过。王仲廉大惊,把这些学生迁到这中原战乱之地,如何是好!为什么事先不打招呼,这时王仲廉感到生气无用,学生既已来到,日寇仍在继续侵犯,为安全计,只得安排学校随他的留守处从镇平继续西迁至陕西南部深山密林之中的一座小山城山隅,脱离战乱之地。

  至1945年8月,日寇终于宣告投降,王仲廉部要到河南郑州受降,部队北上河南新乡,西迁的学生千余人又从山阳出来,越过泰岭,到达陕西西安南80里的古城蓝田暂时停留,准备东迁,返回故里。这时仍停留在安徽太和的学生不再西迁。二十一中就分成了安徽太和和陕西蓝田两个部分。

  1946年的上半年,由于抗战的胜利,原随军学校一律复员回原籍。经教育部决定,原二十一中的学生以省籍为单位,复员到各省立中学继续学习,原留在安徽太和的二十一中的校产,由王仲廉部全部移交给太和县政府,并改为安徽省立太和中学。河南、山东、河北、湖北、陕西等省的学生,都回到各省的省立中学去,在陕西蓝田的学生,王仲廉与当时的陇海铁路局长陆福联系,调一列车迁至徐州安置。陆福系睢宁双沟人,黄浦军校时王仲廉的老师。当时陇海铁路破坏严重,一段有车,一段无车,等于徒步行军,历经千里,从陕西蓝田来到了徐州。

  而二十一中的学生中,最多的是江苏省的学生,特别是徐淮一带,丰、沛、肖、砀、邳、睢、灵、铜八县的学生最多,宿迁、淮阴的学生也不少,分配到哪个省立中学去都不可能,所以经当时的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协商后,原来的二十一中江苏籍学生,改为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因为当时徐州有一个省徐中,连云港没有省立中学,就把学校定点在连云港的墟沟镇。可是二十一中的江苏籍学生又大部分是徐属一带的学生,来到徐州以后,不愿东去连云港了,加上当时日本投降不久,东去连云港的铁路破坏殆尽,尚未修复,交通不便,迁校也很不容易,因此决定留在徐州,等学生毕业一批,送走一批,在连云港重新招收新生。这样在徐州就出现了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当时的连云中学校长叫李简斋,砀山人。迁来的学校有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和女生部,后来取消了女生部,男女合班,师范部并入徐州师范学校,初中部人数较多,部分迁入连云港,部分留在徐州,高中部全部留在徐州,在徐州共毕业了46、47、48、48春季班十几个班的学生,到了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时,连云中学还有一个班,应于1949年暑假毕业,于1949年元月合并到省徐中,即现在的一中。

  就此,在徐州的连云中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所学校从1942年创办到1949年,先后毕业于该校的有4000余学生,其中有200余人后来去了台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