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重生,原名何建勋,字杰民,谱名增利。190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上虞。曾任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工务长、总技师。1943年12月9日在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战争中牺牲于日寇的枪弹下,终年尚不足37岁。
在北平是他首次成功制成罗甸干版;他常资助贫困学生,声望很高
他小学毕业后,考入怀英照相制版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代师传艺。后办起杰民制版局,在北平首次用罗甸干版制版成功,并曾收学徒刘书元(刘博方,以后也在晋察冀画报社工作)等。他还在王府井北京摄影社兼职,进一步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技术。1935年被北平艺专聘为讲师,担任图案美术系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印刷方面的科学知识。“九一八”后,民族危机加深,他常与进步师生接触,将自己住所提供秘密集会,并为救亡印刷品秘密制作锌、铜版插图。一些学生生活极度贫困,他就给予资助,故享有很高声望。
他宁可关闭自己的制版局,也坚决不为日本鬼子照相制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他亲见敌人随便凌辱国人,义愤填膺,决心不为日本鬼子照相制版,关停了杰民制版局,而以铁锅熬油墨制蜡笔维生。他常向孩子们灌输民族意识,讲述袁世凯卖国求荣遭人唾骂的历史。哼唱《苏武牧羊》、《木兰辞》,寄托他不甘当亡国奴的情怀。北平地下党通过印刷界的关系结识了他。当他得知平西抗日根据地急需照相制版镜头时,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珍贵的镜头,辗转送到根据地。1938年他在北平秘密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9年伪政府为强化殖民宣传,决定办伪《新民报》,三番五次邀他出任报厂负责人,甚至扬言:“你既然不肯赏脸,宪兵队来抓的话,你不要后悔。”他不惧怕敌人的威逼,坚决予以拒绝。
当革命印刷需要他时,他毅然惜别老母、妻儿,奔向革命根据地
1940年旧历年刚过,他得知平西根据地印刷厂迫切需要一批印刷技术骨干,毅然决定告别老母,惜别有孕的爱妻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前往平西,献身于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旧历三月二十四日,他离开了长期生活的北平,躲过日伪军警的盘查和汉奸特务的跟踪,踏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在地下交通员保护下闯过四五道封锁线,一个多月后到达宛平县斋堂抗日根据地,受到焦若愚县长的亲切接待,参加了平西挺进军,被安排在易县铁角山技术工厂搞印刷。在此与先他而到的北平印刷界的老朋友杨瑞生、王丙中、徐福森等相会,共同战斗在一起,完成了许多艰苦的印刷任务。在新的战斗集体中,他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同志间的真情友爱。他体会到此地距北平不过200多里,却是两个世界,长期受压迫受奴役的心情,一下子得到解放,心花怒放,激动万分。他在给亲人们的信中写道:“到根据地后,自己等于又有了一次新的生命,故改名为何重生。”此后,他一直使用“何重生”的名字。
他参与印制的《晋察冀画报》使延安和边区军民振奋、使敌人惊恐
1941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正在筹办《晋察冀画报》,急需印刷技术骨干。聂荣臻司令员兼政委即向平西挺进军萧克司令员电调平西下马的印刷厂骨干到军区。“五一”前夕,何重生等八位同志携带照相制版器材,在战斗部队护送下,行程四五百里,途中又遇上敌人“扫荡”,牺牲一人,何等七人经半年多艰苦跋涉,于1942年2月到达军区政治部驻地平山陈家院,受到军区首长热烈欢迎。2月5日到达摄影科所在地平山支角沟村。科长沙飞、副科长罗光达等老战友热烈欢迎新战友。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敌人频繁的“扫荡”和“三光”政策,使根据地在缩小。我各单位实行“精兵简政”,节衣缩食,以渡难关。但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工作,《晋察冀画报》的筹备工作仍加紧进行,军区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1942 年5月24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画报社在摄影科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沙飞、罗光达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何重生等技术骨干成为他们在印刷技术上的得力助手,何重生担任印刷工务长、总技师。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印出了第一期《晋察冀画报》。此前,即在何重生等到达一个多月后,首先试印了《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以铜版照片30幅,宣传了《志愿义务兵役制的伟大胜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对敌政治攻势》、《狼牙山五壮士》、《国际朋友班威廉夫妇来边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最近活动》等内容。这份画报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晋察冀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书评称赞:“在制版与印制方面深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而竟能达到如此精致的程度,够我们兴奋的了,就是敌人见了恐怕也一定会大为惊奇的”;“装潢之美观,印刷之精致(洋宣纸、五色彩版)可与战前大都市内所见之画报杂志相比美”。正式创刊的《晋察冀画报》第一期,则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精彩的印刷质量与读者见面。铜版照片160多幅,90多页,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当画报发送到重庆时,《新华日报》和《国讯》杂志称赞说:“当我们看到这样华丽的画报,不能不大吃一惊,对着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纸封面一再凝视”;“那精美的五彩封面,清晰而秀丽的图片,比之于战前上海出版的画报也不逊色”。而日寇汉奸看到后,则惊恐和怀疑边区印不出这样的画报,于是在保定市查遍了各家印刷厂,也没有得到结果。
他抱病研制的适宜战争环境的铅皮制版法和木制印刷机受边区嘉奖;并被一位叫白格里欧的美国飞行中尉介绍到了大洋彼岸
创刊号大型画报的出版,不仅表明了何重生等印刷技师们个个手艺高超,而且形成了一个道道工序都有人把关、组织严密、配合默契的战斗集体。然而,这个新的战斗集体面临着一个严峻课题:在百十人的印刷厂中,懂技术的仅十几个人,其余七八十个青年工人,虽抗战坚决、能吃苦耐劳,却都是穷苦农民出身,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有的还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印刷技术更是一窍不通。于是,社领导决定为他们组织技术课,何重生主动担任老师,结合实际讲授新版印刷如何上机器操作等知识,青工们边干边学,使整体印刷技术水平大有提高。
当时处于游击战争环境,日寇频繁对我根据地“扫荡”,一得到敌情就要立即拆卸机器转移,笨重的石印机和八页铅印机,成为沉重的负担,而且又影响快速出画报。1943年初第二期画报印完后,铜版又发生危机,无铜版来源就面临停刊的危机。在此情况下,社领导和何重生考虑:为了丰富职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改良与创制生产工具,发展摄影制版印刷工作,更进一步担当起敌后文化斗争战线上的重大任务,决定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选举沙飞为理事长,罗光达、何重生等为理事,制订了工作计划,一方面加强工人的技术教育,一方面改良与创制适合于战斗环境的生产工具和方法。何重生是总技师,技术全面,革新器材和印刷方法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肩上。
几个月中,他抱着经常出现的胃疼病,反复查阅从北平带来的技术资料,有时关在屋内冥思苦想,设计草图并再三修改,再让木工做成模型。当他把轻便印刷机的模型放在杨瑞生、高华亭、王丙中、康健、刘博方等理事面前时,大家七嘴八舌找问题,提改进措施。何重生逐一记下大家的建议,再修改草图,再做模型,反复多次研究实践,终于取得两项重大突破:一是创造了“铅皮制版印刷法”,可不用铜版印画报,能节省大量铜片及化学药剂,且产品精美优良;二是创制了“轻便平版印刷机”,机身全为木质构成,以铅皮代替石版,重量仅四五十斤,只有石印机重量的六分之一,铅印机的二十分之一,而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有超过。1943年4月25日《晋察冀日报》曾予报道。边区军政首长均给予表彰和奖励。边区行政委员会授予何重生奖状并发奖金边币2000元,奖状上写有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匠心创造,贡献抗战”。这在当时是晋察冀边区的最高奖赏。
两项技术改革使《晋察冀画报》印刷技术有关键性的转变,对游击环境下办摄影画报有重大影响。1944年7月,被八路军救护的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中尉飞行员白格里欧到画报社参视时,用了四十分钟认真研究何重生的铅皮制版法。在看到轻便印刷机印出的画报页时,高兴极了。他不禁问道:“这木头印刷机有多重?是你们自己创造的吗?”沙飞主任向他介绍了两项改革的过程。他异常兴奋地说:“我到处看到,你们八路军有个特点:那就是完成极多,所用甚少,如果是其他地方的工厂,那将要多大规模的设备呀”;“真是想不到的事情,要不是我亲眼看到这种机器,我是不会相信的”。白氏后来将他在这里得到的印制精美的《晋察冀画报》及照片,还有与画报社人员的合影,以及印刷技术革新的情况介绍传播给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
1943年12月9日,在一次和日寇的遭遇战中,他和9个战友一起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此时他与自己的小女儿还从未谋面
1943年4月间,日寇袭击了画报社驻地平山曹家庄,社领导带领职工转移到阜平上庄,何重生和职工们日夜不停地印制第四期画报,指导员赵烈带领部分职工进行战备,在几里路外山上挖洞坚壁暂时不用的器材。到旧历八月十五,大家正欢度中秋节之际,忽然接到军区紧急通知,日寇秋季大“扫荡”又开始了。画报社党支部开会部署,坚壁清野,人员轻装打游击。军区领导和画报社党支部最关心的是:要全力保护好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底片和印刷技术骨干。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特别关照:“一定要把何重生同志保护好。如无牲口,可以把我的牲口给他骑。”但不幸的是,在反“扫荡”即将胜利的时候,画报社与敌人发生了一次遭遇战。
那是在12月8日,画报社主任沙飞、指导员赵烈带领技术骨干力量,翻山越岭艰苦行军,夜宿柏崖村。12月9日拂晓,军区政治部除奸部一批战友也连夜行军到达,人困马乏,疲惫不堪。画报社伙房将早餐让给战友们先吃,白己重烧开水煮粥。突然,枪声四起,日寇包围了柏崖村。画报社全体人员紧急行动,带上底片和武器向外突围。一时间,狭小的街道上画报社的、政治部除奸部的、柏崖村的乡亲们,全都奔向村西,踏过小溪,钻进山沟。但是1000多日本兵已占据山头,居高临下,疯狂扫射。何重生出村不远,不幸中弹牺牲了,同时牺牲的还有指导员赵烈和李明等,一共九位战友。这是晋察冀画报社抗战时期最大的一次损失。
何重生生前还有许多事要做:研制轻便铅印机:写《平凸凹版印刷术》;写《实用化学》……他年仅37岁,壮志未酬,竟被万恶的日本鬼子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告别了亲密的战友,留下了年迈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未曾见面的女儿。
人们不会忘记他,烈士们未竟的事业还在前头
人们不会忘记他!1944年初,在边区为庆祝反“扫荡”胜利和第一届群英会而举办的大型展览会上,展出了画报社的两大技术革新,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1945年初,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主席团将画报社作为“创造有功单位”给予嘉奖。这当中都离不开何重生的功绩。1947年在解放战争中,沙飞社长又在何重生发明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一套轻便制版机、印刷机和排字房,使《晋察冀画报》为战争服务,为人民服务,更放光彩!
人们不会忘记他!他牺性后,在他的牺牲地举行了追悼会,修建了烈士墓。解放初期,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的生前战友以及妻子儿女,北京军区、北京西城区委和民政局的领导参加了追悼会。1987年10月,2207工厂(原画报印刷厂)建厂50周年,许多老战友和家属又到阜平烈士陵园为何重生等九烈士和画报社领导沙飞举行英魂碑揭幕仪式。2002年,保定电视台特为《晋察冀画报》拍摄了历史纪录片《瞬间》,其中介绍了何重生的事迹与牺性情况。
今年(2003年),何重生烈士虽然已经牺牲了60周年,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系沙飞同志的女儿王笑利2003年为《中国印刷》杂志撰写的纪念文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