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可秀(1906--1935),原名苗克秀,又名苗景墨,字而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今本溪满族自治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家境清贫的苗可秀,聪明好学,1926年进入东北大学文学系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读书期间,苗可秀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
1906年,苗可秀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在东北大学就读时,他就是"博学多闻"的高材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东北大学解散。苗可秀和他的老师车向忱等人辗转来到北平(今北京),借读于北平大学。在北平期间,苗可秀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同救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组织了东北学生军,他担任大队长。在此期间,他曾几次冒险到辽宁一带侦察敌情,并组织训练学生军200余人,以备抗敌。他所训练的学生军有百余名被救国会派往东北参加抗日活动。
1932年3月,东北民众救国会派苗可秀回到辽东三角地区,与邓铁梅取得了联系。当时邓铁梅在辽东三角地区创建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凤岫安庄"(凤凰城、岫岩、安东、庄河)地区与日本侵略者经常发生战斗,已经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1932年7月,苗可秀大学毕业后,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派遣,来到了邓铁梅部。邓铁梅委任他为司令部总参议。苗可秀协助邓铁梅做了大量工作,一时军威大振,队伍不断壮大。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苗可秀向邓铁梅建议成立军官学校,培养有战斗力的抗日骨干,邓铁梅欣然同意,宣布自任校长,委任苗可秀为军校教育长,主持军校日常事务。军官学校主要招收农村中小学学生和农民中的知识青年,因而这个军官学校也叫"学生大队"。在校期间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每周两个半天的政治课,苗可秀亲自担任政治委员。他除了讲解抗日军人的一般政治常识,还经常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鼓励学员发扬中华民族正气,坚持抗战到底。
日本当局将这支民众抗日力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集结兵力进行围剿,但屡屡不得手。这4封密写信就是苗可秀从北平来到邓铁梅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向北平东北民众救国会负责人王化一、张德园等人汇报工作的信件。信的正面均为用毛笔书写的家书,表面看与平常家书没有任何不同,而背面则是用特殊材料书写的密信,需要用特殊方法处理才能现出文字。这4封密写信的主要内容是苗可秀汇报自己在"自卫军"中的工作情况、当时辽东地区抗日战况、战争形势以及东北抗日组织面临的经济、枪支弹药等方面的困难。苗可秀在其中的一封密写信中介绍了由他组织的在"凤岫庄营海安"等多个城市张贴标语等抗日活动的情况,信中说:"我等在三角地带作一次普遍的同一标语运动,以凤岫二城为主干,其他各镇则零星散见--此次标语计岫岩城内散布五寸长一寸宽之小标语,城外粘贴五色纸标语一千张,凤城内四千张,安东、庄河、营口、海城等处各千余张--此次运动之目的,就是为了振作城市内死气沉沉的民众和扰乱伪国军心……"
这4封有"血色"的密写信,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辽东地区民众抗日组织与侵略者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5年6月12日夜,他率少年铁血军由凤城向岫岩转移,经过羊角沟时被敌人包围,突围后,他身负重伤,不能行走,便留在密林深处医治。不料被敌人侦知被俘,押至凤城县。敌人以高官利诱,他不为所动,严刑拷打,亦不屈服,只反复叨念一句话:"只求速死。"敌人见其志不可夺,便决定将其处死。当时有一个叫前山的日本人,年龄较大,对他十分敬佩,请其最后题字留念。他当即书写"正义千秋"四个字留给前山,并写"誓扫匈奴不顾身"诗一首,以明其志。1935年7月25日,他在凤城县狱中就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