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山(1919—1944),寿光县八里庄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源西沟战斗中连续炸毁伪军3个碉堡,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破大王”称号。
1940年初冬,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一部,护送干部去渤海地区,路经寿光县九区八里村,王克山加入十三团。
1941年春,十三团在莱阳、招远边区被日军包围。王克山所在的四连负责掩护部队转移。连队发起佯攻,摆出决战的阵势,把日军的主力牵制过来,十三团乘机转移,但四连却遭日军围困,几经冲杀皆未摆脱,后得招远独立团、武工队驰兵助战,里外夹击,才杀出重围。激战中,班长因保护王克山负重伤,王克山毅然背起班长,追赶队伍,跑了3里多路,把班长交给前来抢救的担架队。战后,在庆功会上,王克山激动地说:“班长是为了救我而负伤的!今后我一定多杀鬼子,为班长报仇!”王克山每次战斗总是冲锋在先,负伤不下火线。身经50多次战斗,5次负伤,全身有9处伤疤。
1943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四连在掖县马山与日军遭遇,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在双方弹药均将用光的时刻,王克山建议连长采用“双虎斗兔”战术,即两名战士共战一名日军。日军遭到痛击,其小队长毙命于王克山手中。
1944年春,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奉命攻打河源西沟。伪军赵保原部的2000余人驻守沂源西沟据点,高围深壕,堡垒坚固,遏阻着胶东东海区与南海区的联系,并与莱阳城、马连庄的日伪军犄角相助,互相配合,多次进犯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自上而下深入动员,领导干部缜密地分析军情,多次去据点附近察看地形。王克山自告奋勇,化装成商贩,暗入河源西沟密画地图,潜探情况。他以特有的侦察本领,机智勇敢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情报。
部队分配战斗任务,四连是主攻部队,王克山被命名为突击连的尖子兵、爆破手。2月18日晚,王克山炸毁毗连围墙的碉堡,四连战士趁机涌入院内。王克山又炸塌第二个碉堡,这时,他头部负伤,连长命令他立即包扎,休息待命。激烈的战斗,轰鸣的爆炸,迫使伪军退守到西边和西北角的三座巨堡里负隅顽抗。四连虽然几次组织强攻和爆破均未奏效,3名爆破手相继牺牲。王克山看到情况危急,不顾伤痛,坚决去炸碉堡。他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冒着伪军的枪林弹雨向碉堡冲去,炸毁一个碉堡。黎明时分,河源西沟据点被四连彻底摧毁,伪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斗共炸掉5个碉堡,王克山一人就炸掉3个,创造了八路军胶东军区连续爆破的新纪录。
河源西沟据点被攻克后,改变了胶东南海根据地腹背受敌的形势,动摇了伪军顽抗的信心,同时也显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攻坚能力和战术的提高,不仅对胶东军区,而且对山东各战略区部队的攻坚作战,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十三团受到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嘉奖,十三团三连被山东军区命名为“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王克山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破大王”的称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团驻防莱阳县王家夼,遭日伪军突然袭击,王克山奉命率领一班战士向村东南方向突围。行至村东河畔时,发现日伪军迂回包围了村庄。王克山为保护村里的战友、群众,当机立断决定采取“拦腰斩蛇”“引狼追食”的战术,将日伪军截为两段,在集束手榴弹爆炸后,又毙伤10余名日伪军。王克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战后,八路军胶东军区追认王克山为“战斗英雄”。1945年8月,中共山东胶东行政公署将王克山遗体移葬英灵山烈士陵园,与任常伦、王彩春合冢为“三英墓”。
2014年8月29日,王克山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李 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