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宇斌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近日,辛亥先贤李烈钧之孙、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李季平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为保家卫国,祖父送五子从军,其中三个儿子进入黄埔军校,一个儿子进入少年海军军官学校,一个儿子投笔从戎、上前线。伯父们的命运由此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国家而努力过,他们的努力是有结果的。如果没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5:06
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国家统一,黄埔军校建立起了真正的革命队伍。对姥爷来说,来到黄埔军校,他感觉就像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近日,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抗日名将左权外孙沙峰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向记者讲述了姥爷的黄埔岁月。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左权外孙沙峰接受记者采访。程宇 摄20世纪初的中国,政局动荡、列强入侵。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丧权辱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5:06
父亲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他当时提出的一个口号‘唯战能存’,对琼崖的国共合作、发动民众奋起抗日产生积极的影响。黄埔军校二期学生王毅之子王祖德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父亲和黄埔同学勇于救国救民,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身为黄埔后人希望黄埔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据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记载,王毅是海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5:06
中新社广州4月25日电祖父当年在黄埔军校品学兼优,是少有的官费留学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曹利生的孙子周刚(曹大远)日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祖父曾担任河南开封、河北保定的国民军训主任,为抵御日军培养了大批预备军官。近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曹利生的孙子周刚(曹大远)日前接受中新社采访。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周刚忆述,祖父的三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5:06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中新网记者 王世博1904年,周振强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18岁的周振强为寻找出路,离开了家乡从军。后来,他来到广东成为了孙中山的卫士,被孙中山亲自保送进入黄埔军校。近日,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周振强之子周小奇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讲述了父亲周振强的黄埔岁月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4:06
中新网北京2月22日电中新网记者 王世博夏天正午的太阳如逼汗的火,照我们到野外去练习战争。歪着头斜眼瞅着标尺,一千个枪口瞄准着一个方向 诗人臧克家之女郑苏伊正在朗读的,是她的父亲为黄埔军校中的生活岁月所作的诗句。臧克家是中国著名诗人,从农民诗人到诗坛泰斗,他的许多诗句被广为传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但鲜为人知的是,在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0:06
这张照片是在广州,去上黄埔的时候,父亲和他的10个黄埔一期的同学。近日,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展示了父亲徐向前1924年前往黄埔军校上学时的一张珍贵合影。他说,当时正处在一个大家都奔向革命的气氛当中,许多革命的热血青年为了理想来到黄埔。1924年,徐向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我父亲一般是比较低调的,不是特别爱交往的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0:06
中新网北京2月9日电中新网记者 程宇这张就是他1925年入伍升连长的照片,也是他最早的照片。近日,新中国开国大将陈赓之女陈知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展示了一张父亲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珍贵照片。她说,父亲一辈子就给她讲过两次故事,两次都跟黄埔有关。陈赓之女陈知进接受记者采访 李晨 摄黄埔军校被誉为中国近代将领的摇篮。百年前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0:06
中新社广州2月8日电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何遂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国军事教育家。1928年5月,受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之托,何遂担任黄埔军校代校务(即同时代理校长和副校长之职),为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中的黄埔系培训人才。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何遂长孙何代宁,了解何家三代黄埔情。近日,何代宁在广州展示名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暨黄埔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0:06
中新社广州2月6日电中新社记者 孙秋霞当年为了救国,母亲决心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她跟男兵一样吃苦,一早出操训练,练习打枪,最希望去前线战斗。黄埔军校三分校十六期生许桂兰之子、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会员大会主席刘新孟近日在广州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许桂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正式建制的女兵之一。1939年,她怀着救国之心,从一名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10:06
中新网广州2月5日电中新网记者 孙秋霞接受采访前,黄埔军校四期生杨乾吉之孙杨云峰小心翼翼地拿出祖父史料和老照片,他端坐在镜头前,将近百年前祖父追求革命的故事娓娓道来。图为黄埔军校四期生杨乾吉之孙杨云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陈骥旻 摄杨乾吉来自云南省泸西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曾担任广东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9:06
中新社广州2月2日电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近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内,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周羽坐在军校的教室里,眼神注视着前方画着步兵战术图解的黑板。这一刻,时光仿佛被拉回至百年前。我的大爷爷(指伯祖父)周恩来和爷爷周恩寿曾在军校任教或学习,他们践行黄埔精神,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近距离感受祖辈们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9:06
中新网记者 孙秋霞镜头前,三位古稀老人侃侃而谈。他们是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十七期学生杨应彬之子,父亲那段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他们如数家珍。杨应彬出生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一个穷苦家庭,为了改变旧中国,他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张发奎部潜伏十年,先后随军参加淞沪、武汉、桂柳三大会战,是最后撤离的中共第八集团军战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9:06
这个照片是我伯伯在黄埔军校的照片,26岁就做了军校政治部主任,在政治工作(方面)做了很大的推动,让黄埔军校整个氛围活跃多了。照片中的周恩来身着戎装,头戴军帽,英气勃勃,眼神中透着年轻人的朝气。摩挲着近百年前的老照片,黄埔军校后人周秉德讲述伯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追忆起那段在烽火年代的革命之路。周秉德向记者展示伯父周恩来黄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9:06
中新网广州1月26日电中新网记者 方伟彬广州珠江畔的黄埔军校,72岁老人王宏再次站到江边,她手持菊花,不时把花瓣洒向珠江,嘴里默默地念着父亲,我来看您啦。黄埔后人王宏接受中新网专访。陈楚红 摄28年前的11月,王宏一家人把父亲王建功的部分骨灰撒进了黄埔军校前的珠江。父亲人生第一步从黄埔军校开始。王宏称,这是父亲心心念念一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8:06
中新网广州1月25日电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和杰出领袖,中国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狱中诗》感人肺腑。记者近日走进广东顺德的一间画廊,大厅内一尊表现恽代英吟诵《狱中诗》的铸铜圆雕作品,仿佛将人再次带入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件圆雕作品的
来源: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网
2024-06-25 08:06
2020年9月3日下午,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作为抗战将领黄维的女儿,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感触万千。我总也忘不了父亲重返罗店回来说的话。1979年12月,父亲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到南方视察。到上海后,老人家执意要去罗店看看,那是他浴血抗日的第一个战场。他说:八一三淞沪
来源:《黄埔》杂志2020年第六期 作者:黄慧南
2024-06-21 10:06
外公詹化球名孝严,字恩沐,号克帝,1901年6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西店镇老詹家村。外公的父母均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从小就教育外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常讲述一些英雄人物保家卫国的故事,要外公以他们为榜样,为国家民族尽忠出力。1914年,外公被送进县城正学高等小学读书,该校命名正学是为了纪念宁海明代先贤方孝孺。学校教师均为当时
来源:《黄埔》杂志2020年第5期 作者:邬霄勇
2024-06-21 10:06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之子陈掖贤重新誊写的赵一曼遗书。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奶奶写给父亲的遗书,我早已倒背如流。近日,赵一曼孙女陈红接受采访时,讲述起奶奶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05-15 15:05
1944年4月盟军控制了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为摆脱失利局面,日军集结了50万兵力,孤注一掷,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即中国走廊),欲攻克重庆,速决中国战场,悍然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南下夺取了洛阳、长沙、衡阳,11月又攻陷了桂林、柳川、南宁等军事重镇,日军又从广西入侵贵州,叫嚣次年会师贵阳,再攻下陪都重庆,同年12月2日,贵州黔南荔波、三都
来源:裴临风
2024-03-16 11:03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