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构想与实施作者: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来源:《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4期摘要: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以后,扶植与承认伪满洲国以实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应该作为九一八事变史乃至十五年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战之后的1920年代,日本通过两次东方会议确立了以奉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
2022-05-11 16:05
作者:张晓敏,山西师范大学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2期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 年 8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青年是抗战救国的重要依靠,在革命战争时期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为增强抗日力量,争取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10 11:05
作者:孙功奇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来源:河南大学学报 第62卷 第2期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我国的教育文化机关,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空前灾难。1944年5月16日,日军侵占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地嵩县,对手无寸铁的河南大学师生进行血腥残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潭头惨案。河南大学不仅有多人惨遭杀戮、殒命,还蒙受了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10 10:05
作者:姜崇凤,江桥抗战纪念馆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2期,注释从略一、江桥抗战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中的地位目前, 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 但究竟占有多大分量, 仍然莫衷一是。 持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开端论的学者越来越多。 但抗日第一枪或者说更准确的第一场战役这种说法,在全国学者中仍无法达成一致。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2-05-09 17:05
作者:张发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史学月刊》2022年第4期,注释从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各国在华新闻机构逐步发展完善,驻华记者成为影响其本国对华政策的一个专业集团。他们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用鹰一般的眼睛注视着中国,用猎犬般的嗅觉,感应着这片动荡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分量不同,他们的观点和倾向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09 17:05
作者:陈天慧,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6期,注释从略摘要: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对敌宣传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草创阶段,军内对敌军认识有限,工作缺乏技巧,宣传上以阶级教育为中心,取得效果有限。 第二阶段进入调整阶段,我党、我军吸取教训,力求以感情上的接近来感化日军,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三阶段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09 16:05
作者:房桦,何香凝美术馆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摘要:郁风从左翼女画家、抗战女报人到新中国美术工作者,其职业经历、女性身份、女性创作与民国女性择业意向与职业拓展有着深层的关联。1930年代郁风初涉文化宣传工作,体现了民国知识女性择业意向上的觉醒;1940年代前后她投身革命工作,从事抗战美术宣传,反映了女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09 16:05
作者:肖如平,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来源:《晋阳学刊》2022年 第2期,注释从略抗战时期中英关系的演变是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中英双方的力量和影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国民政府一直努力寻求与英国建立新型的中英关系,联英制日一直是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2-05-09 15:05
作者:吴启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九一八事变后,日苏双方在外蒙边境的冲突愈发激烈。苏联基于对日本侵略行为危害性和严重性的过高估计,不断加强对外蒙的援助力度,擅自与外蒙当局签署《苏蒙互助议定书》。为因应变局,国民政府一方面在依据中苏间相关条约向苏联抗议的同时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5-08 10:05
作者:孔明,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九一八事变后,为缓解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亲善表象,日本利用尊孔手段大肆开展对华文化侵略,1932-1935年,斯文会大修东京汤岛孔庙,并召集中国儒者与圣裔参加儒道大会是其代表性事件,成为全面抗战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一个高潮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5-04 09:05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日本中央大学准研究员姚江鸿摘要以外媒的批评为契机,从1944年初开始,蒋介石曾打算刷新抗战七年来国民政府在行政和人事上积累的弊端,但后来由于日军发起一号作战,此计划终止。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其内部要求政治革新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并逐渐发展为一场要求改革人事的革新运动。面对内外各种压力,
来源:民国档案杂志
2022-04-29 09:04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冯明铭摘要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内部在侵华战略及具体策略上存在多重分歧。1937年11月7日,日本考虑到淞沪会战中上海派遣军的疲劳现状、限制第十军激进的用兵意向以及用较小代价实现城下之盟战略目标等要素,由陆军参谋本部在编组华中方面军的同时出台制令线,以限定该军的作战区域。然而为歼灭西撤的中
来源:民国档案杂志
2022-04-29 09:04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陆昆摘要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局势日益紧张,8月9日虹桥事件的发生更使得形势急转直下。英美两国为阻止上海爆发战争,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强调中日均对上海和平负有责任并敦促双方撤军,但未能成功。上海战事于13日爆发后,英美对中国空军轰炸租界提出抗议,但中国方面强调其为抵御外侮,有权进入包括租界在内的全部中
来源:民国档案杂志
2022-04-28 14:04
作者:王悦,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从1931年8月到1932年12月,甘肃政局连续发生马鸿宾被扣押、吴佩孚出山和邵力子被迫离任三次大的变动。杨虎城与甘肃政变的这三次浪潮均密切相关:杨和马福祥的暗斗是雷马事变发生的幕后因素,他也借此沉重打击了马福祥家族;吴佩孚出山本是剑指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28 14:04
作者:黄江军,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治理模式及其关联的政治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期,整风运动在其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此前学界侧重从高层政治(政治史)和个体心灵(心灵史)层面考察整风运动,较少关注沟通两者的制度与技术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27 15:04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陈红民[摘 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为争取国际支持,以各种形式发动国际宣传,影响各国决策与国际舆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档案中,有一组外国民众寄呈蒋介石的信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外交的宣传效果。这组信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普通民众,代表了各国民间人士
来源:民国档案杂志 作者:陈红民、徐亮
2022-04-21 15:04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太原[摘要]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 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
来源:民国档案杂志
2022-04-21 15:04
作者: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岗位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中梵建交一波三折。九一八事变后,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出于对中国抗战大局的考虑,曾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中梵建交。相较于晚清以来的两次建交尝试,此时呼吁中梵建交固然与国民政府全力争取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21 10:04
作者:作者鹿锡俊,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苏联在日德签订防共协定后,既进一步积极推动中国抗日,又为避免自身参战而拒绝谈判中苏互助条约。西安事变后,日本为拉拢国民政府,接受其以共同防共为名义的联日反苏,做出对华温和姿态,但因死守侵华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19 10:04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院)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内容提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与之相关的持久战论说与行事,是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也是重写大历史抗战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此类的枢纽性问题,看似已经不言而喻,实则误读错解不在少数的情形,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所在多有。要由碎立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2022-04-16 15:0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