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仁怀市鲁班街道红军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以来,长眠于此的146名红军烈士被两代守陵人守护着。刘福昌是第一代守陵人,他曾英勇抗日,后来又加入解放军参加渡江战役、淮海战役。1968年,政府为当地的红军烈士陵园修筑围墙,刘福昌负责监工,看到陵园没人看护,里面长满荒草,他决定留下来守护陵园,这一留就是一生。刘福昌老人的事迹感
来源:新华网
2025-01-16 09:01
1月8日上午,一场细菌战历史资料捐赠活动在浙江义乌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和新加坡学者捐赠大量珍贵刊物史料,为揭露日军细菌战罪行、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些捐赠涵盖了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多语种图书、杂志、图册等刊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史料,不仅丰富了细菌战研究的资料库,
来源:央视新闻
2025-01-16 09:01
视频采访内容:这是一座国内私人创办建立抗日纪念馆,目前由李曌国、孙俊国经营,馆中收藏各类文物3000余件,国家一二级文物20余件。并向国家各博物馆捐赠藏品200余件。视频中首次展出讲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实物罪证两件。包括南京侵占期间进行杀人比赛报道原版报纸,以及侵华日军使用被残害的南京汇文女子学校学生笔记本制作成的相册。
来源:李曌国、孙俊国
2025-01-03 14:01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近日,日本多个民间团体举办集会活动,通过公映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录片、举办演讲会、发表抗议声明等方式,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抗议日本政府审定通过淡化甚至歪曲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呼吁日本社会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日军侵华的加害历史铁证如山12月7日,日本民间团体南京大屠杀60年大阪实行委员
来源:人民日报
2024-12-27 09:12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曾外孙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不忘过去对于推动人道事业真正取得进步意义重大。当前,西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进步,而忽视了历史的教训。他强调,要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受雇于西
来源:新华社
2024-12-14 10:12
新华社照片,南京,2024年12月12日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程福保,2024年1月30日去世(1933年5月3日出生);陈桂香,2024年3月5日去世(1925年1月11日出生);刘素珍,2024年4月21日去世(1931年11月13日出生)。第二排从左至右依次为:高如琴,2024年5月23日去世(1934年1月22日出生);石秀英,2024年7月12日去世(1926年10月26日出生);周智林,2024年7月20
来源:新华社
2024-12-14 10:12
▲这是2024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吴安,是杨筱艳儿童历史小说三部曲第二部中的一名12岁男童的名字,他在日军的屠刀下侥幸逃生。‘安’是因为我希望他平安,而‘吴’是我外婆的姓。杨筱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1937年11月,她的外公外婆从南京逃到重庆。不久,南京沦
来源:新华网
2024-12-14 10:12
12月13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重建的殉难者名单墙向公众开放,旨在纪念惨遭731部队人体实验与细菌战的殉难者,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12月13日,参观者在殉难者名单墙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在731部队本部旧址中心走廊一楼,3000块长方形黑色石碑整齐陈列于墙体两侧,形成一条庄严肃穆的长廊。往来工作人员、参观者、
来源:新华社
2024-12-14 09:12
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从中国掳走的金银、文物数量巨大。多年来,中日两国学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日本政府将这件珍贵文物归还中国。12月7日,日本历史学者等人士在东京举行座谈会,再次敦促日方将掠夺来的文物尽快归还中国。部分日本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正视并深刻反省侵略历史,日本才不会再次走上错误的道路。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10 09:12
近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卢彦名从日本有关渠道征集获得了一本拍摄于1938年南京沦陷时期的相册。这本相册中有73张历史照片,其中有关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即南京碇泊场)的照片是首次曝光,印证了南京大屠杀后侵华日军毁尸灭迹的史实,成为这段历史的又一铁证。卢彦名表示,关于南京碇泊场的史料很少,这处位于南京下
来源:扬子晚报
2024-12-09 11:12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广场,有这样一组雕像:婴儿趴在遇难母亲的身上吸吮最后一滴奶水,一个男孩在旁边无助地哭泣。这组雕像刻画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时常志强一家的遭遇。哭泣的小男孩,是当年9岁的常志强。2022年12月29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过世,享年94岁。202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其女儿常小梅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4-12-09 10:12
11月2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发布会,该馆新征集到一批文物史料,包括侵华日军第十三师团士兵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日本警视厅建筑课课长石井桂的调查报告《关于上海、南京的防空设施》及调查的原始文件、反映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照片等重要文物史料。发布会现场侵华日军西条荣策的战时日记我们进入南京城参观,
来源:新华网
2024-12-03 09:12
据外交部亚洲司官方微信号亚洲雄风消息,2024年10月15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在外交部橄榄厅与到访的中日小大使代表团80名高中生亲切交流。刘劲松欢迎小大使们到访外交部,首先慰问行前受伤但坚持坐轮椅参加活动的日本高中生山田咲希,祝愿她早日康复,赞赏她展现了小大使们对中日友好的热忱和信念。刘劲松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日一衣带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1-13 14:11
11月8日,女子带日本人入住云南腾冲一酒店,遭前台拒绝接待。女子仿佛被踩到尾巴一样的大喊:你代表不了政府,小心我去告你们。面对女子的不依不饶,前台一开始好言好语表示我们腾冲不接待任何日本人,最后实在忍无可忍,直接拉响警报,怒责女子滚。其实,腾冲一直以来都有着不接待日本人的规定,而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国仇家恨!当年,日军绕道缅甸
来源:百度·胡言炫语
2024-11-09 10:11
腾冲文旅:缅怀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近日一名中国女游客带着几名日本人去云南腾冲旅游,晚上再入住酒店的时候被酒店前台的工作人员拒绝。告诉她我们腾冲不接待任何日本人。其实在此之前就有这个规定,不过这个规定是腾冲人民间自上而下都知道的,因为腾冲有远征军阵亡将士墓群,有忠烈祠,有国殇墓园,在上面记录着70000多名远征军将士的名字。在
来源:今日头条·鹦鹉鱼
2024-11-09 09:11
90年前的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勇气,克服无数困难、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也孕育而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24-11-06 09:11
2024年11月3日,返乡寻根祭祖的居住在台湾省的百岁抗战老兵唐藩松,在侄孙和侄孙女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了 抗战老兵遗物博物馆(筹)、会见战友罗荣华、参观杜甫江阁以及天心阁。上午九点,抗战老兵唐藩松到抗战老兵遗物博物馆(筹)参观,创办人孙春龙向抗战老兵一一讲解。一封家书、一颗弹头、一枚勋章、两块银元、一件血衣、一支钢笔 遗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4-11-04 11:11
2024年11月2日,返乡寻根祭祖的居住在台湾省的百岁抗战老兵唐藩松,在亲友和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唐人万寿园抗战主题园,祭奠战友。唐藩松爷爷亲笔题写花篮绶带:忠义长存 唐藩松 敬留,并向昔日的战友敬礼、献花篮,他说:亲爱的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你们的付出,大家不会忘记。在这里,安葬有两位原国民革命军第37军的抗战老兵林云德、吴介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4-11-02 17:11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转头离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归来已雪满白头,八十二年了!抗战老兵唐藩松终于回到梦萦魂牵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24-10-31 12:10
2024年10月26日,民革湖南省直文化创意支部主委谭笑、陈明凡带领支部党员,在浏阳民革市直工委四支部主委邓秀丽、周利和的陪同下,来到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探望慰问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唐尧风。谭笑代表民革湖南省直文化创意支部向抗战老兵赠送了慰问礼金和礼品,邓秀丽代表浏阳民革市直工委四支部向抗战老兵赠送了慰问礼金。唐尧风于1941年参军并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摄影:周利和
2024-10-28 15:10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