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河北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内容正文

【抗战遗址寻访⑨】涉县赤岸:浴血太行峥嵘岁月
来源:河北新闻网  记者:林青   2017-09-23 16:05:06

位于赤岸村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

位于赤岸村的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本报资料片)

  通讯员王月红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林青

  漳河潺潺,蜿蜒太行,流经涉县,激荡出一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就位于涉县赤岸村。

  走进赤岸村,来到129师纪念馆。纪念馆馆长杨国旺,带着我们一起穿越到刘邓大军运筹赤岸、浴血太行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29师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率领下,129师司令部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铜峪镇迁驻涉县常乐村,同年12月底迁驻涉县赤岸村。1941年4月15日,129师司令部和太行军区联合发布《军分区建立野战军管区的指示》,决定建立野战军管区,与根据地党政民一起,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发起对日伪军的反击,取得了辉煌战果。在1941年冬季,129师等部以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战法,粉碎了日军发动的疯狂“扫荡”,并于12月18日至23日,发起了对平汉路的冬季战役。

  1942年和1943年,日军集中数以万计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空前残酷、频繁的“大扫荡”。

  杨国旺馆长介绍说,那两年,涉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几乎颗粒无收。在人民群众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中共太行分局、129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共议如何利用漳河为民造福的良策,随即组成了开渠筹备委员会,决定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兴建漳南大渠,要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把旱地变成水浇地。该工程于1943年2月24日开工,1944年4月5日竣工。工程总共用工12万多人次,投资166万元(冀钞),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修渠既给人民建了渠,又让群众度了荒。漳南大渠历经70多年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现为涉县的四大主要灌渠之一,被人民亲切地称为“将军渠”“救命渠”“幸福渠”,至今在涉县仍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29师撤销番号,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129师司令部在涉县驻扎6年之久,他们与涉县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涉县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如今,129师司令部旧址灰色的瓦顶、白色的墙体、石砌的小路和内部陈设,皆保留当年原貌。笔者采访了当年房东张义库的儿子张中林,他告诉我们,院中丁香树和紫荆树,是1941年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亲手栽种的。现在,每逢清明时节两棵树同时开花,花香四溢,竞相争艳,十分好看。

  现年84岁的郭伶娥老人曾是卓琳的“小房东”。当年,卓琳住进郭伶娥家,教郭伶娥识字,并鼓励郭伶娥剪掉了一直留着的辫子。“剪了以后觉得短发特别好看,我这一辈子都是卓琳姨让我剪的这个发型,再也没换过。”郭伶娥说。

  新中国成立后,八路军129师纪念馆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每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达140万人次。

  将帅们生前心系太行山,死后魂归将军岭。站在将军岭上,眺望远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将军岭”三个字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