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要塞高地营子南山炮台遗址
黑河要塞遗址位于黑河市区西南台地,幸福乡红星村与高地营子村之间的群山之中。
1933年4月,日本关东军根据军事战略等因素将伪满洲国与苏联为邻的边界地域划分为东部、东北部、北部、西部4个正面战区,设置14个“国境阵地”。其中北部正面战区(又称孙吴正面或黑河正面)针对苏联阿穆尔州,选定伪黑河省的霍尔漠津(孙吴县境内)、瑷珲(西岗子)、黑河和法别拉4个战略要地构筑国境阵地。这4个“国境阵地”统称为第五、六、七、十三国境阵地,1934至1942年先后修筑完成。黑河要塞当时被称为满洲第七国境阵地。1934年春天开始施工,1937年末完工。1938年春,满洲第七国境守备队编成入驻黑河要塞。驻黑河要塞满洲第七国境守备队当时配有步兵5个中队、炮兵3个中队、工兵1个中队,总兵员1 500人。黑河要塞遗址东西纵深2.6千米,南北翼展2.5千米,总占地面积650万平方米,筑有地下永备工事4组,每组地下永备工事一般都设有2个以上出口,大型地下永备工事隧道主通道宽2米、高2.3米,士兵可分左右两侧上下通行。单兵通道宽0.8米、高1.4米。地下通道通过竖井与地面碉堡、炮位、炮台相连,通道转弯处设有阻击孔。黑河要塞地下永备工事采用开掘式的施工方式施工,地下设施与通道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被覆厚度根据用途不同一般在0.25米至1米。各地下工事中将校指挥室、士兵休息室、哨兵执勤室、哨兵通道、弹药库、贮藏室、配电室、灶房、蓄水池、通气孔、排水槽等各种作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日军从1944年4月起陆续向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抽调驻满洲日军。此时,黑河要塞部分重炮被拆除调往太平洋战场。1945年2月,黑河要塞驻军满洲第七国境守备队编入新组建的日本关东军125师团。同年6月,黑河要塞驻军大部随日本关东军125师团调往通河。此后,黑河要塞部分装备及人员于同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日本关东军独立混成135旅团,转入瑷珲要塞(即满洲第六国境阵地,现西岗子南山阵地)。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苏联红军在黑河登陆,对黑河要塞重要工事进行了定点清除,各处炮台、炮位、碉堡、观察哨、士兵隐蔽部、地下通道多被炸毁。黑河要塞遗址内现有各类军事工事遗迹115处,其中有地下司令部1处、指挥所5 处、弹药库遗址4处、话务室遗址1处、重机枪座遗址9处、水井遗址3处、劳工棚遗址2处、集水池遗址2处、储水窖1处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壕、野战壕、反坦克壕遗址及山道数条。
黑河要塞遗址于1995年4月被黑河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黑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