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广东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内容正文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综合   2018-05-18 15:22:33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侧面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33年5月,位于广东省和平县阳明镇南面塔下岗上。是为了纪念1932年参加淞沪抗日而英勇牺牲的和平县籍48名官兵。由和平县全县各界人士募捐建立。纪念碑建于山顶,南北山脚各有青砖筑成的单门双柱牌坊,山顶为宽200平方米的平台。纪念碑建于平台中央,四周围有砖砌十字花围栏。碑用青砖砌筑,表面石米批荡,四方形,基座宽2米,高10米,整体造形恰似出鞘宝剑。四面浮塑1尺见方的文字:北面为“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东面为“为民前锋”,南面为“浩气长存”,西面为“唤醒国魂”。

  纪念碑“文化大革命”期间碑文和牌坊遭破坏。1983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和平县委、县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2009年8月20日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淞沪抗战中的和平籍烈士而建的,是全国三座淞沪抗日烈士纪念碑之一,与广州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同为广东纪念淞沪抗日的珍贵历史文物,被定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2米高的碑座四面,镶嵌着镌刻碑文和48名和平籍烈士芳名石碑。这48位烈士,是在1931年冬参军的。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六十师第一一九旅第三五七团团长的和平籍人士黄汉廷,在家乡招募了数百名爱国青年参加了十九路军。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东山岭南面的山岗,是一座高10米、基座宽2米、呈方塔形的尖顶石碑,外形像一柄刚从剑套拔出的剑;碑的表面由石米批荡而成,碑体则以青砖建成。碑身的四面均塑有30厘米见方的行楷书体文字,北面书有“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字样,东、南、西面的文字则分别是“为民前锋”、“浩气长存”和“唤醒国魂”;基座四面镶嵌了石碑,这些石碑上刻有碑文和烈士姓名。纪念碑四周有一道砖砌十字花围栏,位处一面宽200平方米的平台之中央位置,南北山脚各设有单门双柱牌坊。

  历史背景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又称“上海事变”)爆发。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延锴率领下奋起抵抗,浴血奋战三十三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历程。

  在这次战斗中,48名和平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和平籍官兵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杀敌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黄汉廷团长传略》中说:“黄团长在此次战争中,率领该团在上海大场、江湾一带屡立战功。该团多是和平子弟兵,实为广东人、和平人的光荣,黄氏之功不可没也。”“和平子弟兵刻苦耐劳,善于作战,平时很团结,为十九路军最有特色的一个团。”

  为纪念淞沪抗日的和平籍烈士,十九路军团长黄汉廷于1933年5月倡议全县各界捐款,和平县的乡绅、父老民众纷纷慷慨解囊,为烈士觅得一处安息之所:在和平县城东山南坡建起一座“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据介绍,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烈士纪念碑之一,当时全国的烈士纪念碑仅有寥寥数座。纪念碑建好后,烈士家属、后人陆续前往祭奠,各界人士亦时来凭吊。

  1983年,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被公布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