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峡口抗日碉堡,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后沥居委黄村羚羊峡囗山咀,坐南向北,钢筋混凝土结构,依山坡而建,平面呈“丁”字形,前半部呈半园形,半径6.10米,后半部呈长方形,长19.20米,宽4.10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明门在东面,堡内设小门,碉堡脚3个呈锥形支撑护围,上下两排炮孔,上排有7孔,孔高0.40米,孔宽0.60米;下排有3孔,孔高1米,孔宽0.60米。在碉堡北面设一后门,从后门出囗开始,有一条宽1.2米,高1.6米的暗道沿山半腰直通到约200米外的黄村后山坡,暗道上方用钢筋混疑土复盖后再用泥土复盖,是战时弹药运输及战斗人员出入的通道。该碉堡腑视宽阔的西江河面及平坦的冲积平原,背靠陡峭的羚山,位置十分险要。在抗日战争时期, 该碉堡由国民党军.驻守, 扼守西江咽喉, 对阻止日军从水路西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九年(1920年),粤桂军阀交战,桂军林虎部占领肇庆,任肇阳罗镇守使,为巩固占领地,林虎在羚羊峡囗北面山咀修筑碉堡,设施齐全,并派重兵把守,扼住西江交通之咽喉,阻止粤军由水路西进。
抗日战争时期,该碉堡成为了抗击日军从水路西进的重要军事设施。在马口海战中,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派出六艘军舰与日军激战时,国民党驻军派出一个连的兵力镇守碉堡,备足弹药,配合出击的舰队作战。在海战中江防舰队摧毁了日军炮台堡垒4座,毙伤日军几十人,挫伤了日军锐气,扬我抗日军民威风。在海战中,执信舰虽被日军击沉,毁沉江底,伤亡过半,但由于其余五舰同仇敌忾,江防舰队官兵以峡口碉堡为防守阵地,炮口腑视宽阔的西江河面,严阵以待,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令日军始终不敢贸然西进,确保了羚羊峡西江上游的安全。
1944年夏,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备受沉重打击,便处心积虑发动所谓的“广西会战”, 企图从我国西南寻找一条出路。是年9月10曰,日军纠集侵华第23军104、22两个师团及22混成旅、海军第二遣华舰队,空军第五航空队等不下十万之众,由军长田中久一为总指挥,兵分四路进犯西江地区,妄图打通入桂通道,气势汹汹的四路日军分别是:一路从三水芦苞经四会、高要、德庆入桂,二路经高要、云浮、郁南入桂,三路经四会、广宁、怀集入桂,四路经肇庆沿西江北岸过封开入桂。在四路之中有三路要经鼎湖境内,故战事一开始,日军便兵发多路进犯鼎湖。羚羊峡口碉堡就成为了拒敌从水路西进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一方面派兵驻守羚羊峡碉堡,另一方面破坏公路鼎湖段(现321国道鼎湖段),延缓日军进犯速度。由于羚羊峡碉堡扼住西江咽喉,致使日军进犯肇庆时,全部避开有重兵把守的羚羊峡囗碉堡,放弃由鼎湖溯西江而上的进犯路线,改为由陆路进犯:一路由贝水、永安沿西江直上只到达永安,趁内朗积水,用小艇渡至永安大朗村,绕道太保庙前登岸,经桂荣、罗水、彭寿等村进占广利;二路在典水登岸趋虎坑出宋隆(现白土);三路由典水鹅塘绕桃溪爬山20余公里出腰冈;四路由四会邓村入凤凰镇白石坑经水坑、蕉园转铁炉坑出大湘。各路日军都避开了羚羊峡囗碉堡,绕道陆路山地进犯肇庆地区,拖延了日军西进时间。肇庆沦陷后,国民党军撤离肇庆,羚羊峡碉堡驻军撤离,日军从水路沿西江北岸经德庆、封开入桂的进犯路线才得到畅通。羚羊峡口碉堡由于所处的位置确实险要,象一把利剑直刺西江咽喉,在艰苦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放后, 在后沥黄村临西江边建设了高要县后沥建材厂,工厂把碉堡进行了改造,把它作为存放炸药的仓库。建材厂停办后,碉堡一直空置,无人管理,暗道出入囗已用砂石堵塞,四周杂草、灌木丛生,植被丰富。碉堡是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粤桂战争及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战争重要的实物依据。建议把该碉堡纳入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