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贵州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 内容正文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传承精神担重任 红色初心永向前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高伟 狄良军   2022-12-20 08:45:53

  在贵阳市云岩区民生路这条长200多米的老街中段,有多座民居小院。这样的小院,大多已在棚户区改造中消逝了,但有一座至今依然屹立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

  这座小院入口处一块刻着“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的石碑提醒着往来人群——这里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过往。

  石碑屹立,讲述着当年交通站在这里的故事,国内战事吃紧后方建交通站、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曾在站内借宿、上百车战略物资安全运抵延安、交通站被查封周恩来亲自交涉……一句句简短介绍和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把时间拉回到84年前。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石碑

  临危受命 铁肩担重任

  交通站,是情报员传递情报、物资,以及接送过往人员的联络站。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同时向武汉发起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武汉实行紧急疏散。中共驻武汉代表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新华日报》总馆决定西迁重庆。

  为了保持大后方与延安之间的联系,1938年12月,周恩来、叶剑英经研究,决定在贵阳设立一个公开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贵阳交通站,简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任命原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长袁超俊为站长。

  当时的袁超俊年仅26岁,刚入党不到两年,却已是一名“老地下”。身为贵州本地人、在达德学校上过学,加上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周恩来认为由袁超俊担任此职再合适不过。

  1938年底,袁超俊率领人员到达贵阳,着手筹建交通站。1939年1月3日,交通站借用达德学校校舍开始办公,正式启用“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贵阳交通站”印章及信函。

  交通站建立后,采取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工作是为八路军、新四军转运军需物资和人员,秘密工作则是接受南方局交待的与一些秘密党员和统战对象的联系工作。

修复中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

  不辱使命 实干展作为

  建站之初,贵阳交通站里有一位站长,只有会计、收发、警卫员、司机和押车副官等20多名工作人员,运送的车辆也只有一部由救护车改装的卡车。

  凭着这一辆卡车,1939年5月至8月,贵阳交通站就向重庆、延安转运了大批从香港、越南等地援助八路军的弹药、汽油、机油、药品、医疗器械和通信器材等军需物资,成为连接华东、华南、西南和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枢纽。

  1939年,海外侨胞捐赠了4辆雪佛兰、1辆万国牌汽车,交通站又自购了5辆道奇卡车。车多了,需要增加司机,交通站聘请了10多名富有驾驶经验的国内司机和归国华侨司机,积极参加交通站的运输、修理等工作,支援了抗战。1939年,经交通站运送的物资达150多车。

  交通站建立后不久,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部分领导人的家属从桂林撤到贵阳,其中,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博古的女儿秦新华以及李克农的父母等共20余人。1939年“二·四”惨案当天,贵阳遭日机轰炸,袁超俊将他们安顿到青岩居住了两年之久。

  交通站接待过的领导人还有叶剑英、李克农、李涛、石磊、于刚、高文华、徐特立、李达、叶挺、袁国平、张云逸等。交通站住不下,就安排在贵阳独狮子中国旅行社,并妥善作好保卫和服务工作。此外,诸如王启霖、刘家祥、尹克恂、伍于炜、方士新、黄刚培等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和爱国侨胞,亦是通过贵阳交通站找到组织,安全转移。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贵阳的一面公开旗帜,统战工作也是交通站的任务之一。当时,除与国民党当局保持一定的官方接触,办理必要的业务外,交通站也特别注意利用同各界人士的接触机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战形势。

  将《解放》《群众》等中共刊物运到贵阳并组织散发;应黄齐生邀请,袁超俊到达德学校去给师生讲述抗战形势及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9年初,徐特立途经贵阳,袁超俊亦邀请其给贵阳的知识分子、进步青年和学生讲课……

卓越功勋 精神永留存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八路军贵阳交通站陷入困境,一时间,留在贵阳工作的只有七八个人。

  1941年1月5日深夜,交通站接到周恩来指示,要袁超俊立即动身,赶赴重庆。当晚,袁超俊布置好工作,次日清晨搭汽车赶往重庆。随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整个交通线被国民党封锁,白色恐怖笼罩贵阳。

  1月21日,国民党的特务、宪兵团、贵阳警备司令部侦缉队、中统黔室行动队、军统黔站行动人员将交通站重重包围,逮捕了李配之、鲍启文等7名工作人员,查封了站内物资。经周恩来、叶剑英与国民党反复交涉,贵州国民党当局于8月份将贵阳交通站被捕人员释放。此时的贵阳交通站,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随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贵阳交通站被国民党彻底查封。

  虽然贵阳交通站已成过往,但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袁超俊在贵阳交通站的出色工作表现也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

  抗战物资“运输站”——威清门宋家小院

  贵阳交通站最先是建在达德学校操场旁的教室内,后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遂搬至位于六座碑与晋禄寺间(今民生路92号)的进步人士熊逸民家。1939年“二·四”轰炸后,交通站考虑要找一处更安全的地方存放物资和停放车辆。

  “民生路熊家不宜建仓库和停车场,八路军办事处大量转运至前线的物资,在贵阳存放在何处?”

  经了解,威清门外永年药号职员宋鹤轩的家,就是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运输站。

  资料中记载,宋家靠近公路,在公路和房屋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平整后即可作停车场。八路军的军费很困难,袁超俊决定,将仅有的军饷更多地用在前线,用在同敌人直接作战的同志们身上,号召全体人员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建车库和停车场。

  大家买来粗竹,自己动手画线、立柱、绑竹子、立房架,把竹子从中剖开,片片相扣当瓦盖。交通站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站长到一般工作人员,全部动员起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经过几天的努力,建成一个能同时停放3辆卡车的停车房和一个修理间,同时还修建了一个仓库,存放物资和汽油。

  威清门为贵阳“九门四阁”之一,修筑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出此门可直达明代的重要军事卫所——威清卫,故取名威清门。抗战期间这里连接着国际援华物资的战略通道——“史迪威公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抗战物资存放此处,方便运输、储存、转运、修车、人员休整等,所以宋家小院成为当时比较繁忙的运输站。

  从此,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收到的大量援华物资就存放在这里,并从威清门转运至前线。1939年七八月间,该站还转运了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等人募捐来的大批药品、医疗器材,救济难民的衣物、毛毯,救济儿童的物品以及无线电通信器材等,随着这些物资安全转运延安,卓有成效地保证了抗战后方中共南北交通线的畅通。

  随着岁月更迭,城市变迁,位于威清门的“宋家小院”只有地名保留了下来。

  传承革命薪火 扬起时代风帆

  “只要我多活一天,我就会把当年的革命事迹多讲一遍。”在贵阳市南明区猫猫坡法院宿舍,记者见到了长期从事党史整理研究的89岁老人尹显煋,他思路清晰,底气十足,胸前佩戴的党徽熠熠发光。从他口中,得以重温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的故事。

  “建站初期,贵阳交通站经费不多,生活标准很低。”尹显煋说,那时买些廉价的莲花白叶泡在米汤里煨成酸菜,把酸菜切成细丝,放蒜片和干辣椒炒成了最美味的佳肴。站里的同志每月只有很少的一点津贴,理发、洗澡都困难。交通站的工作非常繁忙,袁超俊会开汽车,也会修车,为了节省汽车用油,他还想了许多办法。他常常卧在车身下,拿上螺丝刀、钳子等工具修车,满身油渍,有时脸上也沾有黑油。

  交通站的政治学习也抓得很紧。在交通站的“小阁楼”上,全靠玻璃瓦给屋里透进一点光线,袁超俊就坐在亮光下,为大家讲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那时,袁超俊常往返于桂林、重庆之间,由于奔波劳累,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胃溃疡复发,日渐消瘦,同志们强迫他休息,但他不愿意躺在病床上,总是“找借口”变着法积极工作。

  “从建站到查封,虽然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在袁超俊的带领下,交通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尹显煋说。

  “当年人民群众日子是什么滋味?”尹显煋清楚地记得,群众大部分住的还是茅草屋,出门走泥土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回首激情岁月,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黔中大地,这种革命精神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坚守初心,在新时代砥砺奋进、建功立业。

  如今的贵阳,继承着革命者的钢铁意志,加快建立和完善了贵阳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民用机场为“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和普通铁路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通组公路为“毛细血管”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

  “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将更好地凸显“火车头”“发动机”的优势,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3211”出行交通圈,即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省市主要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覆盖黔中城市群和市(州)主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贵阳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贵阳城乡1刻钟生活服务圈,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所在的民生路如今一片繁华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革命旧址不是普通的景观,有效保护好、忠实传承好、合理利用好,可以让革命历史历历在目,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1982年2月23日,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旧址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贵阳启动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旧址修缮工作。目前,该处旧址已修复完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红色精神的鼓舞激励下,无数个人间奇迹在这片热土上演。

  拂去历史的尘埃,身处新的时代,那些苦难已经远去,而辉煌依旧在延续……新时代新征程中,贵阳儿女必将一如既往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精神攻坚克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姿态苦干实干,继续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