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研究论文资料 > 内容正文

钟毅 | 抗战初期华东战场研究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22-05-21 10:39:52

  作者:钟毅,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3期

  摘要:1937年8月13日,在蒋介石“先发制敌”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军队向驻沪侵华日军发起进攻,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在上海鏖战3月余,战事胶着,直至日本援军成功登陆杭州湾,对中国军队侧背造成严重威胁,蒋介石方才下达总撤退令。日军于11月12日攻陷上海后随即兵分两路向南京进发,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其在守城战中其表现尚可,然而却在弃城阶段率先逃跑,撤退安排混乱,致使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戮。自8月13日沪上战起到12月13日南京失守,中国军队牺牲巨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最高统帅蒋介石存在战略失误,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中国军队存在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机械死板、战法落后,战前准备不足,作战指挥失当,撤退失序等问题。

  关键词:抗战初期;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1937年爆发的淞沪会战堪称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庞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局部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持续作战3个月,而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是它的尾声。这两次战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可以看作是一场大战役的两个不同阶段,也构成了抗战初期的华东战局。

  一、淞沪会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变的声明,此次声明的措辞空前激烈,蒋介石明确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均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底,平津失守,沪上形势日趋紧张,中日终在8月13日正式开战。

  (一)淞沪会战的导火线

  1937年8月9日,驻沪侵华日军军官大山勇夫驾车硬闯虹桥机场,机场驻军将其击毙,这便是虹桥机场事件。大多数关于淞沪会战的论著都将此事件看作是淞沪会战的导火线,但魏宏运教授提出了另外的观点,他认为此事件并不是淞沪会战的导火线,因为即使没有虹桥机场事件,也会有其他的事件被制造出来,成为中日开战的口实。余子道教授不认同魏宏运教授的观点,撰文与其商榷。他认为虹桥机场事件之所以是淞沪会战的开端,一方面是其促使日本军部决定向上海战场派出援军,另一方面是其使得蒋介石判定日军即将侵略上海,从而下令先发制人,以京沪警备部队围攻驻扎在上海的日军。

  两位教授的观点其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日本部署在满洲的关东军负责防御苏联,不可轻易南下,因此想要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彻底侵占中国,其必然要从本土调兵,而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的东面,所以自东向西的进攻方向是其天然的选择。第二,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华东,平坦的华东平原又适宜日军机械化作战,故其在开战之初必然首先着眼于华东。由此可以总结出,不论有无虹桥机场事件,淞沪之战都会爆发。然从狭义上来说,根据虹桥机场事件的性质与影响,其又确是淞沪会战的导火线。

  (二)罗店与宝山战斗

  1937年8月13日,张治中奉命率中央军精锐5万余向盘踞在沪上的侵华日军发起进攻。因中国军队缺乏攻坚重武器,而日军以钢筋、水泥筑成的防御工事又极为坚固,故进攻并不顺利。8月23日,松井石根率上海派遣军两个师团自川沙口、吴淞等地成功登陆,其中一部进抵罗店。罗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得失关乎全局。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迅速抽调第18军支援罗店守军,激战后该部夺回罗店,此后中日双方在罗店反复拉锯。直到9月7日,南京统帅部调整作战计划,下令停止围攻罗店,中国军队退守罗店镇以南。

  攻取罗店后,松井石根下令对宝山县城发起进攻。宝山守军抵挡不住溃退下来。陈诚抽调第98师恢复宝山,该部付出伤亡过半的代价攻克宝山,而后留下姚子青营固守宝山。随后日军再次攻击宝山,9月7日,姚营伤亡殆尽,宝山失守。

  (三)蕰藻浜、大场战斗与四行孤军

  宝山陷落后,中国军队收缩防线,采取守势,战事陷入僵局。10月1日,日本援军抵达上海。松井石根调整作战计划,攻击蕴藻浜、大场一线。10月8日,日军突破蕴藻浜北岸阵地,对峙的中国军队损失惨重。10月15日,桂系援军抵达上海,白崇禧下令桂军在蕴藻浜一线向日军发起反攻。10月21日拂晓,桂军正式发起进攻,然日军依托防御工事严阵以待,激战后,桂军遭到重创。10月25日,大场镇失守,第三战区命令部队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国联计划在10月30日召开的会议调解中日冲突,蒋介石希望有一支中国军队能在上海坚守到那个时候,以顾全所谓的国际观瞻。第88师的一个营在团副谢晋元的带领下留在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固守。10月30日,该部奉命退入上海公共租界。

  (四)战役尾声

  11月4日,日军强渡苏州河,进占苏州河南岸。次日凌晨,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金山卫成功登陆。11月8日松江失陷,中国军队面临着被日军围歼的危险。当日晚,蒋介石下达总撤退令。11月12日,日军进入上海市区,上海沦陷。

  二、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进。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敕令,要求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协同海军,攻占南京。

  (一)江阴阻击战与广泗战役

  11 月25日,无锡失守,日军沿锡澄公路向江阴要塞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与日军鏖战一周,伤亡惨重。12月2日,南京统帅部下令弃守江阴。11月26日,日军对泗安守军发起进攻。泗安地势平坦,易攻难守,中国军队防线很快被突破,当日,泗安陷落。江阴、泗安相继失守,日军兵锋直指广德,广德守军第145师以高昂士气与日军奋战,战至11月30日,该部伤亡殆尽,师长饶国华杀身成仁,日军进占广德县城。

  (二)南京外围与复廓城垣战

  12 月6日,日军攻陷句容,随后猛攻南京外围重镇淳化。守军与日军激战至12月8日傍晚,淳化镇陷落,南京外围阵地被打开了缺口。12月11日,日军突破南京复廓阵地,集结主力猛攻紫金山,桂永清率教导总队将其击退。次日午后,中华门被日军炮火轰塌,日军一部攻入城内,当日傍晚,唐生智下令撤退,南京弃守。

  (三)南京梦魇

  12月13日拂晓,日军进入南京,此时南京城中尚有9万余中国士兵,他们向日军投降却遭到残忍的屠杀。处决行动在各地同时展开,受害者的尸体被直接抛进长江。日军在城内仔细搜寻中国士兵的同时,也对南京平民进行了有组织的屠杀。他们对受害者开膛破肚、砍头肢解,至少有100人在被杀死前已经被挖掉了眼睛或者被剃掉了鼻子。日本士兵还将燃料泼洒在受害者身上,然后向他们开枪,看着火焰升起,将这惨绝人寰的虐杀当作娱乐。

  三、华东战场中方失利的原因

  自8月13日沪上战起到12月13日南京失守,中国军队牺牲巨大,蒋介石在此间的作战指导确有失误。南京之战,唐生智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接战不过几日便不能支撑,在下令弃城时又十分草率,致使数十万军民惨遭屠戮,中国军队在战术层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蒋介石主动发起淞沪会战,并定下“先发制敌”的作战指导原则,其在战后的开封军事会议上对此曾有解释,他指出之所以要在上海主动进攻日军,是为了打乱日军的部署,使其不能集中兵力侵略华北。然而在日军突破蕴藻浜一线时,沪战会战战略意义减小,在战局急剧恶化之际,蒋介石为所谓国际观瞻而拒绝转变战略指导,致使中国军队大量伤亡,这便是其失误所在。

  (二)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关于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南京之战中的表现及功过是非,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唐生智为了重掌兵权而附和讨好蒋介石,主动要求守城;第二,唐生智面对民族危亡挺身而出、带病指挥;第三,唐生智是为蒋介石背黑锅,蒋迫其守城。这几个观点都有其片面之处。

  淞沪会战结束之后,侵华日军乘胜追击、士气旺盛,迅速向南京进发。南京虽有虎踞龙盘之名但其地势易攻难守,退入南京的中国军队经过激烈的淞沪大战,建制不全、士气低迷,军械损毁严重,战斗力大打折扣。综合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南京根本守不住。

  按照唐生智的回忆,是蒋介石提出“南京一定要守”。他是在蒋介石的压迫下接受拱卫南京的任务。而在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中将组长刘斐的记忆中,蒋介石只是提出对南京作象征性地防守,是唐生智主张固守南京,因为先总理陵寝在南京。南京保卫战是以失败告终的,唐生智对此负有不能推脱的责任,故对二者的回忆一般倾向于后者,因前者有为自己辩白之嫌。至于说唐生智的动机是为重掌兵权是有失偏颇的,早在1935年,唐生智便被蒋任命为训练总监部部长,他并没必要为所谓的兵权而火中取栗。

  唐生智在日后的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他没有诬陷任何人,在那个狂热的时代,即使是最为亲密的人也会相互告发,唐生智却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由此可以看出,他身上确实是有一些传统道德存在的,他要求死守南京或许真的是因为先总理的陵寝在南京。唐生智在南京城垣战中的表现也不错,其本人亲自驾驶坦克车冒炮火督战。

  唐生智的败笔出现在南京弃城阶段。12月11日,蒋介石电告唐生智,让他在形势不能维持的时候相机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在这个电令下,唐此前的一些部署开始呈现出极大的反作用,最为突出的便是他在开战之初为表明与南京共存亡的信念,他下令将南京下关的渡船几乎全部开走,如此导致撤退之时中国军民缺乏渡江工具,溺死无数。

  唐生智在开战之初向记者宣扬要与南京共存亡,吸引南京附近城乡的难民不断涌入城内。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唐生智率先逃跑,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在安排撤退时,又没有考虑到具体情况,致使数十万军民涌向下关,近6万人死在了长江里。他明知南京的情势危急,实难防守,但既不提前安排撤退计划,也不安排平民疏散,致使南京沦陷后30万同胞惨死于日军的屠刀下。由此可以总结出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确是过大于功,而他唯一的功劳或者说亮点,即在城垣战中亲临一线督战,对日军造成的较大杀伤也成为日后南京大屠杀的催化剂之一。

  (三)中方华东战场失利的原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战场环境下,中国军队必然难以守住上海和南京,但如果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在战略指导及部署上少犯错误,中国军队是有可能多打几个胜仗的,华东战局的发展也可能有利于中国方面,也不会遭受如此严重的损失。

  一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中国军队采用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在固定阵线上与强敌硬拼消耗,以士兵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日本人的重炮及战车。中国军队被固定在各个阵地上死守战壕,完全丧失战场主动性,根本做不到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

  二是机械死板,战法落后。中国军队过于强调固守正面宽广的一线阵地,从而忽视侧翼与后方。在淞沪会战中,自杭州湾方向突然登陆的日军就迫使蒋介石下令中国军队撤过苏州河。其在防线设置上没有突出重点,构筑的防线往往迤逦数十里,虽处处设防然处处薄弱,而在作战方式上,中国军队以师为单位轮番上阵,没有形成合力,结果一个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在前线守六七天就被打残,失去战斗力。

  三是战前准备不足,作战指挥失当。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定下了“先发制敌”的战术,为拼死阻击日军而屯兵于坚固工事之下。南京保卫战时,负责策应南京守军的外围中国军队没有做好应对日军进攻的准备,轻易丢失重要据点句容与芜湖,使得南京局势急转直下。

  四是撤退失序。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下达撤退令后,参战各部队长官难以掌握军队,原先预备依托国防线节节抗击的计划成为泡影。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下令弃城后,中国军队的混乱更是达到了极点,高级军官纷纷抛下部队逃命,失去指挥的部队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大部分为日军所歼灭。

  四、结语

  战场上的胜负,从来不是战争胜负的全部,皮洛士式的胜利终将是自取灭亡。抗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总体战,战役层面的胜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开始,中国军队虽在华东战场失利,然而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且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经过14年的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