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面含义说。
‘义勇’一词,古已有之。词典中对‘义勇’的解释是:为正义事业而勇于斗争的。对‘抗日义勇军’的解释是:人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军队。
这种说法仅仅是解释了抗日义勇军的含义,并没有指出是谁将东北民众的抗日武装命名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
二、张学良起名说。
2010年6月11日,关雯心写的《张学良与东北抗日义勇军》一文称:
“1929年10月4日,张学良颁布了《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并亲自写了前言,《条例》规定:‘凡属中华民国国民或团体,以歼除侵占我国土、压迫我民族之强敌为宗旨,且具有为国牺牲效命疆场之志愿者,投为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名称,大概就来源于此。”
2013年2月21日,陈演洛在《中国最早的义勇军组织条例》一文中说:
“1929年10月4日,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拟定《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内称:‘赤羌寇边,首在抗御,凡属国民或团体有为国牺牲效命疆场之志愿者,投为义勇兵、义勇军’。条例规定,名义上属个人者,定为国民义勇兵,属于团体者定名为国民义勇军。”
2013年6月29日,抚顺档案馆高群在《张学良主持制定<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一文中登载了《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的全文,肯定了陈演洛的说法,并指出:“1929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辽宁省政府下发训令,转发了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制定的《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成立国民义勇军,是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对苏宣战,发动中东路战争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关于《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一事,高群的这一段话说的比较准确。
由此可见,1929年10月15日由中华民国辽宁省政府下发训令,转发颁布的这个《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是发动东北民众起来对付苏联入侵的。这个时期的义勇军是抗苏义勇军,不是抗日义勇军。
三、锦州田树森起名说。
台湾文史专家赵尺子在《锦州义勇军发展概况》(《东北文献》第六十期-1972年台湾出版)一文中记载:“大约在1931年10月上旬,警务处长黄显声、督察长熊飞在锦县北街福金升百货店内,邀集潜来锦县求取补给、枪支、弹药的若干抗日首领和代表,研讨定名、编制、统一指挥等问题。建议召开这一会议的是田树森、李毅夫、赵尺子三人。会议首先讨论抗日军称何名。各方提出者有十余种之多,最后采用田树森所提‘东北反日义勇军’一词。因为日俄战争时,田树森在哈尔滨熟闻义勇军一名之故。”
日俄战争时期的义勇军是怎么回事呢?据邵雍在《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一文中记载:“1904年4月,日本在中国东北招募东亚义勇军,(全称:大日本帝国讨露军满洲义勇兵)以抗击俄军。”
田树森提到的日俄战争时期的‘义勇军’一词,是当年日本人使用的。这个时期的义勇军是抗俄义勇军,不是抗日义勇军。田树森把日本人抗俄的义勇军,变成‘东北反日义勇军’,这是绝大的讽刺。
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最早使用‘东亚义勇军’一词的是日本人。最早将东北民众的抗日武装命名为‘东北反日义勇军’的是田树森。
四、黄显声起名说。
王驹、邵宇春编写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一文记载:“1931年11月18日项青山处决了汉奸凌印青以后,黄显声、熊飞遂代表救国会委任项青山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司令。”黄显声仿照‘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名称,将各种名号的民众抗日武装统一命名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由此可见,将‘东北反日义勇军’改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人是黄显声。
五、朱庆瀾起名说。
赵洪刚、曹玉海撰写的《东北第一路抗日义勇军》一文记载:“‘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将领朱子桥(朱庆瀾)、高文彬、冯国安等多人至辽西和蒙边各县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义勇军。朱子桥同冯国安经锦州到清河门落脚,修函致王显廷。王得函后亲赴清河门,与朱子桥商讨组织抗日义勇军的事宜。朱子桥当即指派王显廷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司令,冯国安为副司令。并发给他们盖有辽北蒙边宣撫专员行署印章的委任状。王显廷、冯国安接令后,当即返回黑山县白厂门,以王家大院为司令部,于1931年11月5日竖起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的大旗,同时发出了招军檄文。”
高文彬撰写的《参加辽西义勇军抗日经过》一文记载:“他们到达辽西的时间是1931年10月中旬。”由此推断,朱庆瀾指派王显廷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司令的时间是1931年10月中下旬前后。即便是按照1931年11月5日王显廷竖起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路的大旗,同时发出了招军檄文的时间来计算,也比任命项青山的1931年11月18日以后的某天早了很多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