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占山部在嫩江桥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后,东三省各地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治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队伍,风起云涌。他们被史家统称为抗日义勇军。继这些抗日义勇军而起者,是东北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毛泽东在论及此问题时说:“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事实确实如此,当时遍及东三省各地的上述抗日队伍,曾为我国前期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由全民族各阶级、阶层民众组成的抗日武装,人数最多时有近50万人(也有30多万人说)。这些义勇军始终高举“誓死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等战斗旗帜,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和汉奸队伍进行着殊死的游击战——这段战争经历,乃是我国抗战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英勇奋战之历程可分为以下3个时段:
1931年11月到1932年2月,是东北各地义勇军纷起、开始抗击日军侵犯的时期。这期间,在辽宁省有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组织的辽西抗日义勇军;邓铁梅建立的凤城县民众自卫军;金子明领导的阜新抗日武装;孙鸿猷成立的黑山县义勇军;还有高鹏振、张海天、项青山等拉起的抗日队伍。11至12月间,设在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它们统一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共编成22路队伍计7万余人。吉林省的抗日义勇军,是以东北军之部分爱国官兵为骨干,结合民众和绿林武装为主体而组成的。计有卫队团团长冯占海吸收宫长海、姚秉干等绿林武装组成的抗日救国军;旅长李杜和邢占清、赵毅等人成立的吉林人民自卫军5万余人;还有营长王德林以本营官兵为骨干成立的国民救国军2万多人。黑龙江省的抗日义勇军创始于江桥抗战。随后,马占山吸收海伦地区之各县民团及绿林队伍,而组成了黑省抗日民众义勇军,计编为10个总队约5万人。至1932年2月底,全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已发展到约20万人。他们坚持在所属地不停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先后共毙伤俘日伪军2万余人。这大大迟缓了日军对各地的进犯。
1932年3月到10月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迅速发展壮大,及其积极向日寇、伪满军发动进攻、给敌人以重创的时期。在此间,辽宁省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发展到20几万人。它下辖的58路队伍、分为5个军区进行活动。各路义勇军在辽宁、热东和濛边60余县开展抗日反满斗争,并先后攻克锦西、通辽、岫岩、新宾、抚顺等数十座县城,还几次袭击奉天(沈阳)城,给日伪当局以很大打击。吉林省的抗日义勇军的斗争也十分活跃。曾于3-4月间在夹信子、桶子沟等地,节节阻击日伪军之进犯,并一度分兵3路反攻哈尔滨,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毙伤俘日伪军数千人。6月,冯占海所部的吉林抗日救国军7万余人,先后进行了反攻吉林、攻占拉林等战斗,给日伪军以狠狠地打击。王德林的吉林国民救国军于3月间,在安图、敦化等地连续组织4次伏击战,毙伤俘日伪军2500余人,随后该部扩展到6万余众。上述的十几万吉林抗日义勇军,数月来同日伪军作战共千余次,攻克城镇30余座,占据了吉东13县的广大地区。黑龙江省之抗日义勇军,于5月在海伦改组为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后,沿呼海路、齐克路一线频频出击,在松浦镇、安达、海伦等战斗中毙伤俘日伪军万余人。9月,海(拉尔)满(洲里)护路军总司令苏炳文宣布抗日,并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其所部3万余人在富拉尔基一带与日伪军激战月余,毙伤俘敌军数千人。
总计在溥仪任执政的伪满洲国成立后的半年多里,东三省的抗日烽火燃遍各地——义勇军开展游击战的地区广达 103个县。他们先后进行过5000余次战斗,共毙伤俘日伪军8万余人。这给东北的日伪军当局以沉重打击。
1932年11月到1937年上半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分败退,而余部坚持分散抗战,或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的时期。为消除蓬勃发展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威胁,日本关东司令部和伪满政府于1932年冬,集中20余万日伪军对义勇军进行轮番大“讨伐”。东北抗日义勇军虽顽强地作出反击,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战果,但终因缺乏统一领导,及本身战斗力弱,又孤立无援没有后方保障,结果是伤亡惨重、大部败散——有不少义勇军退到了热河或苏联境内休整;另数万人则在东北各地的山林中继续独立抗战,他们之中有些人主动接受中共的领导,加入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序列,或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组成联合司令部,在“七七”事变后继续活跃于东北抗日战场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