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粤北战役取得胜利,政工队功不可没。卢沟桥事变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头两年,国共两党和军队之间合作、配合较好,当时身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的余汉谋表现一定程度的开明;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最普遍地推动友军友党进步”的方针,中共和第三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先后派了一批成员、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进步青年,到十二集团军和所属部队中做政工队员,开展政工工作。政工队从事抗战宣传,教育士兵,组织民兵,参加大小战役等工作。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模范行动,调动国民党爱国官兵抗日爱国的积极性,因而在战役中出现不少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
可惜的是,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实行“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大敌当前便同室操戈,政工队的中共党员、第三党成员和进步青年受迫害,有些还惨死于屠刀之下。
两次粤北战役取得胜利,也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分不开的。他们给中国军队带信、运弹药、送粮食、抬伤员以至伏击日军,出现不少动人的事例。如第一次战役期间在从化吕田东坑围攻日军,乡民给防军带路、运弹药、抬伤员等持续4天,直至收复吕田;第二次战役期间,敌我两方在石榴花山、五指山一带激战,吕田民众在军民合作站的组织下,也是送粮食、运弹药,积极支援作战;更突出的,也是第二次战役期间,三甲乡抗日自卫团与防军一五二师协同作战,据守佛公坳一带险要,借制高点以交叉密集火力打得来犯之敌豕突狼奔,溃不成军。敌人重新组织兵力,连续多次发起冲锋,均被军民合力打退。
二、讴歌胜利的《良口烽烟曲》
《良口烽烟曲》又名《粤北胜利大合唱》,是第二次粤北战役刚结束,一五四师政工队负责人何芷(解放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作曲家黄友棣教授合作的一部大合唱,何芷作词,黄友棣谱曲。全曲分《良口颂》、《魔爪揉碎村庄的和平》、《破路歌》、《粤北的铜锣响了》、《石榴花顶上的石榴花》、《血战鸡笼岗》和《怒吼吧!珠江》等七个乐章。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战役的全过程,前四个乐章从广州失守后广从线的重要性说起,说到了第一次粤北战役后广从沿线农村所遭受的惨况,再说到第二次粤北战役前夕民众坚壁清野的情景和抗日的决心;全曲的高潮是第六章《血战鸡笼岗》。这些乐章是军民团结抗日的壮歌,是战役中数万将士和从化民众用自己鲜血汇编成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在粤北,这些歌曲广为传唱,起到了鼓舞军民斗志、增强抗战必胜信心的作用,也反映了政工队在战争中工作的业绩。1941年第七战区政治大队把它和同一题材的多幕话剧《北粤丰碑》带到桂林演出,反响强烈。当时的广东省立艺术院还为它出版过单行本。
最近,从化市政协收集抗日战争资料,何芷同志找出他珍藏的当年版本,亲自审校后送去,这一抗日历史战歌又得重新问世。
三、两座纪念战役阵亡将士的墓碑
对两次粤北战役中牺牲的官兵,后人建墓、碑以志纪念:
1.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碑文由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题字。该碑纪念1939年12月第一次粤北战役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截击敌军于牛背脊,激战四昼夜,毙敌1900多。而一五七师官兵也伤亡900余人。该碑于1943年建在从化良口牛背脊墟口,留后人景仰。1956年因筑流溪河水库、建电厂,原碑被淹没。1987年从化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水库中把原碑打捞上来,并在流溪河电厂大坝区域内,择址(离原碑址约一公里的小山顶上)按原貌重建。
2.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该墓建于1946年,在从化良口区良明乡六三市北面石榴花山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从化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拨款在原地重建。公墓上有纪念碑,由原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撰墓志铭,余汉谋撰碑文。此处有小墟集,地名“六三市”(在建墓时始建立,是以纪念六十三军而命名)。1940年5月第二次粤北战役六十三军将士与日军在石榴花山激战10昼夜,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毙敌数千,而六十三军爱国将士阵亡2000多人。公墓是纪念此战役而建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