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慈甫阿訇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又加上“水、旱、蝗、汤(汤恩伯)”四大灾害,界首一带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的旧社会,长期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少数民族更是苦不堪言,为了求生存,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1941年初由界首清真寺阿訇马慈甫发起组建了“界首回教救国会”,马慈甫任会长,袁圣品、郭勋臣二人任副会长,下设宣教、组训两个股,积极发动与组织界首三镇广大回族群众开展抗日教国和反歧视、反压迫的斗争。
与汤恩伯爪牙的一次斗争
抗日时期,界首畸形发展,全国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国民党各派势力都把界首当作一块肥肉,企图发国难财。蒋介石的心腹——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汤恩伯,积极推行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界首不择手段地实行“三抓”(即抓军队、抓政治、抓钞票),汤派他的军需处长胡静如在界首组建了庞大的物资管理处(又曰物资调解处),名誉上是对敌伪进行经济封锁,实际上以此封扣物资,敲诈勒索商民,明里是用“鼎泰府”商号的名义垄断土特产品的输出,暗地里与敌伪勾结大做投机生意。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有军队武装保护,气焰十分嚣张。
1942年初的一天上午,座落在五权街(现为生产街)和中山路(现为中州路)口的一家回民饭馆,门口悬挂着“清真教门”的食品大牌,店老板李庭延正在忙着烹饪饭菜招待客人。突然物资管理处的一名土兵拎着一块猪肉,放到了饭店里水缸盖子上。店老板对来者说:“我们是回教饭馆,猪肉是回教徒的最大忌物,请老总马上端走。”这位土兵不仅不听从劝阻,还开口大骂,蛮不讲理。店老板把他强行推出门外,这一下可捅了蚂蜂窝。不一会来了一群土兵,把饭店的锅碗瓢勺砸个稀巴烂,食品撒得满街皆是,李庭延还遭到了一顿毒打。广大回族群众都为汤思伯爪牙的横行道行为感到愤慨。事情发生后,界首三镇的回族群众纷纷罢工罢市,自发地集中到清真寺,在回教救国会及三方清真寺阿訇的带领下,上街示威游行表示抗议,游行队伍越聚越多不下三干之众。回族群众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汉族同胞的同情和支持,沿途不少人端茶送水,有的还加入了游行队伍,声势浩大。物资管理处如临大敌,门口架起了机枪,一群土兵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妄图镇压手无寸铁的群众。游行群众把沙河警备司令部督察处紧紧包围起来,要求惩办肇事者,并赔偿经济损失。督察处上校军衔的荣处长见势不妙,主动出面交涉,向受害人赔礼道款,并答应惩办凶手赔偿损失,才把事件平息下来。这件事增强了回民团结斗争的信心,刹了汤恩伯爪牙的威风。
仗义执言 解救八百船户
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止日寇西犯,不顾人民生死,悍然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滚滚东流,豫东和皖北十数县均成泽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次年,黄河新道已成定型,沿岸人民开始修筑堤防。距界首5公里的北郊张大桥就成了黄河新道上的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从亳县等地运来的货物要经过近百里的水运在这里卸货,当地的土特产品也大都在这里装船外运,顿时张大桥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小集镇。
1942年秋,国民党骑八师奉命在这里驻防,有一个叫马夺魁的副旅长,看发财的时机己到,以缉私为名,敲诈勒索,乱卡乱扣商船货物,一时间被扣商达800只之多,船民们焦急万分,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被困的商民中有一位叫李士芳的人士,听说骑八师的大多数官兵出身于青、宁一带的回族聚居区,宗教意识相当浓厚,他们在作战和训练的间隙还坚持做伊斯兰教的拜功,对清真寺阿訇比较尊重。因此李士芳等人出面请清真寺阿訇、回教教国协会会长马慈甫出面说情。马阿訇受商民的委托晋见了师长马彪,揭露了马夺魁的罪恶行径。在事实面前马夺魁不敢抵赖,只得将800船只放行。不久这个作恶多端的副旅长被枪决,船民们锣打鼓给马阿訇送了一块用黑底金字写着“桑梓怀恩”四个大字的匾额。这事在界首影响很大,对促进市场繁荣、商品流通起了很大的作用。
调解骑八师与太和县长的摩擦
有一次,骑八师有10来个士兵路过太和县城,被太和县大队连人枪扣住。该师有个姓韩的团副得知后,带了一连的兵力连夜赶太和,向县长要人要枪。县长袁传璧外出巡察不在县府,他们扑了个空,后来听说袁县长正在界首,他们就马不停赶回界首,在东郊的尚庄摆好阵势,妄图截断县长的去路,以武力进行报复。随从县长的县大队人马要以牙还牙强行开路,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周边群众都为此担惊受怕不敢外出,交通中断,车辆受阻。正在这个紧要关头,地方上一些熟悉情况的人又向袁县长推荐,请马慈甫阿訇出面调解。马慈甫阿訇得知此事后,步行到尚庄与韩某接触,提出国难当头,要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和平解决纠纷,并反复讲了和战的利害关系。韩表示愿意接受调停。接着马阿訇又亲自同县长到尚庄与韩团副见面,经过一番交涉终于达成了谅解,当地群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郝学美绘制
兴办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
回族群众大多从事小商小贩肩挑叫卖的小生意,饥寒交迫艰难度日,不重视也无力培养孩子上学,因此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远高于汉族。早在二三十年代,界首清真寺阿訇和回民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曾相继开展了经堂教育,讲授汉语和阿拉伯文,教门街也一度办过私塾,但由于条件限制,入学青少年极少。四十年代初期,在教育兴国、提高民族素质的思想指导下,马慈甫阿訇会同回民中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因陋就简地创立了“界首清真小学”,学校利用清真寺三间房子,吸收回民子弟40余人入学,聘请太和回民教师洪浩然任教,马阿訇任校长并亲自讲课。学校还开设了业余武术班,聘请沈丘县著名武术师马忠启等来界任教。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1943年成立了校董会,发动回民群众捐资助学,并把阿訇家属住的大院也腾了出来,填坑建校不断扩大规模。为增强民族团结,学校扩大吸收附近的汉民子弟入学,并将学校名称改为“界首私立树人小学”,学校由1个班发展到7个班(其中1个初中班),有教师12人,成为当时界首三镇享有较高声誉的私立小学,解放后改为公立回民小学。
配合商界 组建义务消防社
抗日时期的界首虽然商业繁荣,但市容极差,大部分是草木结构的房屋,加之人员拥挤,消防设施缺乏,因此火灾不断发生。有一次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有几条街的房屋化为灰烬。1942年教国会配合商界,以回族青年为主,组建了界首义务消防社,共50余人参加。备有水枪、水桶、钩担、云梯、挠钩(用以断火)等器材,后来又添购了压水车。不少回族青年在几次大火中冲锋在前,奋勇灭火,为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提倡行善 救济灾民
黄河决堤后,灾区人民纷纷外逃。霎时界首城内灾民济济,呼天号地,惨不忍睹,豫东一带的黄泛区回民,大都投奔了清真寺。
赈灾济贫是伊斯兰教的传统美德。一年一度的斋月,就是要让比较富裕的回民,饱尝饥饿的痛苦,从而增加对同胞的爱护和同情。对回民中的股实富户来说,还有交纳“天课”的义务,要求每年要拿出自己财产的2.5%来周济贫民。清真寺和救国会,将回族群众的捐助款合理分配给灾民。每逢开斋节,回民交纳的“麦子钱”专门设立了“外客”(即贫苦回民)专户,使灾民的生活得到了初步安置。
资料来源:《小上海岁月》
黄山书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扫描录入:柴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