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报道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追思抗战老兵王道璜
来源:王清萍   2022-09-18 10:14:21

  “清萍阿姨,昨晚从我爷爷的妹妹那边得知消息,我爷爷的爸爸于昨晚九点多去世了。感谢您给他们父母儿子团聚的机会,至少他们也不会留遗憾了。”

  我接到这个消息,是2022年2月27日台湾抗战老兵王道璜之大陆84岁儿子王桐华老人的孙女小敏用微信传给我的。

  老兵王道璜系湖南宁乡籍人,于2月26日晚上21时39分驾鹤西去,享年102岁。虽然他的辞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但听到老人仙逝的这个消息,我心里无限悲痛,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很遗憾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没能再去台北的“护理之家”(养老院)看望王道璜老夫妇。听到王道璜先生离世的消息,让我又想起了与他的相识,一幕幕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98岁的老兵要寻亲

  我与王道璜夫妇的相识始于2018年10月12日。那天下午,我接到一个寻亲电话,电话那端是从美国回台湾看望98岁高龄父母的王家兄妹。

  他们告诉我,“父亲王道璜是一位抗战老兵,父母现在住在养老院里,父亲已无法正常表达言语,母亲则患有健忘症。他们不能行走,依靠轮椅、灌流质食物维持生命,渴望找到在大陆失散的长子王桐华,完成父亲生前的愿望。”

  依据王家兄妹提供的父母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等资讯(因地址是几十年前的老地名)。我马上联络上前宁乡市台办主任周铭生先生及花明楼镇的朋友,请求他们传递寻亲爱心接力棒,完成老人心愿。

  我在信息中写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抗战老兵王道璜先生,湖南宁乡人。老人家在抗战年代从军,1948年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现在髦髦之年躺在医院病床上,日夜思念失联30多年的大儿子王桐华,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与儿子见上一面。恳请各位爱心人士传递寻亲资讯,帮助老人达成生前愿望。”

  不到3个小时,便传来佳音,花明楼镇确有其人。我获得了王道璜夫妇大陆长子王桐华的电话号码。

  我拨通电话,仔细询问了一些情况,证实了他确实就是王道璜老人苦苦寻找的长子王桐华。我请他找人教他使用微信,这样就能很快和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王家兄妹。

  王家兄妹收到资讯时,刚开始不相信,非常惊讶,用怀疑的口气回復我:“怎么会这么快?会不会是诈骗?”我耐心地告诉了帮他们寻亲的过程,并告知已与大哥王桐华通了电话,他们才确信我是实实在在地帮他们找到了亲人。

  “你要多少钱?”王家兄妹接下来就问我。“我不收钱,我是做义工。”我马上回道。手机那头停了半晌,过了一会,王家兄妹感动地对我说道:“谢谢您,真是太感谢了,您是一位好人。”

  过了一天后,王桐华先生通过微信请求我说明他想早点与父母视频见面,言语很恳切。我非常理解老人急切的心情,当即决定第二天驱车赶到王道璜老人所在的养老院,帮助王桐华先生实现这个愿望。

  这天一早,我便赶到了养老院,但养老院下午4点才允许探视,为了让王桐华早日通过视频见到父母,我一直等到下午。

  下午4点刚到,我快步走入养老院,通过询问找到了王道璜老人所在的房间,向老人说明了来意。王道璜、刘咏兰夫妻感到很惊讶,也十分惊喜,几十年的渴望终于要实现了,他们老泪纵横。我很快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桐华进行视频联系。视频接通了,当看到日思夜想的长子时,刘咏兰老妈妈忍不住喜极而泣,王道璜老先生颤抖着喊出了“王桐华”三个字,就双泪直流,再也说不出话来。

  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年迈的母子都泪流满面,那场面让人心酸与感动,令我也忍不住流下热泪。我很庆倖自己能达成他们的心愿。

  因战争动乱父子离散多年

  因战争动乱,王桐华先生的父母远赴台湾,他留守老家湖南宁乡。49岁以前,王桐华对父母并无太多印象。

  出生于1940年的王桐华,对父母资讯知之甚少,只知道父母都出生于1921年,父亲1935年当兵,去过江苏南京,1949年2月去了厦门、4月去了台湾,把他和一个妹妹留在了老家。

  “父亲仅1945年回过一次老家。1948年底,母亲回宁乡,想把我们兄妹接走,奶奶不同意。在家住了10天后,母亲只身一人去找父亲。”王桐华对我说起一些过去的事时不禁潸然泪下,“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奶奶想给家族续几根苗儿,我们因此没能伴随父母左右。”

  1949年底,王桐华奶奶因病去世,兄妹俩由两个叔叔抚养。此时的两兄妹才慢慢意识到父母的重要性,内心对找到父母的期盼越来越强烈。

  1949年至1965年这期间,是王桐华与妹妹相依为命的一段时间,王桐华牢牢记住母亲临走前的交代,始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妹妹。

  1965年,王桐华的妹妹因病早早地离开人世,年仅23岁。临走之前,妹妹靠在王桐华的身上,嘴里念叨着想见爸爸妈妈最后一面,还特别交代哥哥,让他一定要找到父母。

  父母的远走台湾,奶奶的撒手人寰,妹妹的英年早逝,王桐华最爱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他的内心几乎崩溃了,唯一还支撑着他生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早已失去联络的父母。只可惜,当时两岸之间根本没有沟通和交流的管道,王桐华只能苦苦等待,希望有一天能够恢復与台湾的联系。

  而另一边,王道璜与妻子刘咏兰来到台湾之后,每天在煎熬中等待着重返大陆的消息,可等来的却是一道道严禁两岸交流的政令。

  王桐华本以为,此生与父母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无缘再见。1980年,一封家书几经辗转,漂洋过海抵达王桐华手上,离散的父母和儿子,重新接上了线。

  1987年,台湾当局顺应形势,调整了两岸的往来政策,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可王道璜因为军人出身,且年轻时身负要职,所以受到的限制比常人更多。经过多方沟通与协调,他们决定在香港九龙张姓朋友家中与孩子见一面。

  1989年秋,一家三口时隔40年终于在香港张姓朋友家重逢,看着上一次见面还是9岁的小朋友,现在已经年近半百的儿子,古稀之年的母亲紧紧搂住王桐华,失声痛哭。王道璜反复劝慰道:“不要哭,不要哭,能见上一面,就是最好的结果。”说着说着自己的眼泪也不自觉地落下。

  短暂相聚一周,返乡后,隔着台湾海峡,王桐华和父母用家书传递亲情。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桐华没有再收到父母的来信。他曾去信询问,但寄到台湾的几封信件迟迟没有得到回音。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没有能力亲赴台湾寻找父母,他只能在煎熬中等待着、期盼着父母信件的到来。

  海峡彼岸的王道璜夫妇两人在这些年中连续搬了几次家,王桐华寄来的信他们压根没有收到。另一方面,两人因为年迈体衰,常年在医院和疗养院中度过,王道璜更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刘咏兰也有健忘症,两人已经没有了再去联系儿子的精力和能力。

  故乡是九旬父母心头的明月,儿子是他们梦中的思念。这一条跨越海峡的寻亲路,一等又是30年。在这样的等待中,王桐华从年近半百的中年人,等成了一个耄耋老人。王道璜夫妻人生暮年,渴盼和长子再见的愿望也像野草一样疯长。

  帮助老兵父子重逢

  老人的乡愁与牵挂,牵动着我的心。

  在我看来,唯有爱,才能抚平抗战老兵骨肉分离的伤痛。我们不能忘记尚存于世、且正日益凋零的抗战老兵。70年前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勇士,舍生忘死,用肩膀扛起了一个轰然倒塌的时代。远在台湾的老兵,因为战争,与家人分离,几十年杳无音讯,他们常常期盼带来家乡亲人的消息。我们怎么能放任他们凋零?我们又怎么能让老兵带着遗憾离去?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做,恐怕就真的晚了,老人不能等,我们必须争取时间,了却老人的心愿。

  时隔30年,两地亲人虽在手机上视频相会,却不能相拥,无法触摸。父母98岁,儿子年近八旬,人生还有多少年?此生能再见,该有多圆满!当我想到这些时,我决定一定要排除万难,促成他们见面。

  2018年11月,我专程赶到长沙,协助王桐华申请办理赴台探亲事宜。

  眼看着这一家人很快就能团圆,然而,就在我帮王桐华先生申请办理入台有关手续时,却突然接到王桐华先生打来的电话,很无奈地对我说他不能去台湾,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要花那么多钱去台湾,太太不让他去,通过微信视频已经见到了父母,就很知足了,以后想父母了就用视频看看,也是很好。

  “王道璜夫妇已近百岁,人生暮年,他们多么渴望在生前再当面见到大陆长子一面啊,这一盼盼了几十年,我一定要促成他们一家人团聚!”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帮王桐华先生买了长沙至台北的往返机票;并拜托前往台湾参加书法展的好友曾昭才先生一路照顾王桐华老人。曾昭才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并主动表示书法展后也一同前去看望王道璜夫妇。

  2019年1月18日,王桐华老人带上两瓶蜂蜜,买了两袋红枣、葡萄干,在好友曾昭才先生及其他志愿者的陪同下,终于踏上了前往台湾的寻亲之旅。

  当天,王桐华老人便在养老院再次和父母重逢,无尽地渴盼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实现。一别70年的第二次相见,双方都泪流满面,贴面相拥,久久不愿分开。

  每天下午4时,“养老院”才允许探访,王桐华就去陪父母说话,给他们洗脚按摩。上午空闲时,台湾的妹妹王枋华带他游玩台北的101、国父纪念馆、西门町及猫空、动物园等景点。

  几日后,好友曾昭才先生参加完书法展,跟我说想来探望王道璜夫妇。我便驱车陪同曾昭才先生再一次来看望王道璜夫妇;乡情亲切,看到我们来,老人们都很高兴,曾昭才先生热心地向老人送上一份礼物和慰问金,表达心意。

  重逢的时光匆匆,一周后别离的下午,刘咏兰老妈妈握住王桐华的手,未语泪先流,“儿啊,别怨我们,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我和你爸也是不得已。我们都是快走的人了,你要注意身体。”

  王桐华老人登机回长沙时,紧紧握着我的手,含着泪说道:“王女士,真是太感谢你了,真不知该怎样表达心中的这份感激才好!”我告诉他不要放在心里,只是举手之劳,也嘱咐他好好保重身体。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3月4日,我前往板桥殡仪馆瞻仰弔唁王道璜老先生,送他最后一程。追悼会后,王枋华女士送给了我两本老先生出版的着作。

  回家后,我便立即捧书拜读。我惊叹王老先生的满腹才华,字里行间充满家国情怀,一篇篇文字令人读来深深感动。

  王道璜老人生前是一位爱国人士,青壮年时投身战场,抗击日寇侵略,年老时着书立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自己的作品捐献给图书馆。他与妻子刘咏兰经受百年风雨洗礼,相知相守,相濡以沫。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平的缔造人,这个美好社会的参与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奉献,才有现在的美好时代。

  王道璜老先生是一位值得纪念和追思的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