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华(1907—1939),又名津,1907年生于原渭南县(今临渭区故市镇)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考入三原省立第三中学。1924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旋为本镇同乡宁崇瑜前往河南、北京等地寻找工作。
到北京后,受同乡北大学生李秀石(中共党员)的影响和委托,为当时陕西青年在北京的进步组织“共进社”散发《共进》杂志(半月刊)。1926年3月18日,田景华与宁崇瑜、李秀石介绍,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
1928年底毕业后回家探亲。只因年迈的祖母每每哭泣,故在家乡种田数年。后赴西安参加杨虎城的部队,历任多职。1936年参加了西安事变。
1937年5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西安绥靖公署及17路军总指挥部,所属部队缩编为38军,孙蔚如任军长。陕西第三警备旅由王镇华任旅长,辖张英三、杨复震七、八两个团,田景华被调到警三旅任职,驻防耀县。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奉命随部开赴韩城禹门口扼守黄河河防,保卫陕西。同年底,接张明初为8团中校团附(副),团长为樊雨农。
1938年春,警三旅改编为31军团96军独立47旅。7月中旬,奉命东渡黄河。开赴山西猗氏、临晋县境对日作战。31军团立足未稳,驻运城的日寇牛岛第20师团,便大举进攻。7月20日拂晓,日寇步骑炮兵千余人,炮八九门,向驻防猗氏县嵋阳的独立47旅第7团第1营猛烈进攻。谢济民营长率部奋起抵抗,但因敌众我寡,终被包围。日寇被将该镇寨墙数处,社会镇内,与我军发生激烈巷战。黄昏时,田景华与攀雨农团长率8团一部援兵赶到,向该镇发动猛攻,战斗至烈。8团另一营也迂回到水头镇以东抄袭敌炮兵阵地。当夜11时,鬼子终于招架不住,向牛杜镇狼狈溃逃。此役打死敌人上尉一名,士兵300多,伤者拉了13汽车。
8月中旬血战永济时,所部在城予埒担任剿击后侧任务。樊雨农因策应不力,被解职,李家骥调为8团团长。永济战役后,田景华奉命率部由同蒲铁路背面进入中条山本部,建立抗日根据地。所部在虞乡、永济一带运动作战,经常对永济南进之敌实施侧击、尾击、截击。
从1938年8月至1940年10月,日军对中条山发动了11次大规模扫荡,田景华参加了一、二、三、四次反扫荡。1938年11月4日的第3次扫荡,日军分三路进攻。其中一路从永济韩阳镇猛攻中条山西段独立47旅阵地,田景华与李家骥团长一起,率部浴血奋战,击败了日军的进攻。
1939年1月23日,日寇两万余附炮兵、空军、分六路向中条山第四集团军防区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进攻。经过三日激战,日酋牛岛率步骑炮五六千,藉飞机炮火掩护,突入我纵深地带,向我柳祠斜的独立47旅阵地猛攻,其时,田景华身患感冒,发着高烧,团长李家骥再三劝阻,让他休息。但田景华报国心切,坚持与李家骥冒着炮火指挥。敌军炮火极其猛烈,我军阵地被摧毁殆尽。26日夜,全团退至中条山北的玉泉寺、郑家、石佛寺一带。28日,日寇采取前堵后追的夹击战术,从屯里村用火炮轰击8团,并出动飞机狂轰乱炸。我8团官兵在李团长、田景华团副的督率下,奋力反击,在激战中田景华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同时殉职的有副旅长邱铁生(陕西耀县人)团长李家骥(天津静海县人)及以下160余人。
田景华等殉职后,96军军长李兴中亲自主持在葛赵镇黄河滩上举行的追悼大会。烈士的灵柩送回家乡时,地方队伍,设台桌迎接,在安葬前还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当时保三团团长张徙义的文书赵匡耀(洛南县人)送了一幅令人感奋的对联:
碧血溅,青草枯,赤胆凛凛,中条御敌为国捐躯,羡煞洛南赵匡耀。
白发老,红颜少,黄口嗷嗷,一门凄凉万户惊悲,痛哭渭北田景华。
田景华殉职三周年纪念时,故市中学老师刘植亭为其家大门书写了对联,其文为:卫国捐躯三载整,留儿在抱一家愁。
田景华殉职后,国民政府追认他为上校团长,特准晋一级从优抚恤,一次恤金1000元,年抚金500元。(据王忙友原文写)
(摘自《渭南抗战实录》 史新民编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