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四军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历史地位与启示。皖江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牵制大量日伪军,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支援军部和兄弟地区,还为渡江战役胜利打下基础。其历史经验表明,听党指挥、保护群众、英勇作战、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及创建根据地是胜利关键。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不仅是抗战的重要篇章,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借鉴。
关键词:皖江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华中抗战;抗日根据地建设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新四军在华中腹地开辟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在其鼎盛时期,东起江苏的江浦,西至江西的彭泽,南抵宣城、南陵,北临滁河、合肥的广大地区,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抗战意志。皖江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新四军在华中战区的关键战略支点,更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重要堡垒。
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背景
皖江抗日根据地,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北依淮河,东望苏浙,南接鄂赣,西邻大别山脉,覆盖了皖中、皖南的沿江区域以及江北的巢湖流域,不仅扼守着长江下游的咽喉要道,还掌控着淮南铁路的南端,对南京、芜湖等战略重镇构成直接威慑。日军侵占武汉后,为了保持其长江水上运输线,在长江两岸所有的重要集镇和口岸均建立了据点。日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仅芜湖市在1937年直接人口伤亡3615人,广大人民在日军铁蹄之下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捍卫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依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共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分散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游击区(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2月至5月间,长江以南的红军游击队被分别编为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并集结于皖南歙县岩寺地区进行整训;而长江以北的红军游击队则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前往皖西立煌县(现今的金寨县)流波?地区进行集中整训。至此,新四军汇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抗日力量,毅然东进,投身抗日斗争。
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新四军在成立初期下辖四个支队,随后又相继成立了第五、第六支队等部队。在皖江地区,新四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支队。新四军军部与第三支队坚守皖南抗日阵地,组织民众开垦荒地,增加生产,实行自救和互救,开展减租减息、建立地方武装等,成功为开辟皖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38年4月至10月,第四支队由安徽霍山地区向皖中进入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开展人民抗日游击战争,首战蒋家河口,继袭安(庆)、合(肥)公路日军运输线,以配合武汉保卫战,初步打开了皖中地区的抗战局面。1940年7月17日,日军占领无为县城并相继占领了开城桥、襄安镇、黄姑闸、汤家沟和姚王庙等重要集镇,国民党军队向西败走,中共巢湖地委和江北游击纵队逐步健全党的地方组织,着手创建政权,扩大武装部队,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便从此开始。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发动全面反攻,并在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止国民党方面的倒戈。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暂时成立七师第十九旅一个旅,以孙仲德为旅长,曾希圣兼政委,何伟为政治部主任。到1943年,其人数已扩展至6000余人。随着战略任务的调整,原皖中抗日根据地更名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党的组织方面。巢湖地委更名为无为地委,第七师编制暂不扩大,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政策、法令和条例,如隐蔽发展方针的贯彻与执行,至1942年初,以无为北部、盛家桥东部为中心,初步建立了涵盖巢湖以南、白湖以东、淮南路以西、长江以北区域,包括10个区、86个乡、909个保、100多万人口的巢无中心区。至此,巢无地区已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坚强阵地和中心区域。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决定,皖南特委撤销,成立皖南地委和新四军皖南支队(兼皖南军区),后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皖南的党政军领导机关一直驻白茆洲。
在军事建设方面。七师师部对各支队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反“扫荡”斗争。在战斗间隙,必须抓紧进行军事训练,坚持“练”与“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战术训练方面,特别注重打好基础,以适应游击战斗中化整为零的战术需求,如麻雀战、破袭战、袭扰战、地雷战等。同时,新四军第七师还积极行动,致力于恢复皖南抗日阵地,并沿长江向西发展,努力打通与新四军第五师的联系,开辟沿江地区,同时向东北方向拓展,开辟和含地区。
在政权建设方面。皖江抗日根据地积极践行“三三制”原则,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各个发展阶段,为了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或带有法令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如《新四军无为县保障人权条例》《皖中营业税征收条例》《二五减租试行办法》《皖江地区抗战建国纲领》等,这些条例为人民的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也极大地密切了抗日政府与根据地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经济建设方面。1942年皖江根据地军民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相继发出《关于开展生产建设的决定》,政府机关、部队带头生产、设立皖江贸易总局、建立“经济特区”、成立武装护商队、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建立预决算制度,粮库、金库制度。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修建无为县黄丝滩江堤,同时,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兴办了军工、纺织、造纸、卷烟等工业,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军工生产方面,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手榴弹、地雷、子弹等武器装备,满足了部队的作战需求。
在文化建设方面。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推进抗日文化运动,提升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创建之初,根据地就高度重视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相继成立了文化协会、戏剧协会等组织,并组建了部队和地方的文艺工作团,如大江剧团等。同时,创办了《大江报》《大江杂志》《真理》等报纸刊物,通过大量抗日救国图书,宣传党的方针,此外,根据地还兴办了学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生活,并注重培养抗日干部和战士,为抗战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群众工作方面。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民运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皖南事变后,抗敌团体统一改称为“抗敌协会”。1942年,皖中地区抗敌协会联合会成立,下辖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文化抗敌协会,群众组织迅速发展,会员达50余万人。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面临战争、封锁和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政府还努力改善民生、维护人民利益,通过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取消苛捐杂税等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三、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首先,牵制和杀伤大批日伪军。据统计,第七师1941年5月至1945年4月共作战2011次,攻克敌伪据点129个,缴获大量武器,争取伪军反正1507名,毙伤敌8881名,敌我伤亡比3∶1。皖江地区武装部队对日作战杀伤大批日伪军,削弱其力量,并牵制其部队不敢擅离防区,减轻了对正面和敌后战场的压力。
其次,皖江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支援了军部和兄弟地区。根据地建立后,抗日政府改革赋税制度,说服地主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重视水利,兴修大型工程,引导农民制订生产计划,适应市场。因此,农村连续几年丰收,农民富裕,市场活跃,根据地整体富裕。农民踊跃参军交粮,1942年皖中农民交纳公粮400余万斤大米。同时,第七师部队和地方武装及党政机构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保证自给,兴办军需工厂,减轻群众负担,改善部队和党政机关生活,享有“七师钱多”之称。
再次,皖江抗日根据地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初,华野和三野部队挺进皖中,这些以原皖江子弟为主的部队回到家乡,在当地游击队和党组织的支持下,如鱼得水,重创国民党部队,摧毁反动组织,恢复和建立根据地,为渡江大军的南下廓清了皖江地区沿江的障碍。由于新四军七师在皖江南北根据地播下火种,江北根据地人民帮助解放军筹军粮、练水兵、当船工;江南游击根据地的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帮助送情报、破坏敌人电话线,烧火堆发信号,接应并为渡江大军带路前行。这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的一大贡献而载入史册。
四、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启示
一是听党指挥,闻令而行,是赢得胜利的根本。在抗日战争艰苦时期,第七师迅速发展壮大,根本在于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组建时,他们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指示,确立隐蔽发展方针;发展中,按照中央电报指示,抓住有利时机,以巢县、无为为中心,向西、南、东北方向拓展,建立抗日根据地,威慑日伪军中枢南京。在此过程中,七师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粉碎多次“扫荡”和围剿,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抗战结束时,七师迅速响应中央北上的命令,横渡巢湖,转战鲁南,取得重大战果。
二是保护群众,依靠群众,是战胜敌人的后盾。193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特别要在苏南、皖中、皖东等地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七师成立后,首先是保护人民群众,始终为人民服务,建立人民政权,激发群众革命斗志,使皖江地区成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3年3月17日,日军6000余兵力对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动闪电式进攻,根据地中心区仅留下师直独立团这唯一主力。在敌情如此危急的生死关头,师直独立团能够毫发无损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堪称奇迹,这与地方党委和民兵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三是英勇顽强,血战到底,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第七师在成立之初面临强敌四面包围的险恶环境,但不畏强敌,展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无为的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得到不断发展,引起了日、伪、顽的恐慌,不时派出重兵向无巢中心区进行“扫荡”“清剿”,无为抗日反顽战事不断。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第七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及民兵密切配合,粉碎了日伪军和顽军的进攻保卫和巩固了根据地的建设。在周家大山自卫作战中,独立团四连23位勇士与数十倍敌人激战,立下了“与堡共存亡”的壮烈誓言,他们的热血染红了三尖山,创下光辉战例并获新四军军部嘉奖。
四是强化生命线,凝心聚力,是强军制胜保证。新四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组建之初就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制定了政治工作制度,并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提高官兵思想觉悟,树立革命人生观,增强为民族解放奋斗的自觉性。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部队夺取胜利。为进一步落实1943年10月间党中央提出拥政爱民与拥军运动的号召,“皖江区党委于1944年1月5日下发《关于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的决定》,”这种革命的政治工作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造就了一支无坚不摧的皖江劲旅。
五是创建根据地,安家存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创建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执行战略任务、保存和发展自身、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根据党中央和军部指示,新四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为部队提供了“家”的依托,部队在此练兵提升战斗力,人民接受抗日教育,增强民族觉悟,成为战争的深厚力量源泉。根据地人民积极支援部队作战,帮助筑工事、送补给、运伤员,为军队扩编提供兵源。
五、结语
皖江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回顾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铭记历史,更要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冯晓鹏 工作单位: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