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对抗战期间黄庙之役的剖析和思考
来源:彭劲秀   2025-07-08 16:30:48

  卢沟桥事变后,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军妄图灭亡中国,向中国内地大举进攻,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灭绝人性的暴行既引起广大民众的恐慌。同时也激起中华民族抗日武装和广大爱国人士的义愤,决心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严惩这些恶贯满盈的侵略恶魔!

  黄庙之役是游击队打鬼子的成功战例

  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苏鲁豫皖微山湖地区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第十七大队大队长李忠道(即李砥平,建国后曾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指导员冯家平、二总队丰、沛、萧、砀、铜五县巡视联络员陈怀玉(又名张庆林,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82年逝世)等人研究决定,挑选几名不怕牺牲、胆大心细、枪法准的勇士,以给日本鬼子“上面子”(送礼)的名义,深入龙潭虎穴,以快取胜,把这个据点的日本鬼子彻底消灭掉!

  这个据点由21名日本兵驻守。23日午后,经大队精挑细选的王振全、张庆白、袁金铃、沈凤鹤四人,装扮成送礼的农民,带着鸡蛋、西瓜、桃子,提着小鸡等进入据点。一阵枪声大作,据点内的19名日本鬼子被全部消灭。2个在后塘洗澡的日本兵听到枪声,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跳出池塘,沿着铁路向东逃跑,其中一人慌不择路,躲进农民秫秸垜中被当地抗日武装孟昭勤部击毙。只1人侥幸逃命。

  四名抗战英雄仅用10分钟时间就结束了战斗,迅速端掉了这个日本鬼子驻守的据点,并缴获18支三八式大盖枪,一挺机枪,一把盒子枪和子弹、刺刀、帐篷、手表等战利品,我方无一伤亡。

  黄庙之役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黄庙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游击队领导高度重视,选人精准,敢死队员们不怕牺牲,敢于深入据点消灭敌人,干脆利索,是萧县沦陷后抗日武装取得的一大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大大消除了社会上存在的“恐日病”,粉碎了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广大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为游击队开展抗日战争树立了榜样,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意义非同寻常。这场仅用10分钟就闪电式地解决战斗,被彭雪枫高度评价说“这种内线中的外线突击办法,如果善于运用,有十之九的胜利把握。”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称黄庙战斗是“真正的游击战术”。延安新华社1938年11月7日发文表扬黄庙战斗的重大意义。山东《大众日报》1939年6月30日第四版介绍了黄庙战斗的经验,赞扬突击队勇士们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这场战斗不仅对全国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日本侵略军中也引起很大的震动,当时有一个日本军官说:“皇军还没有丢过这样的脸,四个‘猫猴子’不到十分钟吃掉我们二十(多)人!”(摘自黄庙战斗纪念碑《黄庙战斗事略》),可见这场战斗的意义和影响之大。

  黄庙之役的不同版本

  这场闪电式的歼灭战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智取胜、速战速决的地方武装战胜正规侵略军的典型战例。但是,由于当时没有留存详细的战事记录和宝贵的原始资料,致使后来的回忆录和记述文章存在虽然大同小异,但在某些重要史实或细节问题上完全相反的不同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得读者不知哪个对、哪个错。

  有关黄庙之役的资料多数都是说黄庙之役是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十七大队大队长李忠道、冯家平、许西连、陈怀玉、袁永赞等精心策划、并挑选王振全、张庆白、袁金铃、沈凤鹤四人,于1938年8月23日午后装扮成送礼的农民,进入据点。迅速将据点内的19名日本鬼子消灭。在据点后边池塘洗澡的两名鬼子兵听到枪声大作,吓得魂飞魄散,仓皇爬出池塘逃跑。其中一人被孟昭勤部下打死,该据点21名鬼子兵只1人侥幸逃脱,其余20人均被击毙。

  不同的版本是:

  李砥平版本:

  李砥平在回忆录《消除“恐日病”——智歼黄庙日军》中说:“通过这次"上面子",我们摸清了据点里的情况以及敌人的活动规律。据点里住着日本鬼子一个小队,共21人。中午是敌人警戒比较松懈的时间,只有1个人站岗,其余的都睡午觉,有时也有2、3个人到据点附近的池塘里洗澡。因此,我们决定在中午发起战斗。战前,我们反复研究了作战方案,认真做了准备工作。还从萧县代理县长彭笑千那里借来两把二十响盒子枪。”

  “我们决定8月23日这一天的中午袭击黄庙据点,并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战斗部署是这样的:突击队由沈凤鹤、王振全、张培新、张庆白、袁金玲5人组成,以送礼为名,首先进入据点,投入战斗”。

  突击队员进入据点后,“日本兵一见是前天来送礼的人,也没盘问就领着往屋里走。突击队的同志趁他不注意,把他打倒,冲进了鬼子们睡觉的房间,盒子枪一阵连射,打死了几个鬼子。没有被打死的鬼子从梦中惊醒,乱成一团。敌人的枪都挂在墙上,关着保险。有的鬼子抓到枪却紧张得忘了打开保险,拉不开枪栓。……外面有两个正在洗澡的鬼子兵,听见枪响就顺着铁路向杨楼跑去,遇到孟昭勤的队伍,一个往庄子里跑,钻进秫秸垛里,被孟昭勤的队伍打死了,另一个沿着铁道向东逃跑了。”(《萧县党史资料·第三辑·李砥平回忆录》第37—39页)

  李砥平版本说“突击队由沈凤鹤、王振全、张培新、张庆白、袁金玲5人组成”,这与诸多资料记述的突击队由“王振全、张庆白、袁金玲、沈凤鹤4人组成”多了一位“张培新”。有关黄庙之役的资料中均没有查到张培新参与其中的证据。

  突击队员进入据点后,李砥平版本说:“日本兵一见是前天来送礼的人,也没盘问就领着往屋里走。突击队的同志趁他不注意,把他打倒”。多数版本都是说突击队员进入据点后,首先把这个站岗的哨兵击毙或打死,而不是仅仅“打倒”。

  郭影秋版本:

  郭影秋,又作郭映秋,江苏铜山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在微山湖一带发动组织抗日,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后分别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至196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10月29日逝世。

  他在《回忆抗日战争中的陈怀玉同志》一文中谈到“攻打黄庙据点”时写道:陈怀玉“经过各方面了解情况,把鬼子的人数、生活习惯、地形等全部侦察清楚后,带领萧县游击队十七大队50多人。把据点包围起来。挑选四个枪法很准的战士,化妆成农民,拿很多鸡、鱼、肉、蛋,由张步清领进去介绍说:‘这是王千集乡送慰劳品的’。战士先把两个站岗的日本兵打死,其他鬼子正在坑里洗澡,枪都放在一起,他们趁机把20多个鬼子消灭啦。只有两个光着屁股逃跑。有一个向东杨楼车站跑,跑到董庄附近地里,叫老百姓发现砸死了,另一个鬼子跑掉。”

  这个版本说四个战士是“张步清领进”据点并向岗哨介绍四人是“送慰劳品的”。其他资料都说日军据点中午只安排一个鬼子站岗,这个版本却说“两个站岗的日本兵”被突击队员打死。其他资料都说那天中午据点中只有两名鬼子兵在池塘洗澡,这个版本却说,除“两个站岗的日本兵”外,“其他鬼子正在坑里洗澡,”这样说来,多数鬼子兵不是在据点午睡时被突击队员击毙的,而是“20多个鬼子”“正在坑里洗澡”时被“消灭啦”,与大多资料所说大相径庭。

  彭宜亭版本:

  我与彭宜亭并不认识,但读了他几篇关于萧县文化历史的文章,尤其是那篇刊发在《萧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7月),标题为《智袭日寇黄庄据点》一文,深感钦佩。因为,此文是他“根据李砥平、张庆林、陈继仁三同志的回忆材料和访问张庆白同志的谈话记录综合整理”后写成的,特别他访问过黄庙之役主要杀敌英雄张庆白同志本人,更使我对他的记述和论据高度认可。我一直在打听彭宜亭的下落,目的旨在看一看他访问张庆白的谈话记录,不知还有没有。

  彭宜亭版本说:1938年8月23日“午饭后,以王振全为组长,和沈凤鹤、张庆白、袁金铃四人组成的突击组,头戴草帽,怀揣驳壳枪。其中张庆白挎着一栲栳鸡蛋走在前面,其余的人分别挑着桃,提着小鸡,抱着西瓜,直奔黄庙敌人据点。当张庆白刚走上铁路,在据点前面站岗的一名鬼子,发现有人,便“噢”的一声,把枪口对着张庆白。张庆白镇静地顺手把榜栳一歪说:“‘皇军’的米西、米西,鸡蛋大大的有!”这时鬼子才收回了枪,与张庆白同向据点走去。当接近据点门口时,张庆白故意从头上摘下草帽,以掩盖拽出驳壳枪的时候,不意被这个鬼子发现。由于双方距离很近,鬼子的长枪一时横不过来,便撒腿往据点里跑,张庆白立即举枪把这个鬼子打倒。遂由王振全、沈凤鹤二人封锁了据点的出口。此时,在屋里酣睡的鬼子,虽被枪声惊醒,但还没来得及站起身来的一刹那间,张庆白、袁金铃几个箭步即冲进屋内。袁金铃向东打,张庆白向西打,一枪一个,弹不虚发。正在射杀日寇之时,张庆白忽听背后袁金铃大喊:“庆白哥,快来!”张猛一回头,见两个鬼子正与袁金铃搂抱在一起撕打。张庆白心想如回头解救袁金铃,又恐怕炮楼下鬼子的小队长冲出来,造成更大的不测。于是,他迅即推上一梭子弹,一步跨进炮楼。这时鬼子的小队长已经举枪对准了张庆白,但枪未能打响(因情势紧急,鬼子慌得未打开枪的保险),反被张庆白举手一枪,结束了狗命。张庆白遂转身又闯进东间,看到两个鬼子仍在搂着袁金铃撕打。此时如开枪射击,很可能伤着袁金铃。张庆白急走到跟前,右手握着驳壳枪,放在背后,左手用力揪着一个鬼子的耳朵,子弹从鬼子的下颚打上去,就这样一连击毙了两个鬼子。混乱中,突然一个徒手的鬼子从榻底下爬出来,瞪着血红的眼睛,妄图一拼。袁金铃便高声喊道:“庆白哥,这个留给我来收拾!”遂从墙上摘下鬼子的三八式步枪,高高举起,狠狠地向鬼子的脑袋砸去,“咔嚓”一声,把这个鬼子砸得脑浆迸裂。张、袁二人随即又把没绝气的鬼子“捞”了一遍。当他俩收拾好枪支正要出门时,许西连、冯家平等二十多人也赶到了。此时,在坑里洗澡的两个鬼子,吓得连衣服也没来得及穿,屁滚尿流地向杨楼车站跑去。在半路上又被游击队打死一个。”《萧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7月)

  彭宜亭版本的最大特点是把突击队员在敌人据点中的搏斗描写的非常详实,并在文末加注:“此材料根据李砥平、张庆林、陈继仁三同志的回忆材料和访问张庆白同志的谈话记录综合整理。”

  我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我只知道当年深入敌人据点的四勇士中只有张庆白接受了别人的采访;也只知道,只有彭宜亭一人采访了奇袭黄庙据点四勇士之一的张庆白同志。

  无名版本:

  笔者查阅到一篇《湖西抗日根据地抗日故事:奇袭黄庙敌据点》的文章。不仅没有作者姓名,而且文中参与奇袭黄庙据点的几名主要英雄人物也没有署全名,只是用“小张”、“小王”代替。故我将这一版本名之为“无名版本”。

  此文开头写道:“1938年中秋节的前两天,也就是农历8月13日的中午,在陇海铁路黄口车站附近的黄庙日军据点里,发生了一场仅仅10分钟的战斗。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17大队的4名战士,一举打死30名日本侵略军。这个闪电式战斗,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不仅震动了整个湖西地区,而且迅速传遍了全国,新华社很快报导了这个鼓舞人心的胜利消息,高度赞扬了黄庙战斗的意义。”

  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1938年中秋节的前两天,也就是农历8月13日的中午”就犯了时间的错误:查阅万年历,1938年中秋节 是10月8日。奇袭黄庙据点的时间公认的是8月23日,即农历的七月二十八日,这个版本的说法与当年“中秋节的前两天”对接不上。

  其次是说奇袭黄庙据点“一举打死30名日本侵略军”, 犯了歼敌人数不对的错误:奇袭黄庙据点歼敌20名,说歼敌30名,言过其实了。

  三是深入敌人据点那天,此文写道:“这一行人便是我们精选的抗日义勇队的战士陈怀玉、沈元莪和小张、小王”。这4人与通常所说的王振全、沈凤鹤、张庆白、袁金铃4人的说法,多了陈怀玉,少了袁金铃。沈元莪,与沈凤鹤是不是一个人?如是 一个人,应加以注明。至于深入据点 战斗的“小张、小王”也许是“张庆白、王振全”吧?对英雄人物应用真实姓名,没有必要用“小张、小王”代替。

  四是此文说“一大群鬼子正在井边光着屁股洗澡,有的在往身上擦肥皂,有的在搓背,有的在洗头……战士们在敌人营房侧面停住,掀翻菜筐,“唰”地抽出手枪,小陈飞身进入营房,迅速将敌人的枪支弹药收在一起;其它3人同时向井台周围的鬼子疾速射击。“嗒嗒嗒……”随着一阵激烈的枪声,敌人还没搞清怎么回事,就东倒西歪地躺下了一片,只有两个鬼子光着屁股,跃出大门,沿着铁路抱头鼠窜而去,这时在外面接应的战士应声冲进敌据点,将缴获的武器弹药迅速转移,小陈他们也及时撤离据点。”

  实际情况是,黄庙据点中,驻守 21名日本鬼子,其中1名站岗,18名午休,19名全部被突击队员击毙。到后面池塘洗澡的2名鬼子兵,听到枪声大作,吓得魂飞魄散,仓皇逃跑,1人被外围的孟昭勤部下打死,只1人侥幸逃命。说“一大群鬼子正在井边光着屁股洗澡” ,有点“戏说”的味道了。

  台湾版本:

  对黄庙之役,台湾萧县同乡会编印的《萧县文献》中某期第十七节“义人奇袭”中讲到黄庙之役。萧县政协文史委王智科主任发给我这一节的影印件:

  考虑该件都是繁体字,为了读者朋友阅读方便,我把繁体字的此件转换为简体字,内容如下:

  第一七节 义人奇袭

  地方沦陷后,以民族大义之所在若干不学之人,亦均能明大义,犯大难,参加抗战工作,而有惊人之表现。本县有袁金铃、张庆白、孟昭才等十余人者,平时游手好闲,浪迹乡里。日寇于卄七年侵据本县,并于杨楼、黄庙、曲里铺等地设置据点,袁等见义勇为,曾先后分别在上述各地夤夜潜入敌营,乘其不备,以快速之行动,击杀日军,夺取枪支然后逸去。尤以黄庙之役,袁金铃击杀守备兵后,为其他日军发觉围捕,数人纠成一团。张庆白急援之,以匣枪射杀日军之际,袁急呼曰:‘下面是我!下面是我!’危急万状!惟以参与此役之数人,皆以勇悍制敌,快速撤退而保全。复以敌伪据点,均环布铁刺,出进受阻,袁等每役,仅携一大刀,一短枪,赤膊短裤,匍匐而进。曾语人曰:‘铁刺着身,仅肉破血流而已,无掣衣受阻之虞’。英雄肝胆,壮哉斯言!而孟昭才专喜只身杀敌,不与人共谋。曾先后击毙日军十余人,夺获日军步枪十八支。经县政府呈报,军政部而荣获奖章 。该袁等多次奇袭,均有斩获,而无伤亡。成为当时地方传奇性之抗战佳话。以袁等之出身,而有杀敌报国之壮举,周处除害之义风。其庶几乎!”

  这一节“义人奇袭”400多字,写到黄庙之役,不到百字,极为简略:“尤以黄庙之役,袁金铃击杀守备兵后,为其他日军发觉围捕,数人纠成一团。张庆白急援之,以匣枪射杀日军之际,袁急呼曰:‘下面是我!下面是我!’危急万状!惟以参与此役之数人,皆以勇悍制敌,快速撤退而保全。”其中只讲到袁金铃、张庆白两个人的名字,即“袁金铃击杀守备兵”,被日军围捕,“数人纠成一团,张庆白急援之,以匣枪射杀日军”。“参与此役之数人,皆以勇悍制敌,快速撤退而保全”。

  此节虽然对黄庙之役的记述甚为简略,但毕竟再现了袁金铃、张庆白等勇士在日军据点中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更重要的是,此节还披露了萧县沦陷后,日军于杨楼、黄庙、曲里铺等地设置据点,袁金铃、张庆白、孟昭才等抗战英雄“明大义,犯大难,参加抗战工作,而有惊人之表现。”“袁等见义勇为,曾先后分别在上述各地夤夜潜入敌营,乘其不备,以快速之行动,击杀日军,夺取枪支然后逸去”, 英雄们“杀敌报国之壮举”“成为当时地方传奇性之抗战佳话”。这充分说明,台湾这个版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些抗战英雄的感人事迹并非黄庙之役一件,还有很多,有待抗战史研究者朋友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发掘,使抗战英雄们杀敌报国的事迹不致淹没在历史的海底,而应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日本版本:

  黄庙之役对日军震动很大,但狂妄骄横惯了的日军不敢面对这个“土八路”一举端掉他们一个据点的现实,于是就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把黄庙之役的时间8月23日午后说成“八月十五日、十六日,敌袭”;把驻守在黄庙据点的21名日本兵说成17名;把我方突击队员深入日军据点击毙日本鬼子20名说成“过半数损伤”,不足10名;把我方击毙的日本士兵说成是非正规部队等等,用这些谎言极力掩饰自己失败的难堪和窘态,贬低黄庙之役的重大影响。不值一驳,只作为资料参考足矣。

  一个鬼子兵逃脱是黄庙之役的一大缺憾

  游击队员奇袭黄庙据点,仅用10分钟就速战速决,把21名敌人击毙20名,功劳显著,意义重大。仅1人侥幸逃命,一般来说,好像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我则认为,站在较高的角度来看,有一个敌人漏网、逃命,就是我们这次奇袭的失误和缺憾,我们就不能说是全歼了黄庙据点的日军。这个鬼子兵侥幸逃命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李砥平回忆录《消除“恐日病”——智歼黄庙日军》中说:“通过这次"上面子",我们摸清了据点里的情况以及敌人的活动规律。据点里住着日本鬼子一个小队,共21人。中午是敌人警戒比较松懈的时间,只有1个人站岗,其余的都睡午觉,有时也有2、3个人到据点附近的池塘里洗澡。”既然我们掌握了中午有时也有二三个鬼子兵到据点附近的池塘里洗澡,那么为什么不预先在池塘附近布防,堵死洗澡敌人的逃跑之路呢?

  如果当时布防严密,据点内的19名敌人被突击队员全部消灭,在后面池塘洗澡的2名也被击毙。这样,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

  奇袭日军黄庙据点,我们仅用10分钟时间就把21名日本鬼子全部歼灭,无一逃命。我方人员速战速决,无一伤亡。毫无异议地说。这样的黄庙之役对日本侵略军的打击和对抗战的贡献、意义及影响必将更大。这是当时能够做到的,但是由于百密一疏,没能做到,是为一大缺憾。

  光阴荏苒,闪耀着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光辉的黄庙之役已有87年的历史了。由于时代久远,史料缺失,当事人早都仙逝,面对众说纷纭的各种版本,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逻辑,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对纷繁的各种资料认真地去伪存真,使黄庙之役体现的抗战精神更加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定稿于2025年7月7日,纪念卢沟桥事变88周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