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史居义,今年97岁,是新四军三师的一名老兵。”9月20日,在叶县盐都街道明鑫小区的家中,史居义老人一字一句地说。
史居义1928年出生于江苏泗阳一个农民家庭,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因伤病退役后被组织分配到叶县,1990年从叶县外贸局离休。提起几十年前的革命往事,老人十分激动,说话语调都高了不少。
报名加入新四军 当上部队司号员
1940年,江苏遭遇蝗灾。父亲病死,史居义到村东黑三老爷家做长工,一年换得三斗粮食帮助母亲养活3个弟妹。
1943年,新四军来到江苏泗阳组织土改运动,宣传全民抗战的主张。虽然因家穷没读过书,但中国共产党让农民翻身做主人,团结赶走日本侵略者的主张深深打动了他。反复考虑后,他决定报名加入新四军。
当年9月,15岁的史居义软磨硬泡,获批成了“红小鬼”,在穿城区区干队警卫连当了一名通信员。当时,抗战进入战略对峙阶段,日军不停在苏北农村进行大扫荡。“日军在我们那里无恶不作,烧光、杀光、抢光······我的一位表嫂和表婶就是被日本兵先奸污,后用刀给戳死了。”史居义说,打鬼子、救国难的信念在他心中更加强烈。
1944年,考虑到史居义年纪还小,穿城区政府安排他到泗宿总队司号班当司号员。
“总队共有15个司号员,我被分到泗宿总队二支队二连。”史居义说,此后,他还担起了号目职责,负责组织全营司号员的训练。
林公渡口捉鬼子 抗日战场初立功
提起打日本鬼子,林公渡战斗让史居义最难以忘怀:“在这里,我第一次随部队参加战斗,第一次吹响了冲锋号。”
林公渡距宿迁县城32公里,距泗阳县城20公里,是苏北与淮北两大抗日根据地往来联系的要道。日寇拟切断这条交通线,在林公渡口先期构筑了一部分军事设施。
“接到命令后,我们连夜摸黑到达林公渡口,用炸药包把一个5米多高的炮楼炸出一个大洞,又点燃了提前准备好的干柴,活活熏死了20多个日本鬼子,还活捉了两个日本兵。”说起这一战的成果,史居义精神振奋。
“这两个日本兵都投降了新四军,一个叫德田秋一(音),另一个不记得了。他们会修车、开车、打炮······抗战胜利后被遣返回了日本。”史居义回忆说,当时,支队有五六十名队员,只有20来条枪。
1944年9月,史居义被分配到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二营五连当司号员。1945年3月,淮海军分区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被编入新四军独立旅,南下大别山,增援皖江地区。
“抗战胜利后,部队调回苏北。”史居义说,回到苏北后,他在距离家乡仅4.5公里的驻地王集乡魏维村见到了亲人。“母亲和哥哥看我精神很好,也长高了,给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母亲还给我做了两双新布鞋。随后,我们部队就接到了命令奔赴东北战场。”
南征北战经风雨 朝鲜战场建新功
在东北战场,史居义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史居义在39军117师349团一营一连当司号员。其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东北解放后,部队只休整了20多天,就紧急入关作战了(参加平津战役)。”史居义说,解放天津时,护城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30多个人组成的敢死队扛着沉重的木梯往上冲,“因为对面有两个暗堡,一个是轻机枪,一个是重机枪,先头冲上去的4批战士先后倒下了。后来,调过来的两辆坦克把暗堡打掉,我们的人才冲了上去。”
“我是仰着脸吹响的号。”史居义说,听到营长“上”的命令后,他躺在距天津城墙仅30多米的地上吹响了战斗的冲锋号,随后,各连号声一起响起。战斗结束时,全连140多人,仅剩包括他在内的9人。
三大战役结束后,史居义又随部队渡江南下,一路追剿逃窜的国民党军直至广西,并参加了多地剿匪反霸活动。
1950年10月19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的一员,史居义首批渡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中,我们连执行‘小尖刀’任务。营长命令我们次日凌晨占领龙兴里附近的250高地,副营长交给我一张军用地图、一个指南针,让我们按图行进,完成任务后打3发信号弹报告。”史居义说,最终,他们提前半个小时达到指定地点,悄悄摸上山头,还俘虏了睡在睡袋里的6个美国兵。
在横城战斗中,作为尖刀连连长,史居义带领战友毙伤俘敌近800人,缴获大小汽车100余辆,各种火炮19门,轻重机枪30挺。
在朝鲜,史居义的左手食指被弹片炸碎。“当时弹片在骨头里取不出来,医生说需要截肢,我说保保看。”史居义淡淡地诉说往事。
记者看到,老人的食指与其他手指相比明显短了一截,灵活性也差很多。
这场战斗后,因严重伤病,他被送回国治疗,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转业叶县搞建设 老革命迎来新生活
1957年,史居义服从组织分配,转业到叶县工作。他始终保持革命本色,从不居功自傲,生活上也从不搞特殊。1969年,他带领龚店公社(今龚店镇)1000多名民工支援焦枝铁路建设,完成长溪沟隧道工程;在建设鲁山战备油库时,他带领两个民工连共400多人大干4个月,将山头削成平地,建起火车站,与焦枝线连通;修建叶舞铁路时,他组织近2000名民工,编成12个连队,突击7天完成所分路段路基的土方工程······
“他这个人啊,(因为有南方口音)我到现在有时候还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他很善良、正直、诚实,对我很好。”妻子李书敏说。
“父亲的生活很规律,他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每天都按时运动。”史居义的女儿史艳丽说,生活条件好了,她撺掇着父母拍了一组婚纱照,带他们到北京、上海、苏州、海南、开封、洛阳等地游玩,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我都没想到我能活到今天,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吃喝不愁,儿女孝顺。组织对我很好,很多人关爱我,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史居义对记者说,幸福生活来得很不容易,年轻一代一定要珍惜,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2016年史居义夫妇与儿孙拍的全家福
(来源:平顶山晚报 2025-09-23)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