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本文大量引用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对中国抗战的论述和评价,从战略地位、总体战略方针、战争准备与动员、主要会战战场、投入消耗与牺牲、辉煌战绩和国际地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及与各大战场相互支援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与苏联战场、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北非战场作横向比较;从战略配合与支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战场对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苏联战场、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的独特贡献;梳理中国抗战在牵制和消灭日军主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为盟国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援盟国作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剖析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格局及战后秩序构建的深远影响,论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迪。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重大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巨、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火燃遍亚欧非三大洲和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被卷入战火。这场战争既是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给人类带来的一场大浩劫,更是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较量的一场大决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下简称“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将持久战、游击战上升为战略方针,通过政治创新、战略创新、战术创新、民众动员和游击战争实践,牵制住了日军主力,粉碎了日军“北进”夹击苏联、“南进”侵占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国、进攻美军与西进西亚北非、会师德军的战略企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本文简要梳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和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的配合关系与战略作用,引用国际著名政治家、学者对中国抗战的评论,阐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七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坚持持久战等总方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思想领导核心作用
中共首先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底至1937年6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系列论著,提出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抗战总方略,指出中国需要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拖垮日本侵略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总体战略思想和清晰的路线图,成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共因此成为抗战实质上的思想领导力量。毛泽东早在1936年就提出“中、美、英、苏反日同盟”构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持。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仍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日,发挥了东方主战场坚决抗日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毛泽东等中共领袖提出并领导实践持久战理论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从中国的角度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趋势,此后陆续发表了关于抗日战争战略策略的系列重要论著。他在《论持久战》中辩证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明确作出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历史性预见,提出了通过敌后游击战与正面战场配合,将日军拖入长期消耗战,打破其“速战速决”幻想的战略构想。他把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持久战理论证明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以弱胜强,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以空间换时间的典范。”白崇禧等国民党将领把持久战思想作为战略方针用于实战,使中国战场始终保持对日军的强大牵制。《论持久战》英译本向海外传播后,共产国际及西方学者高度评价其战略价值。基辛格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为全球反殖民斗争提供范式,是军事理论与反侵略斗争结合的重要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
(三)人民战争、游击战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中共领导人提出以敌后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理论,并运用于抗战实践。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民兵将游击战作为主要战略,到1943年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1944年6月,八路军、新四军正规军发展到47.45万。至1945年3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创建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鲁豫、山东、苏北、鄂豫皖等根据地(解放区)19块,1945年4月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正规军总数91万,华北、华中兼职民兵达200万,根据地总人口发展到9550万,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强有力支持了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
(四)中共领导人民军队敌后游击战取得的辉煌战果,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做出的独特贡献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组织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进行了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源中战役、高邮战役等著名战役,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1937年9月24-25日,八路军115师进行平型关战役,歼灭日板垣师团1000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振了中国军民的士气。1938年2-3月,八路军129师、115师先后组织神头岭伏击战、午城战役,毙伤俘日军2500余人;同年4-5月,120师、115师分别在齐会战斗、陆房突围战中歼灭日军2000余人。1939年10-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涞源战役中击毙日军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及以下900余人。1940年8-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组织105个团约20余万八路军官兵在5000里敌后发动反“扫荡”战役,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1941年11月至1943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先后进行黄烟洞保卫战、宋庄库房战斗、车桥战役、甄家庄、阳会崖等战役战斗,歼灭日、伪军约7000人。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全面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游击队累计对日作战12.5万次,牵制住华北、东北的大部分日军和华中部分日军,歼灭与受降日、伪军(含反正)171.4万,其中日军52.7万、伪军118.7万,另外抗日联军及东北军民歼灭日军17.2万。1945年4月,在华日军40个师团、58万人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抗击了22.5个师团、32万人,分别占56.25%、55.17%。
二、中国军民浴血抗日,牵制且消灭日军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中国独特的贡献
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累计动员兵力超过500万,在300多万平方公里、5000多公里的东方主战场上形成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五大战区(后划为九大战区),牵制消耗了日军主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后勤补给和嚣张气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大会战和战役
1937年8-11月,中国进行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第一场大会战淞沪会战,投入约70万军队血战日军精锐30万,毙伤日军4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阴谋,迫使日军主攻路线由从北向南俯冲转为地形地势对其不利的从东向西仰攻。1937年秋,中国军队发起太原会战,进行了娘子关守卫战、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38年春夏,中国第五战区的官兵与日军进行了徐州会战,包括滕县保卫战和临沂战役等战役。3-4月,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正面战场首次歼灭日军1万余人。1938年6-10月,中国政府与军队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武汉会战,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150余万,我军毙伤日军主力20万,迟滞日军的进攻,使日军从此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会战和战役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中国政府和军队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是为全国抗战中双方出动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会战,歼灭日军精锐10.7万。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以“天炉战法”诱敌深入,歼灭日军5.6万人,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在亚洲的首场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英国《泰晤士报》称此战“为同盟国注入一剂强心针”。1943年,常德会战中国军队以20万兵力阻击日军10万精锐,歼灭日军2万余人。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会战和战役
1944-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正面战场在豫湘桂会战中溃败,但在滇西反攻、湘西会战和长衡、桂柳、石牌等战役予日军重创。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进攻不愿投降的日、伪军。1945年12月,新四军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一战高邮战役胜利,歼灭日军1100余人、伪军约5000人。
三、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形成战略支援与合作关系,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独特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牵制住日本陆军总兵力高达80%,最高时达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牵制日本陆军35个师团,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仅投入10个师团。中国的持久浴血抗战对奠定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军事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他战场的关系
中国战场以陆战持久战为主,长期牵制日本陆军主要兵力,消耗日本国力,使日军无法“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也迟滞其“南进”与德意会师中东的计划,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场以海空战、岛屿登陆战为主,但日军兵力仅占其总兵力的25%;苏联战场主要是现代化运动战、攻防战,打败了德军主力;欧洲战场为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决战形式击败德国,北非战场以沙漠作战为主。中国战场间接支援同盟国其他战场,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
(二)中国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中国作为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之一。1937年3月,毛泽东提出“中、英、美、法、苏五国应该赶快地联合一致,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之虞。”中共始终积极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日本法西斯侵略,使国际社会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威胁,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发展。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四大国领衔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就与苏联、美国等国家进行密切的外交接触和军事合作,为盟军提供了战略后方基地,保障了盟军在中国战区对日作战的物资供应。
(三)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其他战场实现战略配合与支援,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中共领导人创新游击战略战术,首次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运用到敌后抗日中,并被友军借鉴,成为弱国对抗强敌的经典模式。中国还为盟军在苏联战场、欧洲与北非战场的胜利提供了物资支援。通过《开罗宣言》确立战后国际秩序,中国跻身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庆幸地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的反推论述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和地位。中国积极与盟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滇缅战场密切开展军事战略与经济合作,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情报,有益于盟军首脑决策,为盟军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若没有中国的浴血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和世界历史将被改写。
四、中国艰苦持久的抗战,对盟军在印缅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决策和克敌制胜做出了重大贡献
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提供成都、昆明等10余个空军基地给盟军使用,美军B-29轰炸机从这些基地起飞空袭日本本土;中美空军混合编队(飞虎队)在华联合作战,开中美军事合作先河。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英军7000余人,恢复中印公路等国际补给线。此时德国力促日本向印度洋方向进军,实现两国军队会师中东。中国军队与盟军并肩战斗,打破了日德会师的迷梦,直接有力支持盟军在印缅战场作战。1944年5月至1945年春,中国30万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发起强渡怒江、松山战役、收复腾冲城等战役,累计歼灭日军6万余人。
中国抗战对美英“先欧后亚”战略起到了支撑作用。美军在中国的大后方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控制的部分区域建立众多气象站、水文站与无线电通讯网,设立联合情报搜集整理机构,在情报收集等方面与美国等盟国全面合作。英国首相丘吉尔指出:“中国一旦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印度将不保。”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延缓了日军南下进程。“南进”作战是日本侵略扩张的既定国策、德日反复密谋的战略协同阴谋。1940年春夏,德国竭力唆使日本“南进”作战,但中国始终拖住其陆军主力,使其无法脱身“南进”。1941年,日本陆军总兵力51个师团,在中国有35个师团、东南亚10个、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1942年日军原计划进攻澳大利亚,因中国战场牵制被迫放弃,导致中途岛战役惨败。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初,中国战场牢牢拖住日本66万陆军,美军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激战太平洋战场的48万日军;1945年中国战场仍钳制着日陆军51个师团中的22个,太平洋战场仅10个,日军无法南进,中国有力支援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美英军队的反攻作战。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说“中国抗战使日本陷入无底泥潭,是太平洋战争失败的根源”。
五、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对苏联战场提供了有力的声援和支援,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联战场以机械化作战为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均投入坦克上万辆,伤亡超百万,对击败法西斯德国产生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7月和1939年夏季,日军与苏联曾在张鼓峰、诺门坎地区发生局部冲突,但因陆军主力被中国战场牵制,始终无法调兵“北进”,与德军的战略对进企图被彻底粉碎。斯大林曾说:“中国战场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1941年冬至1944年秋,苏联从远东地区抽调54.2万人和火炮5000多门、坦克3300多辆到欧洲战场,对苏德战争的进程影响重大,中国为苏联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和物资援助,苏联军事情报组常驻延安,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就是中共转告苏联高层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时,希特勒要求日本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因主力深陷中国战场而拒绝,苏联红军因此集中兵力抵抗德国,直至反攻柏林,中国战场客观上帮助苏联夺得卫国战争胜利。
六、中国对欧洲和北非战场提供了间接的战略支援配合,对同盟国在欧洲和北非战场获胜做出了积极贡献
欧洲战场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核心区域的战略地位,是盟军抗击德军的主要战场,使日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中国战场与欧洲、北非战场同样有间接的相互战略支援的关系与作用,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战时急需的钨、锡和桐油、猪鬃等大批战略物资。罗斯福还说过,若日军“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欧洲战场涉及国家多,以大兵团、运动战为主,盟军反攻作战主要靠强大的陆军空军。中国战场牵制住大批日军,使德日法西斯无法在欧亚大陆从南北两线对进,减轻了欧洲和北非战场的压力。1940年夏,在德国打败英法联军、法国投降危急时,日本却因主力被中国战场牵制无力南进西进。丘吉尔说过“若中国崩溃,日本将占领印度,中东陷落,欧洲战场将延长数年。”说明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北非战场以沙漠战和游击战为主,吸引了德意法西斯的部分兵力,发挥了盟军控制地中海、切断德意补给线的战略作用,配合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反攻作战,中国战场为北非战场提供了间接的战略支持。
七、中国抗战动员广泛、投入最多、牺牲巨大,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胜轴心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为抗战作了广泛的战争动员准备,巨大的战争投入和消耗牺牲为同盟国之最。美国美利坚大学历史系彼得·库兹尼克教授承认:“二战期间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中国政府宣布的死伤人数更是高达3500万。”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认为“中国抗战是二战中被低估的战场,其贡献远超西方认知。”因此,正确评价中国的贡献很有必要。
(一)抗战的战争准备与战争动员
中国在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艰苦情势下开展了抗日战争的准备和动员。一是政治准备。到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基本完成战时体制改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改编、新四军组建,奔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抗战。全国思想文化战线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创编排演大批文艺作品,唤醒民众,凝聚全国抗战智慧力量,基本完成抗战的思想准备,全国军民和海外侨胞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正面战场作战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二是军事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积极整军备战,国民政府军基本完成改编,地方军统一纳入全国军队序列,战斗力有所提升;修建部分国防工事,大批引进德国等先进武器,建立兵工厂发展战时军事工业,生产枪支大炮与药品等,勉强支撑军队的作战需求。三是经济准备。中国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调整财税制度,储备调配战略物资,加强经济统制;通过沿海工厂内迁、举办企业、修建道路等措施,初步建成后方工业交通体系,以四川为中心把西南地区初步建成战略大后方,基本保障全国抗战物资供应。四是战争动员。中共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形成包括农民的全民族军民动员模式,构建人民战争体系,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国民政府普遍开展社会动员,全国形成父送子、妻送夫、子送父踊跃参军的动场景,支援江桥抗战、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前线的对日作战。
(二)中国以巨大的战争投入和消耗牺牲,在世界的东方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脊梁
中国在东方主战场抗击日军时间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中国人民的牺牲树立了全人类自由解放事业的丰碑,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代表国际社会对此作出了充分肯定:“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牺牲举世公认,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正确评价和广泛同情。”一是兵力投入与消耗巨大。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投入对日作战兵力最多时超500万,伤亡380余万人,其中阵亡约132万人。中国消耗了巨量武器弹药和能源物资,仅滇缅公路运输量占中国抗战物资总输入的90%,驼峰航线空运物资65万吨。二是战略资源与经济消耗巨量。中国在抗战中遭受了巨量的经济损失,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工厂倒闭,农田荒芜,大批铁路、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被炸毁。按1937年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战争消耗4万多亿美元。中国在经济落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支撑长期抗战的经济消耗,工业产能倒退数十年。三是社会伤痛创巨痛深。侵华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残酷屠杀和掠夺中国军民,犯下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4万、抢劫黄金至少6000吨,日军制造了人间惨案数百起,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占各国二战伤亡总人数的33%),给中国家庭结构、交通、产业、文教等均造成深重伤害。埃及前驻中国大使阿卜杜勒?瓦哈比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巨大。这些事实值得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铭记。”
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及未来启迪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斯达林也曾表示“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战理所当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个主战场
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他肯定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首先站起来战斗,为盟军争取了时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将腾出数百万兵力投向其他战场,整个亚洲局势将彻底崩溃”。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中国军民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时间+空间+道义+物资”多重支撑,改变了战争进程,恢复世界和平。拉纳·米特教授认为“中国抗战为二战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不仅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也对塑造当今世界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东方主战场
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他早就把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总体思考和谋划。毛泽东持久战思想中的政治团结、国际统一战线、经济自给等动态博弈与综合制胜的理念,对当代非对称战争、超限战、国家安全战略仍有指导作用。
(三)中国抗战帮助同盟国彻底粉碎了轴心国德意日“会师”中东、奴役世界的阴谋
中国战场迫使日军分散兵力应对消耗战,消耗大量战争资源,放弃“北进”苏联与“南进”太平洋的同步扩张计划,换来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缓冲期。曾任苏联驻华武官的崔可夫元帅指出:“日本未进攻苏联,是中国战场牵制的结果。”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的抗战是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一环,他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战后日本官方战史《大本营陆军部》承认中国大陆战场是日本陆军的核心战场,其失败决定了整个战争结局,佐证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
(四)中国军民十四年浴血抗战取得了辉煌战绩
一是大量歼灭日军主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八年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中小战斗近20万次,其中中国正面战场进行重要战斗1000余次、小战斗及游击战3.8万次;参战兵力最多时近500万,歼灭日军171万人,其中正面战场歼灭日军85万余人,牵制日军50%以上兵力。抗战史研究者一般认为日军在中国被毙伤150余万人(有研究者认为日军二战伤亡287.4万人,其中中国战场伤亡198.4万,占其伤亡总数的69.03%)。据战后中国台湾公布史料,二战结束时在中国大陆(不含东北、香港)、中国台湾和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投降军队128.32万,超过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投降的陆海军总数。二是收复全部国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彻底打败日本,取得收复全部国土和所有城市等辉煌的战略成果,推动不平等条约废除,通过《波茨坦公告》确保台湾回归中国法理依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奠定了战后亚洲的战略格局。三是对日本战争经济和战略资源造成严重消耗和破坏。中国抗战沉重打击日本的战争经济,粉碎了日本资源掠夺计划,严重消耗其国力,1941年日本直接军费占国民收入之比由1937年的17.6%升至34.9%,1931-1945年日本内阁因此连续倒台15届。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过,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捍卫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在战胜法西斯方面的作用应得到更多认可。
结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迪
中国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对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丰碑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首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军民在东方主战场通过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中国应该加快科技与军事革命,创新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和军事科技,增强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建立强大国防,拒敌于国门之外;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气概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发展成果。当下的科技战、贸易战、关税战、金融战、生物战及其他超限战、总体战都全要依靠科技创新。
第二,失道寡助,侵略必败。侵略者必将激起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与军民的强烈反击,最终必遭失败。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等进步学者都认为,日本应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事实,以史为鉴,持续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日本及其政治家应深刻反省,承认侵略、承认失败、承认历史,面向未来,止戈为武,铸剑为犁,永遵和平。
第三,团结奋战,战胜强敌。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历史充分证明国弱必被欺,弱国能够战胜强国。弱国必须有保护和平实力,唯有奋起反抗,建立全民统一战线,坚持抗敌必胜的信念、勇毅坚决的意志,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就能战胜强敌。中国为亚非拉国家树立了民族解放范式,助推殖民体系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重塑战后世界格局。
第四,抗战精神,世界财富。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必胜信念、抗争精神和坚韧意志,凝聚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将成为全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世界人民为维护和平与发展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杜仁彬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年鉴工作处处长,出版中级职称。长期从事地方志、年鉴和抗战史、文史研究,曾获地方志、年鉴和党史编纂研究成果国家级、省市级奖励20多项,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