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就蚌埠受降纪念设施有关问题接受大学生采访记
来源:彭劲秀   2025-10-24 09:20:30

  10月14日下午,我在公交车上接到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三年级学生小胡同学的电话(后来获悉她名叫胡妙可,是财大文学院文润团支部书记)。9月24日,即1945年蚌埠受降80周年纪念日,他们在杨化坤、李大元、王静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蚌埠受降旧址,参观了蚌埠受降纪念碑廊和抗战胜利公园。她说他们同学在抗日战争纪念网上看了我关于蚌埠受降方面的文章,很有触动,提出想对我进行一次采访,以深入了解抗战胜利和蚌埠受降、特别是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的历程,以加深对抗战历史和蚌埠受降等方面的了解。

  作为财经大学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对中国抗战历史产生如此浓烈的兴趣,我感到非常高兴。对三位老师在抗战胜利、蚌埠受降80周年纪念日当天带领学生来到受降旧址参观受降纪念碑廊和抗战胜利公园,以铭记抗战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非常感佩。我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对于采访,我颇感惶恐。因为,自己是一个退休老人,学养浅薄,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抗战历史的研究都很浮浅。抗战胜利,接受日军投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面对这个宏大主题的采访,我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担心才疏学浅,应对失言,贻误青年,所以在车上没敢表态接受采访。

  回到家后,沉思一会,觉得这是大学生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鞭策,即使婉言谢绝,也是对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的青年学子的大不尊重。所以,我当晚就回复小胡同学:我接受你们的采访,尽管“廉颇老矣”,仍然非常珍惜这次与大学生们互动、交流的机会。

  次日,我向小胡明确表态愿意接受同学们的采访,并就采访的时间、地点、人数、内容等相关事宜作了沟通。又过一天,她把采访提纲发给我。时间确定在19日(周日)下午3点。至于采访的地点,我考虑这不是官方行为,这是关注抗战历史和蚌埠发展的在校大学生与一位对抗战历史有所研究和为筹建蚌埠受降设施尽心尽力了的退休老人的交流和互动,参加人员只是文学院文润团支部的5位同学,于是我主动提出就在我的住处采访,小胡同学欣然同意。

  在回答同学们采访提纲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之前,我先简要的讲一下蚌埠受降的背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大势已去,裕仁天皇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月21日,日本驻华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的代表、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8人,乘飞机抵达湖南芷江洽降。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和副总参谋长冷欣将军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接受日军洽降事宜。在座的还有美军柏德若准将。

  根据芷江洽降确定的方案,8月23日,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致冈村宁次4号备忘录《各地区受降主官、受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官姓名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番号表》公布。方案将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并确定了各受降区的范围、地点、受降司令长官、日军投降代表等。4号备忘录第(九)确定:“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接收徐州、安庆、蚌埠、海州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受降地点在徐州”。

  既然第十战区受降地点确定在徐州,后来为什么改为蚌埠呢?原因大体如下:

  8月23日,中国陆总公布了致冈村宁次4号备忘录,冈村宁次请示要求对受降地点作一些局部的更改,因为日军移动过程中途经蚌埠的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是苏皖(徐海)区最高将领,应确定为投降主官,而受降主官李品仙恰恰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9月6日,何应钦根据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请示,呈经蒋介石同意,对原规定各战区之受降地点、日军投降代表、投降部队集中地点及投降部队番号等项进行微调。

  再之,当时苏联看到日本败局已定,于是在1945年8月9日,抢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前,以三个方面军150余万大军,兵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全线开战。关东军告急,日军第七十师团从嘉兴紧急调往东北增援关东军。8月15日,日军途经蚌埠附近时,突然听到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日军遂停止北进。这样,蚌埠附近便集结了大批日军。这也是蚌埠获得受降机会的诸多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第十战区受降地点便把徐州改为蚌埠。这就是蚌埠取代徐州成为第十战区受降点的背景。

  接受采访的经过              

  10月19日(周日)下午3点,我在自家住处接受了胡妙可、孙羽习等5位大学生的采访。

△因陋就简,在住处接受大学生采访

  对采访提纲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回答如下:

  一、最初是如何关注到“蚌埠作为第十战区受降点”这段历史的?是什么契机让您下定决心深入挖掘这段史实,甚至投入大量精力推动纪念设施的建设?

  答: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空前的一场大战,经过全国人民的浴血抗战,终于取得非常伟大的胜利。蚌埠是中国第十战区接受日军投降的城市。我为自己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受降之城深感庆幸。所以,关注抗战历史和受降情况,为筹建受降纪念设施尽心尽力,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我心中的紧迫感倍增。伟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蚌埠受降70年了,至今找不到任何受降的遗存,纪念受降的设施至今还是零的空白。难道还要一直无视下去,让它空白80年、100年吗?“位卑未敢忘忧国”,廉颇已老,虽不能做大事了,但在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给蚌埠的建设和发展提点小建议的能力还是有点的。我觉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是一个契机。于是我于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之前近五个月的3月28日撰写了《珍惜历史机缘 打造受降名城——关于发掘和彰显蚌埠抗战胜利受降历史遗存的建议》,4600多字,既谈必要性,也谈紧迫性,更谈职责性。考虑书记、市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触有关资料,为了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外地受降地点的纪念设施,我专门把湖南芷江受降坊、河南漯河受降亭、受降路、湖北武汉、浙江宁波受降纪念碑五幅照片附在上书后面。为了取得市领导对筹建受降纪念设施的重视,我真是用心良苦啊!

  到4月28日,上书一个整月了,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心里当然不快,于是当即伏案疾书,又写了《关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彰显蚌埠受降历史的再建议》,2000多字,直送周春雨书记、白金明市长措词。再建议的措词比较激烈,我写道:“这是历史赐予你们的机缘和幸运,希望你们珍惜!”“否则,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先烈、愧对后人!”“我深知官员大多都是傲慢的,往往不以草野之言为然。但作为蚌埠市民,为蚌埠我只求尽心尽力,别无它求。这是我对此事的最后一次建议!”行文至此,戛然而止,激愤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心想:如再无回音,我将认定“竖不足与谋”,从此再不提此事!

  市委书记周春雨是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却对抗战历史和受降纪念设施毫无兴趣,仍是置之不理。所幸的是,市长白金明对我关于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的第二次上书作出“转请勇勇同志阅”的批示。他把我的上书材料批转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阅,这至少说明他收到并浏览了我的第二次上书,虽然没有明确的实质性表态,但总要比书记周春雨的置之不理强多了。

  当我的两次建议受到冷落之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7月27日写了《关于蚌埠几处抗战主要遗址保护利用具体方案的请示》上报市委(据说该研究会5月8日曾写给市委一份《关于蚌埠几处抗战主要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我未看到)。两份上报材料都在我两次建议之后,而且内容不同,我的建议是单一的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问题,研究会的两次建议和请示都是把黄柏郢大屠杀、淮河阻击战和蚌埠受降纪念设施三项内容纳为一体。经过一番周折,8月2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启望作了“受降遗址项目,建议在原址勒石刻碑,以保存记忆”的批示,从而获得实质性突破。纪念设施选址在受降遗址附近的凤阳路北、人民银行东侧;承建单位为蚌埠亿佳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虽接受了这个项目,但提出要在国富祥庭小区竣工之后才能安排受降纪念设施的施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图纸设计。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一事得以确定。但要等待亿佳投资有限公司把国富祥庭小区竣工之后才能进行施工。

△向采访者比划受降纪念设施的细节     

  二、关于长期面临“遗迹无存、记忆淡化”的困境。在您开始关注时,身边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如何?这是否更坚定了您记录和传播这段历史的想法?”

  答:抗战胜利毕竟过去70年了,市内没有任何遗迹可寻,也很少有人提及。据我所知,身边了解、关注这段历史的人,虽然有,但不多,具体、深刻了解的人更少。有鉴于此,我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正好提出这个冰藏了70年问题,集中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才是自己对蚌埠的历史和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一点微薄贡献。

  三、“能和我们聊聊您之前在检察院的工作经历吗?司法工作中对事实证据的严谨要求,是否让您在后来关注历史事件时,也会特别注重史料的真实性考证?”

  答:这次交流是一个历经沧桑的退休老人与青年大学生的闲聊,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我在检察机关工作20年,经历的事情和可聊的话题太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但今天主要谈抗战和受降。在检察机关的事放在最后,有时间就简单谈谈,没有时间就免了吧!

  四、关于您在文章中提到的王卫苍将军“拟定21条受降条款以回应日本当年欺负中国的‘二十一条’”问题。

  答:中国军队第126军少将副军长王卫苍将军,是抗战胜利蚌埠受降的亲历者。据他回忆,他当时“负责和日本第六军军部参谋上野少佐商谈日军驻蚌埠的第七十师团投降事宜。日军缴械手续和日后遣送回国办法等交接条款,由我全权拟定。那时我想起了30年前日本提出独占我国的21条,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便怒火中烧,决定来个针锋相对,不将条款拟作20条,也不拟作22条,而是偏要凑成21条,算是给了日寇一个报复性的历史回敬!”王卫苍将军的想法和做法,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他这样做,洗刷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21条的耻辱!

  看了这个细节,我非常激动,为王卫苍将军的做法点赞!

  五、平时您是不是喜欢研究历史、阅读历史书籍?

  答:非常喜欢。这是我生活的乐趣所在。我喜欢研究党史、军史、抗战史和人物生平史。我研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一至五届总书记陈独秀20年,写研究文章30多万字,被吸纳为省陈独秀研究会理事。多次参加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召开的学术研讨会。2022年4月12日,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发了聘书聘任我为该室专家库党史专家。

  至于“阅读历史书籍”,更是我的酷爱。我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加上48册的《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了。还喜欢读屈原、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林则徐等先贤的作品和传记。几十年来作了几十本读书笔记。

  六、作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是否写过“与抗战相关的文学作品””是否融入了蚌埠受降或本地抗战故事的元素”?

  答:我青年时代就热爱文学,从学写新诗起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了一首《光棍村的婚礼》,歌颂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景象,发表在《拂晓报》上;写一篇较长的朗诵诗《归来辞——致在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优秀作品奖。我珍惜领导、组织、团体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绝不愧对他们赋予我的名分和职责。省作家协会批准我为会员,我就刻苦创作,出版28万字的《千古正气》,2003年荣获最高人民检察院“金鼎奖”;中国散文学会吸纳我为会员,我创作的散文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发表6篇,其中一篇《生命》被江苏省选入中学九年级《语文读本》;省市级的奖项就不讲了。

  至于党史、抗战史和受降的文章写有30多篇,20多万字,散见于有关报刊和网络。大多发在长沙抗日战争纪念网上。

  七、关于“在筹建过程中,除了领导支持,还有那些人和事让你觉得‘这件事能成’?”

  答:首先我要说明,对这件事,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支持的,不支持的典型代表就是时任市委书记的周春雨。对我两次呕心沥血的上书建议,他都是置之不理。认可和支持我的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胡德新会长听取我关于蚌埠受降的亲历者李海先生已98岁仍在合肥生活的汇报后,当即要我与研究会郭照东秘书长联系。尽快去合肥登门采访。郭向我要了李海家的电话号码,这样才有8月4日郭、彭、徐3人驱车到合肥拜访李海老人之行。

  龙子区城建规划局陈礼超局长特别热心,我们两人接触、互动频繁。设计院设计的效果图是他在第一时间发给我的,我再送交市新研会领导看,对设计图是否可行提出意见。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都是跑到市民广场东面的自然资源局大楼16层找陈礼超局长,每一次找他,他都不推不拖,大多都是当场采取措施。如有一次我找他解决碑廊前面空间太小的难题,他当即打电话给施工单位一位刘姓负责人,然后答复我:要等国富祥庭小区绿化验收之后才能解决。不久,陈礼超局长被提拔为龙子湖区副区长,我很高兴,这样的干部应该提拔。

  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很支持,很快做出图纸。我去设计院,一位董姓女设计师当即把图纸打印出来给我。

  施工人员也很好,因我天天去工地,他们都认识我了。当我给他们说这个建筑项目是为了纪念接受日本投降而建时,他们都很高兴,后来见到我说:“建造接受日本投降的碑廊,这是大好事,我们用的钢筋都是最好的,质量请你放心。”

  人民群众也很高兴和支持。工程快竣工时,有一次胡德新会长到工地来,我听他说:“我打的来的,出租车师傅听说我是到建受降纪念碑廊工地的,下车时坚决不愿意收车费。”这个小细节显示出市民群众对建造受降纪念设施的渴望、兴奋和支持的心情。

  八、关于第一次制作的纪念碑不理想问题。

  答:纪念碑在受降纪念设施中至关重要,所以我对纪念碑的制作特别在意。我多次到光彩大市场石材商店了解各种石碑的质地、价格等情况;看到雪华山北面一片石材,便按石材上留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与买主联系。我还专程坐车到凤阳县武店制作石碑的厂家去看。

  有一天施工老板突然把制作好的一块白色纪念碑拉来了。我一看,碑身太小,与受降这个宏大的主题很不匹配。我质问他是谁决定购买这块石碑的?他说是他们按照图纸的样式请人制作的。设计人员则说我们在设计图纸上只是做个纪念碑的标志,至于纪念碑的尺寸大小、石材质料、碑上写什么字、由谁题写等等就不是我们的事了。事已至此,反正后续项目还要做,这块石碑肯定是要更换的。

  2022年底市新研会换届后我即从市新研会第二次退休。进行后续项目中,换石碑、建抗战胜利公园等锦上添花的项目,人家就不让我知道和参与了。新纪念碑两次更换和胜利公园建成后,我去看过,感觉不错,锦上添花当然比前期工程更好。但也发现一些小的瑕疵和不足,如从公园东口的中间水泥通道向西走,在第一道横隔中标注了“1931九一八事变”字样,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华的开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该事件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揭开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很好。继续往前走,通道的水泥路面上依次出现1932、1933、1934、1935、1936、1937阿拉伯数字年号。使我感到困惑的是,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文字标注,到1937年为什么没有“卢沟桥事变”的标注呢?要知道,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中国抗战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让1937年空白,只字不提“卢沟桥事变”,显然是个欠缺。

△标注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字样,描漆脱落,字迹残缺不全。

△1937年,空白,没有标注“卢沟桥事变”

  另外,纪念碑廊中间门楼顶盖左右两侧的一副楹联中,文字也有值得推敲、商榷之处,在此不讲了。

  九、关于“从2015年提出建议到2019年碑廊落成,整整4年时间里,您几乎每天去工地查看进度、拍摄档案照片。支撑您坚持下来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当看到碑廊最终建成时,您的心情是否和当初找到李海老人时一样激动?”

  答:是的。筹建受降纪念设施,每有一步进展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回到家里喝上两杯。

  “几乎每天去工地查看进度”,并不是只看进度,还有各种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有一天工地冷清清的,没有人干活。我认为可能是休息日,第二天去看,还是冷清清的,没有人上班。我急了,赶紧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工人没领到工资,气的索性不干了。我连忙找工头和开发公司,要求他们不能拖欠工人的工资。解决了这个问题,施工很快恢复了正常。

  十、关于第十战区受降地点最初定为徐州,后改为蚌埠问题。

  答:这个问题,我已在前面“背景”中叙述过了,不再赘述。

  十一、“蚌埠在华中战场的战略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蚌埠受降与其他受降区(如芷江、南京)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历史价值?”   

  答:蚌埠受降是战区级的受降,而芷江、南京则是国家层面的受降,两者不能类比。至于“有哪些独特的历史价值?”那就是蚌埠受降的机会是历史赋予的机缘和幸运,但愿能够后来居上,无负历史的恩赐!

  十二、关于蚌埠受降“在苏皖江北地区的作用?”和“对蚌埠‘抗战名城’的文化标识塑造有怎样的意义?”

  答:蚌埠受降对苏皖江北地区的固镇、安庆、徐州等地的分受降。起到了统领和示范的作用。对打造“抗战名城”具有启动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历史意义。

  湖南芷江只是湘西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就是因为受降,建造了相当规模的纪念设施,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抗战受降名城。蚌埠主政者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十三、如今蚌埠已有“抗战胜利公园”(含受降纪念碑、时间轴、浮雕墙)和“受降碑廊”,“您认为这些纪念设施目前在“唤醒市民历史记忆”方面发挥的效果如何?您认为还需要通过哪些其他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答:有朋友说我抗战胜利70周年的2015年3月28日和4月28日给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两封上书,对筹建受降纪念设施起到了“破冰”的作用。我说“过誉了”。但纪念设施从70年的空白、经过“破冰”到填补了空白,蚌埠终于有了受降纪念设施,这对纠正外地对第十战区受降点的误解、提高蚌埠的知名度和干部群众对蚌埠在抗战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增强蚌埠人民的自豪感,教育后代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十四、关于“您在推动历史纪念设施建设时,始终强调“愧对历史、愧对先烈、愧对后人”的责任感。对于我们团支部而言,未来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活动传承这段历史精神?”

  答:2015年我给市两位主要领导上书建议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完全是出以公心,完全是为蚌埠的形象和未来。但鉴于官员的傲慢,我的措词也比较激烈、尖锐。我之所以强调“愧对历史、愧对先烈、愧对后人”,本意是对市委书记周春雨傲慢的警示性批评,因为他是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却对抗战历史如此漠视,对一个上书的文化人如此不尊重,任何人都会反感。周春雨这厮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亦官亦商,一心贪腐,那有心思搞什么受降纪念设施?2015年三、四月间,我在上书中指斥其这样做将“愧对历史、愧对先烈、愧对后人”时,他正在春风得意、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之时,不久就跃升为副省长的高位。最后,周春雨因严重贪腐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完全是利令智昏、咎由自取。

  我从市检察院退休之后,锲而不舍地做了三件事:第一、于2015年3月28日、4月28日两次上书市委书记、市长,建议筹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第二、6、7月份大海捞针、上下求索,查询找到已经98岁的蚌埠受降亲历者李海先生(1年多后的2017年3月27日老人即驾鹤西去);第三、蚌埠受降纪念碑廊施工期间我自始至终忙于其中,亲历了从破土动工到碑廊竣工的全过程。我在退休后做了这三件事,觉得很有意义,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十五、关于对青年的期望。

  答: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这都是长处和优势。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文润团支部的同学们在确保学好功课的同时仍能坚持阅读抗战历史资料和抗日战争纪念网,关注抗战和蚌埠受降的历史,实属难得。你们辗转找到我,交流抗战和蚌埠受降情况,我深表感谢!我愿意与你们做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问题,铭记抗战历史。年轻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在艰难、崎岖、漫长的人生路上。我希望你们尽快成长,学有所成,迎接灿烂、美好的明天!

  老早就为蚌埠受降纪念设施的冠名问题思考,今天与同学们交流蚌埠受降诸事,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与此密切相关的这个问题,供同学们参考。请先看下面一个报道:

  请看这篇报道发布的时间是2019年1月16日,当时不仅尚未动工,连场地上面的杂草、垃圾也没有清理。据本人2019年5月20日的日记记载:“5、20,星期一,四月十六,晴。到六股道察看蚌埠受降旧址,周围地平已打好,尚未动工。”5月23日的日记是:“5、23,星期四,四月十九,晴。下午到国富街察看受降旧址。地平都已打好,南面的小围墙也已扒掉,只待动工了。把照片发给郭主任。他要我就受降旧址设施建设问题先从总体上拿个意见,下一步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由此可见,5月20日才打好地平,“尚未动工”,5月23日才把“南面的小围墙扒掉,只待动工”。总之,尚未动工,怎么就提前4个多月于1月16日在本市媒体发布标题为“蚌埠市将建第十战区受降纪念墙”了呢?更荒唐的是,这篇报道的下面还附有设计部门设计的受降纪念设施效果图。只要看一眼这张青瓦盖顶、配以石碑、南北长廊、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门楼式碑廊图片,也不会给它冠名“纪念墙”啊!实在荒唐之至!

  第一次听到、看到“受降纪念墙”之说时,我就发表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裕9月8日起草了一份《蚌埠受降纪念设施征名、征联启事》,其中说“现在,受降纪念设施已开始施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一个以抗战受降为主题的纪念馆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将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为展示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向抗战胜利75周年献礼,我们特发起为抗战胜利蚌埠受降纪念设施征名、征联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集内容:

  1、蚌埠受降纪念设施名称,即该设施应当命个什么名字;

  2、纪念设施门的两侧、抱柱以及其它地方需用的楹联。

  二、作品主题:

  以“纪念抗战胜利和受降”为主题,突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尊重历史,内容积极向上。导向积极,立意高远,语言凝练。

  三、楹联作品应符合联律的基本规则。联语字数每联不突破18字。

  四、有关要求:

  1、征集到期后,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将邀请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对作品进行评议和筛选。坚持优中选优,最后确定选用作品。

  2、此次征集活动不设奖项,对选用作品发给选用证书,并付薄酬。选用部门对选用作品拥有版权和使用权。

  3、参与活动者提交的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盗用他人作品。凡作品涉及的法律纠纷,责任由提供者自负。

  4、参与活动者请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地址等信息,以供联络之用。

  5、主办方对本次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五、作品征集时间:2019年9月8日至10月8日

  六、征集作品寄发至:

  1、蚌埠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悠游(郭xx)。寄发地址:蚌埠市档案馆5楼。联系电话:0552-2151xxx;手机:1890552xxxx;电子信箱:710100xxx@qq.com)。

  2、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劲草(彭xx)。寄发地址:蚌埠市中荣街147号二楼。联系电话:0552xxx;手机:13955212xxx;电子信箱:pxxx@qq.com

  起草这份《征名、征联启事》,目的旨在集思广益,集中群众智慧,杜绝个别人说了算的弊端。无奈没被重视和采纳。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的正误,我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纪念墙”的资料。现择要选几幅如下:

  国内的纪念墙:

△湖北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

△江苏如皋抗战胜利墙

  国外的纪念墙:

△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墙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

  从以上国内和国外的实际照片可以看出,凡是以“纪念墙”冠名的,都必须是没有屋顶覆盖的露天墙。凡是有屋顶覆盖的建筑物都不能笼统地冠名“纪念墙”,这是非常浅显的常识。

△蚌埠淮河阻击战纪念墙(滨河景观带文化墙)

  即使以蚌埠本市的淮河阻击战纪念墙(滨河景观带文化墙)为例,由于没有顶盖,确实是“墙”,人家冠名“纪念墙”或“文化墙”,名副其实,别处不能照抄照搬,盲目仿效。

△蚌埠受降纪念碑廊

  蚌埠受降纪念设施草率冠名的谬误不胫而走,竟然很快流传到省外,试看下面湖北日报的报道: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2015年9月3日,蚌埠淮河阻击战纪念墙(后改为“滨河景观带文化墙”)建成。一些人图省事,不根据受降纪念设施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别人家的“纪念墙”名,是不严谨、不妥当的。我曾直言不讳地发表不同意冠名“纪念墙”的意见,认为人家淮河阻击战纪念墙本体是墙,名副其实,而蚌埠受降纪念设施有纪念石碑、有青瓦覆盖的门楼式屋顶、有10多米长的南北长廊、长廊内有供游客休憩的长椅,不是赤裸裸、无顶盖的“墙”。不能拾人牙慧、跟着别人也给受降纪念碑廊冠名“受降纪念墙”。我甚至认为这是对受降纪念碑廊的贬损。

  结束语

  今天,安徽财经大学的几位莘莘学子为抗战胜利、蚌埠受降等有关问题来到我的住处采访,给我的斗室带来朝气、福音和希望,使我的蓬荜生辉,我深表感谢!由于才疏学浅,在今天的采访中难免存在缺点、错误,希望你们批评指正。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吉祥安康。学成之后,不负韶华,乘风破浪,鹏程万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5年10月23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