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投稿专栏 > 内容正文

我的祖父李长祜:一位抗战参谋的烽火人生
来源:李琦   2025-11-20 15:51:24

  家中珍藏着一份泛黄却字迹清晰的履历表,那是祖父李长祜亲手记录的一生。每当翻开它,我仿佛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见一位青年从辽东走出,在时代洪流中跋涉、抉择、奉献的身影。

  一、根在辽海,少年从军(1905-1928)

  祖父李长祜,别号乐天,1905年9月28日生于辽宁海城一个贫农家庭(官方档案记录为1907年)。彼时的中国外患内忧、风雨飘摇,1926年2月,年仅弱冠的他毅然投身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副官处,以“缮卓上等兵”的身份,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

  他的起点不高却根基扎实。两年多时间里,从文书中士、上士到准尉司务长、少尉排长,再到中尉、上尉文牍副官,他辗转锦州、河南新乡、济源、保定、阜平等地,在文书、后勤、管理及基层指挥岗位上全面历练,深刻洞悉军队基层运作逻辑。1928年11月,怀着对专业军事知识的渴望,他考入沈阳东北讲武堂第九期一总队步一队,迎来人生第一次重要飞跃。

  二、淬炼成钢,抗日烽火初燃(1928-1937)

  1930年5月,祖父以优异成绩从讲武堂毕业。毕业典礼上,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亲赴现场,为前30名学员颁发怀表,祖父位列其中,这份荣誉他珍藏终生。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很快击碎平静,东北沦陷后,他随东北军独立十二旅(第112师前身)悲愤入关。1933年3月,身为该旅31团2营7连上尉连长的他,参加了惨烈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血战二十余日,部队伤亡过半。亲历国土沦丧与战友牺牲,这份悲壮深深铸就了他的民族义愤与抗日决心。

  此后,祖父进入军事生涯快速提升期,接连接受当时中国最高层次的军事教育:1933年5月任东北军112师635团少校团附;1934年6月驻河北完州、武昌期间,兼任112师军士队队长,负责士官训练;1934年8月,由师部推荐赴江西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受训,亲耳聆听蒋介石、陈诚关于“攻势防御”“游击战术”的训示,结业后又聆听张学良“抗日复土”的训话;1935年7月9日,正式被军事委员会铨叙为陆军步兵少校;1935年9月,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黄埔高教班),系统学习战术学、军制学等现代军事知识,毕业证书由蒋介石签发;1936年8月,参加张学良实际主持的长安王曲军官训练团,深受“反内战、一致抗日”思想感召。

  这一系列深造,让他从优秀基层军官蜕变为具备战略眼光与参谋素养的军事人才,不仅夯实了战术指挥能力,更在战略思维与政治立场上深受影响,为日后担任抗战高级参谋奠定坚实基础。1936年5月,他在南京加入国民党。

  三、浴血八年,参谋帷幄建奇功(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后,祖父任第57军112师668团少校团附,随部队投入淞沪会战及江阴要塞保卫战。112师此战打得异常艰苦,却斩获颇丰——击毙日军中将,11月25日单日歼敌近千人、摧毁坦克10余辆,花山战斗血战五昼夜,歼灭日军2000余人、伪军5000余人。但部队也付出惨重代价,伤亡超4000人,师长霍守义重伤。南京统帅部特发电嘉奖:“该师坚守要塞,奋战多日,使后方友军从容布防,南京可保无虞也。特电嘉奖。”祖父亦在此战中浴血负伤,在后方医院治疗近半年,而这次负伤成为他军旅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1938年6月伤愈后,祖父于7月进入武昌珞珈山“军令部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学习,系统掌握情报分析技能,还聆听了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授课。同年7月,他调任中央军第190师参谋处少校参谋,自此与被誉为“泰山军”的第十军结下不解之缘。岗位从一线转向师指挥中枢后,他专注于敌情研判、作战方案制定与协调联络,随军转战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地,亲历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南昌会战、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华中地区重要战役。

  二史馆存档的《第十军第190师参谋人员政绩报告表(1942年10月)》评价他:“学术渊博,才识均优,性情耿直,勤谨端方,堪称干材。”最令他自豪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他献的策略获司令长官薛岳采纳,因功记“大功一次”。1942年9月,190师因战功卓著获颁最高荣誉“飞虎旗”,这面旗帜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

  1940年3月,祖父实任步兵上校;同年8月赴江西铅山第三战区干训团将校班受训;1941年3月在第九战区长沙干训团教授参谋业务,专业能力备受认可。1943年8月9日,他实任第190师上校参谋长;1944年5月,赴桂林东南干训团学习美式武器使用与战术,以适应盟军援助的新装备。

  祖父军人生涯最悲壮的一页,是1944年衡阳保卫战。作为师参谋长,他协助师长容有略,指挥部队在废墟中坚守孤城47天,谱写了抗战史上极其惨烈的篇章。城破被俘后,他被关押于衡阳东洲集中营,即便身陷囹圄,军事委员会仍于1944年10月1日公告晋任他为陆军步兵上校(1945年3月9日公报确认),这是对他恪尽职守的最高肯定。1945年4月,祖父冒死逃脱,重获自由。他一生还荣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和“光华甲种二等奖章”,见证着战场功勋。

  四、时代转折,迎接新征程(1945-1948)

  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8年投诚解放的三年,是祖父人生中充满苦闷、徘徊与决断的关键时期,清晰勾勒出一位抗日军官对国民党政权彻底失望、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

  1945年8月,举国欢庆抗战胜利,但祖父这样“杂牌军”出身、曾效力张学良东北军的将领,很快感受到寒意。他虽因战功晋升上校,却仅被安排到重庆中央军14军军部任上校附员——一个无实权的编余虚职,成为“鸟尽弓藏”的第一信号。

  系统边缘化:从“军官总队”到“警界浮沉”

  1946年2月至1947年10月,祖父被编入遵义军政部第四军官总队,先任上校人事组长,后沦为“上校队员”,最终于1947年10月被“转业”推出军队系统。他转入警界,看似有了出路,实则深陷边缘化困境:1946年7月至8月任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第一总队总队附;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任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第四分校甲级学员总队总队长及训导处副处长;1947年3月至9月,在南京中央警官学校警政讲习班第四期学习,虽以80分成绩毕业,却未获重要任命。这些培训、教学或副职岗位,与他曾运筹帷幄的参谋长身份形成巨大落差,深深刺痛了他。

  亲睹腐败,理想幻灭

  1947年底至1948年,祖父被派回故乡沈阳,先后担任沈阳市警察局候差、民用航空审查组组员、市警局十分局局长、市城防工事建筑委员会工程组组长等职,却均任职短暂,或“辞职”或“调除”。他亲眼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五子登科”的贪婪,见证吏治腐败与社会经济崩溃,原本想在家乡有所作为的他,要么无事可做,要么在腐朽体系中寸步难行,最终认清这个政权已病入膏肓。

  最终决断:投诚与新生

  1948年9月至11月,辽沈战役大局已定,国民党败象毕露,祖父被拉入沈阳新三军军部任上校附员/少将高级参谋(名义上的临时安置)。基于抗战后三年的切身经历——从被冷落、边缘化到目睹政权腐败,他对国民党的幻想彻底破灭,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顺乎本心与大势的选择:投诚人民解放军。这一选择,是他对腐败旧政权的抛弃,也是对建设新中国的审慎期待,成为人生又一重要正确抉择。

  五、崭新篇章:新中国建设岁月(1948-1967)

  1948年底,祖父在沈阳投诚解放,这并非简单的军事易帜,而是他思想革新与人生重塑的起点。

  思想洗礼:从“旧军人”到“新人”的蜕变(1948-1951)

  投诚后,祖父先被集中至东北军区政治部学习审查,开启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的认知之旅。1950年7月,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主动向新政权靠拢,随后担任民革上海市分部宣传组代理干事,积极参与宣传工作;1951年1月至11月,他被选送进入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学院学习,在这个“改造思想的大熔炉”中,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参与“反对武装日本”“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运动,档案记载他“主要历史政治问题交清,参加三反运动”,标志着他通过政治审查,从思想上与过去划清界限,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新人生观。

  投身建设: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1952-1967)

  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祖父被分配到大西南四川,彻底脱离军事与警界,成为新中国交通航运系统的基层干部。1952年2月至9月,他在南充川北行署交通厅任科员;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职于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工程处;1953年1月起,他扎根泸州,长期服务于四川内河航运管理局第二分局及后续单位,先后在运输科、航道科任科员,在泸州市中心航管站任航监员、航监组组长,将参谋工作培养的细致周密,全部倾注于内河航运安全与效率建设,一干就是十几年。

  期间,他曾任泸州市政协委员、市民革小组长,思想转变与工作表现获组织认可。然而1966年开始的政治风暴中,他未能幸免,1967年在泸州市防洪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期间遭受迫害,不幸去世,终年62岁。

  历史昭雪,公正回归

  1978年9月,党和政府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为祖父彻底平反昭雪,明确“其家属、子女按革命家属、子女对待”。这份迟来的公正意义深远:既是对他抗日功绩、顺应历史潮流、投身新中国建设一生的最终肯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直面弯路、修正错误的自信与担当;更让后代能光明正大地缅怀先人,传承他爱国、敬业、追求进步的精神。

  结语

  祖父李长祜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从东北黑土地走向抗日战场,从旧军队军官转变为新中国建设者。他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军官探索救国之路、在历史巨变中奉献自我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专业、忠诚与智慧,在民族危难时尽军人之责,在国家建设时献余热之力。

  作为后人,我为他抗战时期的运筹帷幄自豪,为他晚年的默默奉献欣慰。他留下的详尽履历,不仅是个人档案,更是沉甸甸的家族记忆,提醒我们不忘来路、珍惜当下。祖父李长祜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家族心中。

 

  后附:李长祜先生完整履历表

  李长祜(别号乐天),1905年9月28日生于辽宁海城(军方记载为1907年9月28日),原国民革命军陆军步兵上校,曾任第190师上校参谋长,第三次长沙会战记“大功一次”,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光华甲种二等奖章”,一生历经三朝,履历如下:

  一、早期生涯与军事启蒙(1926–1928)

  1926年2月至4月,驻河北抚宁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副官处,任缮卓上等兵

  1926年5月至9月,驻锦州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副官处,晋升文书中士、上士

  1926年9月至1927年6月,驻锦州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40团3营11连,任准尉司务长

  1927年6月至8月,驻河南新乡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40团3营11连,任少尉排长

  1927年8月至10月,驻河南济源东北军暂编十二师30团团部,任中尉文牍副官

  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驻保定东北军暂编十二师师部副官处,续任中尉文牍副官

  1928年3月至11月,驻河北阜平/秦皇岛东北军暂编十二师师部,晋升上尉文牍副官

  二、讲武堂深造与抗战前奏(1928–1937)

  1928年11月,考入沈阳东北讲武堂第九期一总队步一队深造

  1930年5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张学良、于凤至亲颁怀表(前30名学员)

  1930年5月至1933年5月,随东北军独立十二旅(1933年3月改称第112师)入关,驻锦州、北京等地,任31团2营7连上尉连长,1933年3月参加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

  1933年5月至1934年9月,驻河北完州东北军112师635团,任少校团附

  1934年6月至1935年2月,驻河北完州/武昌,兼任东北军112师军士队队长

  1934年8月,赴江西庐山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受训

  1935年7月9日,经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叙任陆军步兵少校

  1935年9月至1936年7月,就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黄埔高教班),获蒋介石签发毕业证书

  1936年5月,在南京加入国民党(介绍人:许理鼎、林之廉)

  1936年8月至10月,赴西安参加长安王曲军官训练团受训

  1933年5月至1936年12月,在河北/陕西中部东北军112师师部参谋处,任少校参谋,参加冀东抗战

  1936年12月至1937年6月,驻军西安,任东北军第57军112师636团2营少校营长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937年6月至11月,随第57军112师移驻河南太康、江苏江阴,任334旅668团少校团附,参加淞沪会战、江阴要塞保卫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因江阴保卫战负伤,在漯河后方医院、长沙陆军医院治疗

  1938年7月,赴武昌军令部珞珈山战地情报参谋训练班学习

  1938年7月至1939年2月,任中央军第190师参谋处少校参谋,驻江西永修/星子/广东南雄,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2月至3月,在广东南雄第190师干训班军官队,任边队长兼队长

  1939年2月至11月,晋升中校参谋,驻江西临川,参加南昌会战,年终考核最优获军委会嘉奖

  1939年11月至1943年10月,任第十军190师参谋处上校参谋主任,转战多地,参加1939年冬季攻势、浙东抗战、萧山战役、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0年3月,实任步兵上校;8月赴江西铅山第三战区干训团将校班受训

  1941年3月,在第九战区长沙干训团学习参谋业务;7月加入中国红十字会

  1943年8月9日,实任第190师上校参谋长

  1943年10月至1944年8月,参加常德会战、长衡会战

  1944年5月,赴桂林东南干训团学习美式武器使用与战术

  1944年夏,参与衡阳保卫战,城破被俘关押于衡阳东洲集中营

  1944年10月1日,被公告晋任陆军步兵上校(1945年3月9日公报确认)

  1945年4月,从集中营冒死逃脱

  四、战后生涯与转折(1945–1949)

  1945年8月至12月,任重庆中央军14军军部上校附员

  1946年2月至4月,任遵义军政部第四军官总队人事组上校人事组长

  1946年4月至1947年10月,任第四军官总队第五大队23中队上校队员

  1946年7月至8月,任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第一总队总队附

  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任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第四分校甲级学员总队总队长、训导处副处长

  1946年10月,在重庆加入青帮

  1947年3月至9月,就读南京中央警官学校警政讲习班第四期,毕业成绩80分

  1947年9月,加入中国警察学会、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

  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在沈阳市警察局候差

  1948年2月,任沈阳市剿总民用航空审查组组员

  1948年3月至6月,任沈阳市警局十分局局长,后辞职

  1948年8月,任沈阳市城防工事建筑委员会工程组组长,后辞职

  1948年9月至11月,任沈阳中央军新三军军部上校附员/少将高级参谋(名义),后投诚人民解放军,接受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审查

  五、新中国时期与晚年(1950–1967)

  1950年7月,在上海加入民革上海市分部

  1950年8月至1951年1月,任民革上海市分部登审组代理干事

  1951年1月至11月,在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学院三期第四班二组学习

  1952年2月至9月,任南充川北行署交通厅科员

  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成都四川省交通厅工程处科员

  1953年1月至1955年5月,任泸州四川内航二分局运输科、航道科科员

  1955年5月至1956年5月,任泸州市中心航管站航监员(期间参加肃反运动政治学习)

  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任泸州市中心航管站航监组组长

  1958年8月至1961年11月,任泸州市交通科(局)科员

  1961年11月至1967年,任泸州市航管站航监员(曾任泸州市政协委员、市民革小组长)

  1967年11月,在泸州市防洪指挥部办公室工作期间受迫害去世,终年62岁

  1978年9月,获彻底平反昭雪,家属子女按革命后代对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