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7-08 17:43:39 ℃
目录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再探讨• | ||
伪满洲国时期经济开发与产业冒进剖析 | 王希亮 | 5 |
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有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研究成果 | [日]芳井研一 | 1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笔谈:九一八事变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武寅步平胡德坤 唐启华张振鹊喊运枯王希亮陆发春史桂芳张卫波曾景忠 李淑娟夏卫东孙瑜段永富张量戴建兵徐勇李倩 居之芬张生袁成毅岳谦厚高晓燕暨爱民李晓方孟晓旭 |
18 | |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20年——以《抗日战争研究》为对象的定量分析 |
张志一 |
4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中美文化关系项目初探 | 杨雨青 | 69 |
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共提供资金援助问题初探(1 937.7-1942) | 孙艳玲 | 82 |
"亲日"与反日——抗战时期朝鲜华侨的艰难抉择 | [日]菊池一隆 | 9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问题讨论• | ||
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 | 经盛鸿 | 105 |
对南京大屠杀期间滞留南京的两位外籍人士国籍的考证 | 张杰 | 1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农贷研究 | 张晓辉 屈晶 | 112 |
日本军银系统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抵制和破坏 | 刘凤华 | 118 |
•综述• | ||
第三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 李鑫 | 130 |
2010 年中日关系史研究述评 |
高士华、徐志民
高莹莹、李仲明 |
133 |
2010 年抗日战争研究论文目录索引 |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
144 |
本刊2011 年各期篇目索引 | 本刊 | 159 |
内容摘要
[标题]伪满洲国时期经济开发与产业冒进剖析
[作者]王希亮
[摘要]2010年初,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双方报告书公布于世,意味着中日政府层面的第一阶段共同研究告一段落。笔者有幸作为中方外部执笔者参与了有关伪满洲国内容的编写,并与日本学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商榷。战后以来,有关伪满洲国的研究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然也产生许多见仁见智或完全对立的观点。①尤其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经济开发及产业发展速度,一些学者在承认日本侵略、抨击殖民统治的同时,总是试图揭示日伪时期经济建设的某些"业绩"还有人力辩日本殖民主义同西方殖民主义的区别,进而肯定日本在殖民地建设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或"代价"。
[关键词]
[标题]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有关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研究成果
[作者][日]芳井研一
[摘要]喊运枯教授和户部良一教授在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中,阐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及其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论述收录在报告书《近现代史》第2部第1章《从九一八事变到中日战争》中。①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戚运枯详细介绍了中方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而户部良一则论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决策过程。两者的基本态度都是根据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始史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但在判断史实的重要性和对史实的认知方面,双方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着重于双方的不同之处,在梳理各自的论述之后阐述笔者的认识。②
[关键词]
[标题]笔谈:九一八事变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作者]武寅步平胡德坤
[摘要]编者按:201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为牢记历史、教育当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的"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发言内容涉及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战争研究的诸多方面。兹将发言精要以笔谈方式刊出。(以发言先后为序)。
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挑起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随即侵占中国东兰省,走向了全面侵华的道路。可以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把日本侵华史,同时也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中日关系研究
[标题]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20年——以《抗日战争研究》为对象的定量分析
[作者]张志一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1991-2010年《抗日战争研究》载文进行分析。在研究者方面,论文作者与发文数量分布和洛特卡分布有差异;研究者地域分布、所属机构分布、学术身份分布、年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呈集中特点;合著不是主要著述方式;发文数量分布不均衡。研究机构发文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少数机构。根据现有资料,对《抗日战争研究》进行简单评价,并指出定量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作者特征、机构特征、定量分析、分布不均衡
[标题]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中美文化关系项目初探
[作者]杨雨青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美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美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美文化交流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项目
[标题]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共提供资金援助问题初探(1937.7-1942)
[作者]孙艳玲
[摘要]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共的援助问题是苏联与中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一项援助是资金援助。根据最新公布的档案可以确认:抗战时期苏联多次向中共提供过数目不小的资金援助,这些援助对中共坚持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苏联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资金援助
[标题]"亲日"与反日——抗战时期朝鲜华侨的艰难抉择
[作者][日]菊池一隆
[摘要]卢沟桥事变后,滞留朝鲜的华侨无奈下必须谋求与日本当局保持和睦关系,尤其是驻京城(汉城)总领事馆面临二选一的艰难抉择。南京陷落促使驻汉城中国总领事范汉生脱离蒋政权,支持南京汪伪政权,朝鲜华侨遂宣布支持临时政府,成为日本友邦国国民。1940年代,八路军利用朝鲜华侨进行反日,仁川事件使朝鲜华侨与日本殖民当局矛盾激化,日本对朝鲜殖民地的统治开始受到来自南京汪伪政权管理下的总领事馆和普通华侨这两方面势力的动摇。
[关键词]朝鲜华侨范汉生仁川事件
[标题]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
[作者]经盛鸿
[摘要]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是美国《纽约时报》CTheNewYorkTimes)的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FrankTillmanDurdin,1907一?,又译杜丁、都亭、窦奠安等)。因为他在这份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第一大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了世界。但经仔细检阅与研究,德丁发表此文是在1937年12月18日,因时差的原因,以中国时间计,已是1937年12月19日。而在此文发表前三天,即1937年12月15日,以中国时间计,在1937年12月16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TheChicagoDailyNews)记者阿契包德·特洛简·司迪尔CArchibaldTröjanSteele,1903一?,又译斯蒂尔、斯提尔等)就在该报上发表了题为《日军杀人盈万》(JapaneseTroopskliiThousands)、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南京城"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的报道。——这才是公开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所以司迪尔才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
[关键词]
[标题]对南京大屠杀期间滞留南京的两位外籍人士国籍的考证
[作者]张杰
[摘要]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二三十位外籍人士(不包括日本籍)滞留南京,见证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人民(组织安全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伪进行交涉等)。因此,南京大屠杀中外籍侨民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①,许多学人对外侨人数与活动情况及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标题]抗战时期广东省银行农贷研究
[作者]张晓辉屈晶
[摘要]20 世纪30 年代广东农村经济破产亟需资金,抗战爆发后,农村经济之重要地位凸显。面对内忧外患,广东省银行迅速发展的农贷业务适应了战时农村资金融通的需要,配合政府农业政策的推行,抵制日伪金融势力的扩张,有助于救济粤省衰败的农村经济。本文深入考察广东省银行通过农贷,扶持战时农村经济的活动,并对其成效予以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抗日战争广东省银行农贷农村金融
[标题]日本军银系统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抵制和破坏
[作者]刘凤华
[摘要]1935 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日本在华北的利益、金融构想产生了直接冲突。军方和银行在日本政府默许和授意下,胁迫华北实力派干涉华北白银移交国民政府,支持河北省银行并发行货币、接收兑换华北地区外商银行存银。随着币制改革的推进,日方被迫不断修正华北币制自主方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实现了对华北金融系统的全面控制。
[关键词]日本军银系统华北币制改革
[标题]第三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鑫
[摘要]在抗日战争胜利66 周年暨九一八事变发生80 周年之际, 2011 年9 月21-24 日,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开幕式由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陈鹏仁董事长主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徐志民、高莹莹、李仲明
[摘要]一中国方面的研究(一)中日共同历史研究2010 年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最具看点的莫过于中日两国学者对始自2006 年底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评价。2010 年1 月,中日两国各10 位学者组成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在经过3 年多的共同研究之后,宣布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并公布了研究报告。一时之间,国内外学界、媒体对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邀请了部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的部分中方委员、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就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其报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意见。王建朗、王晓秋、徐建新、杨奎松、喊运枯、章百家、抗日战争研究))2010 年第1 期)一文中,分别就什么是历史问题,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分歧点何在,历史认识的分歧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中日两国历史认识的分歧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普遍认为"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迈出了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步",肯定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标题]2010年抗日战争研究论文目录索引
[作者]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标题]本刊2011年各期篇目索引
[作者]本刊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3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1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