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07-09 21:04:12 ℃
抗日战争研究(季刊)
内容摘要
[标题]蒋经国与1945 年中苏条约谈判
[作者]肖如平
[摘要]1945 年,中苏两国为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了长达数月之密商与谈判。宋子文在谈判中虽然身居要职,但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而职位不高的蒋经国成为中苏谈判之关键人物。蒋经国是最早与苏方密商条约之中方代表,正式谈判时又密会斯大林等人,为蒋介石传递各方信息,并在关键时刻提供决策性建议,力谏蒋介石签订盟约。蒋经国在谈判中的重要角色既是其特殊身份使然,亦是蒋介石在外交事务中采用"双重代表"方式的结果。
[关键词]蒋经国 蒋介石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标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第一任期内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演变
[作者]段永富
[摘要]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 任总统后,通过远东司副司长汉密尔顿1933 至1934 年远东之行所提交的报告,重估了胡佛政府时期的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决定继续实行"不承认主义"。同时,针对1934 年伪满洲国出台《石油专卖法》给美国商业利益造成的打击,国务院加强与美孚石油公司合作,以保持东北市场的营销额。这一进程表明: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制定深受大企业的影响,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需要,远东司在制定美国对伪满洲国政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罗斯福政府 伪满洲国 汉密尔顿 美孚
[标题]战时江南水泥厂的命运与汪政权的角色——以日方强拆机器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连红 张朔人
[摘要]在抗日战争初期,江南水泥公司充分利用德国禅臣洋行和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关系,以款项未付清为由,采取"以夷制夷"策略,成功地保护了工厂机器。但到了战争后期,在日方强拆江南水泥厂机器的过程中,江南水泥公司董事会、汪政权实业部、日方大使馆及华北轻金属株式会社三者之间进行了长达5 个月的角力折冲,其结果汪政权未能改变江南水泥厂机器被全部拆迁的命运。面对民族企业的求助,汪政权在日方的强力要求下,显得十分无奈和无力。
[关键词]江南水泥厂 沦陷区 以夷制夷 汪政权
[标题]抗战时期日军对山西的毒化侵略
[作者]岳谦厚 乔傲龙
[摘要]实行鸦片政策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而非其军政机关在华的偶发性事件。日军侵入山西之后,除准许公开贩卖和吸食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外,还强迫沦陷区人民大量种植鸦片,广大人民身心所遭受烟毒之折磨绝不亚于战争的直接侵害,其社会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亦绝不亚于战争的直接破坏。显然,鸦片是日本进行政治、经济与军事侵略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日军 山西沦陷区 鸦片政策 鸦片种植 婴粟
[标题]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作者]许金生
[摘要]明治维新后,日军为获得中国军事地理情报,不断派员来华进行谍报活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趁机大规模测绘中国东北地区,揭开对华专业盗测的序幕。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又一次大规模测绘东北等地,并且确立实测中国兵要地围的具体目标。民国时期,日军成立专业测绘队,有计划、有步骤地秘密测绘长城以南地区。依靠这种精细盗测,日军绘制成中国十万分之一军用地图,为全面侵华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地图 秘密测绘 军事谍报 近代中日关系
[标题]封闭的村庄: 1940-1944年晋西北救国公粮之征收
[作者]周祖文
[摘要]成功动员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本文在分析1940-1944 年晋西北征收抗日救国公粮后认为,在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共就已经以村庄为中介,巧妙地利用征收公粮的契机,通过把村庄作为公粮征收单位,构建了一个个"封闭的村庄"并充分利用"封闭的村庄"内部的宗族、租佃关系等矛盾,成功地将国家与农民勾连起来,从而充分地动员了农民。
[关键词]村庄 晋西北 救国公粮 国家与农民
[标题]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春节娱乐(1937-1949)
[作者]薛云李 军全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迫于战争形势和现实局势的需求,中共开始利用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春节娱乐开展政治宣教工作。为使其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要求,中共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技术运作,由改造到推广,再由推广到审查,终使以娱乐为主的春节娱乐呈现出政治教化的意义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建构政治话语的具体途径不是抛弃或打击乡村旧有的文化形态,而是借助或利用,最终确立在乡村文化中的霸权地位。
[关键词]华北抗日根据地 春节 政治社会化
[标题]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军人优抚
[作者]江红英
[摘要]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针对军人和军人家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军人优抚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3 项内容:一是军人的伤亡抚恤;二是优待军人的措施;三是优待军人家属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内容繁多,目的在于安抚军人及其家属,支撑抗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和措施却打了折扣。
[关键词]国民政府 抗战军人 优抚
[标题]精神的慰藉、调治与管束——论战时国民党军队伤兵政治工作(1937-1945)
[作者]李翔
[摘要]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受伤军人数量急剧增加。对伤残军人进行精神安抚和政治教育,顿时成为国民政府必须谨慎对待的紧迫问题。政工机构的渐趋充实和条令的次第颁布,带动了各地的伤兵政治工作。因伤兵的身体状况不同,军医院的性质相异,且政治、军事局势更在变动之中,故伤兵政治工作的侧重点随战局、政局的演变而演变。"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统帅"同样是伤兵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下,伤兵政治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为抗战建国做出了适当贡献。放眼全局,政治工作的效果与政工体制的优劣、国家财力的好坏、军医院的院务清明与否紧密相关。越到抗战后期,因政工体制固有的弊端、国力的衰颓、院长的贪腐等多种原因的交相错杂,伤兵政治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多。国民政府统治的若干严重危机越发清晰。
[关键词]抗日战争 伤兵 政治工作 三民主义 国民党
[标题]抗战大后方金融网中的县银行建设
[作者]刘志英
[摘要]民国时期的县银行,虽发端于1915 年,然而一直发展迟缓,直到1940 年1 月20 日《县银行法》颁布之后,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才有了较快发展,并达到一个小高潮。本文认为:战时县银行在大后方的推设是国民政府构建战时大后方金融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战时新县制的配套措施,根本目的是厚植抗战建国的物质基础。县银行战时的大量出现是在特殊背景下政府不遗余力倡导的结果;县银行的发展推动了大后方金融网络的建设,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战时县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大后方的四川与陕西两省,尽管其分布趋势很不平衡,但对于改变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仍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 大后方 金融网络 县银行 作用
[标题]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桐油走私贸易
[作者]齐春风
[摘要]抗战时期,大量的桐油从国统区走私到沦陷区或海外。这主要是由于日方的高价诱购、海内外价格差异巨大、国民政府的收购工作存在弊端、武装走私盛行及处罚轻微所致。日伪及国统区形形色色的人员参与了走私,走私方式大致上可分为欺瞒走私和恃强走私两种,走私路线分歧,走私的数额特别巨大,利润丰厚。猖獗的桐油走私行为给国统区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抗战时期 桐油贸易 走私
[标题]探索华东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作者]魏宏运
[摘要]日本占领东北后,义军的反抗接连不断,马占山等退入俄境后, 1933 年出现了华东共和国的抗日政权,制定了《约法)) ,发表了《告民众书》、《告各国书》。在致巴比塞调查团的公函中阐述了东北的现状和共和国的使命。东北是可以早日光复的,只因南京政府的错误内外政策,使日本在东北统治了14 年。
[关键词]共和国 义军 除日伪
[标题]《毛泽东年谱》中卷订补
[作者]陈标
[摘要]对《毛泽东年谱》中卷记录的1937 年7 月毛泽东的事迹和相关大事的一些错漏条目提出订补意见。
[关键词]毛泽东年谱 抗日战争 考订
[标题]《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新探
[作者]刘维开
[摘要]《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曾被视为国民政府于1930 年代对日政策的一篇重要宣示,研究者亦多将其附于战前中日关系相关研究中讨论,亦有针对该文进行专门讨论者,然而就该文本身而言,仍有若干值得讨论的地方。就相关资料分析,本文认为《敌乎?友乎?》虽然登载于1934 年12 月20 日出版的《外交评论》第3 卷第11 、12 期合刊,但是由相关数据来看,该文应该在1935 年1 月中旬完成,所以会刊登于前一个月出版的刊物,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该刊延迟出版所致。至于由徐道邻署名刊出,应为蒋中正之决定。该文之内容,为蒋氏对中日问题的意见,目的在传达政府应调整对日外交政策之讯息。而蒋氏关于调整中国对日政策之意见,虽然为其个人主张,但实际上与汪兆铭取得了一致的态度,两人对于调整对日外交方针有共同的认知。《敌乎?友乎?》刊出后,在国内引起相当重视,日本方面亦对该文提出批判。然而该文内容过于敏感,为避免刊出后可能引发之政治效应,以他人具名较无顾虑,使徐道邻成为被批评的对象,蒋氏得以从旁观察各方意见。另外,蒋氏此时的工作重心仍在"剿共",对于中日关系只是关切,而非其主要工作,此亦为其在所谓《秦土协议》、《何梅协议》签订之后,处理对日外交留下一个转圜的空间。
[关键词]蒋中正达 陈布雷 徐道邻 《敌乎?友乎?》 《外交评论》
[标题]日本发现细菌战新资料的主要内容、史料价值及其意义
[作者]王希亮
[摘要]1940 年6 月,在今吉林省农安、大奏地区突然流行鼠疫,造成数千人死亡,随之,鼠疫蔓延周边各地,甚至波及当时的伪满首都新京(长春)。战后,经过中日学者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一致推测农安等地发生的鼠疫绝非自然流行,而是属于人为所致。但是,由于日方严密封锁有关细菌战的所有资料,证实农安鼠疫流行人为原因的第一手资料始终没有发现,所以,在中日学者的著述中,涉及农安鼠疫人为原因时只能用"推测"、"推断"等词句来处理。2011 年10 月,日本《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 (第1 部)等资料的发现,使这一"推测"成为了铁一般的事实。本文将介绍该资料的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细菌战 七三一部队 新史料
[标题]中日战争暨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简述
[作者]宋芳芳 陈卓
[摘要]2011 年11 月25 日至29 日,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日战争暨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以及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阶段性成果,展开了学术讨论。兹将会议情况简述如下:一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4期
下一篇:《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2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