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民间抗战研究 > 学者与自媒体文章 > 抗战史记 > 内容正文

抗战史记 |淞沪会战中国赢得了战略胜利
来源:抗战史记   2022-09-02 10:22:03

网络截图

  国内部分自媒体及民间爱好者,对淞沪会战存在“国军惨败”,“国军一败涂地”,“国军80万不敌日军25万”,“6:1等高交换比”“国军伤亡30多万仅毙伤日军4万多人”等错误说法。也没有看懂中国在淞沪会战的得失,特别是对蒋介石,法肯豪森,陈诚,张治中等“开辟淞沪战场”,“诱敌东来”,“外交孤立日本”等战略一无所知,并严重低估战争前中日巨大差距和高估日本侵华真实目的。本文将谈谈中国在淞沪会战的战略胜利。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惨状

  一,日本侵华目标是分裂中国“满蒙”和华北

  1920年,日本国内首次爆发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23年。危机期间日本造船业,钢铁业,纺织业生产分别下降了35%,20%,30%,生铁生产厂家有近半数关闭;日本经济遭到重创。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伤亡人数达16万人,财产损失高达100亿日元。这使得原本就陷入困境的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而在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等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华盛顿条约》(又称《九国远东条约》),日本迫于美、英、法等国压力。同意美国提出的“机构均等”“利益均沾”原则和门户开放政策,这等于以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形成了列强对华利益“平等”瓜分。而代表中国的北京政府(直系)则成功利用西方列强的支持,逼迫日本将侵占的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租借地和胶济地铁路退还中国。同时英国宣布废除“英日同盟”,转而与美国结成“英美同盟”,这就出现了美、英在远东地区联合制日的态势,为日后蒋介石联合英、美抗日创造了契机。但日本在华盛顿会议的失败,迅速引起了国内强烈不满。日本开始全面走向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1927年4月20日,曾担任过参谋次长和陆相的田中义一大将成为新首相。同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召集外务、陆军、海军省、参谋本部第二部长及中国事务外交官于东京,召开所谓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吞并“满蒙”的政策和实施计划,并以此泡制出所谓的“满蒙悬案”,意图分裂中国东北、内蒙古。在7月7日会议上,田中义一又提出《对华政策纲领》,明确全面侵略中国的战略。

  综上可见日本是因为“没钱”和受英、美等西方列强压迫,转向全面侵华。这注定了日本无力真正灭亡中国,其真实目标就是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所谓的“满蒙”权益和之后的华北权益。这也给中国联英,美,苏制日创造了契机。不过日本是世界工业强国,而中国则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巨大的国力差距注定了日本在中日全面战争中完全掌握了军事主动权。

第四任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

  二,“诱敌东来”战略形成

  1933年长城抗战,国军二十余万人在华北平原被日军数万机械化兵团打得惨败。战后,国民政府鉴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在平原的巨大优势,形成了抗战初期影响深远地“诱敌东来”战略。1935年8月,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在致蒋介石对策书中,指出日军侵华目标是将华北分裂出中国。国军应在上海,南京进行坚决抵抗,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南方战场。并诱入武汉,南昌决战。以分散华北日军兵力,同时将黄河作为最后战线,在不利的情况下可“宜作有计共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这也是饱受争议的花园口决堤。还特别强调中国军队的积极抵抗是要获得国际社会同情和援助,在外交上孤立日本。这获得了蒋介石的同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17日日本参谋本部提出所谓“三个月亡华论”,企图集中主力由北向下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承认所谓的日本“满蒙权益”“华北权益”。但也指出若“战事发展为预计至少持续一年以上的持久战”之际,则“在河北省北部,必要时也在上海和苏州之间配置兵力,并利用海军监视中国沿海交通,并行经济手段,等待中国屈服”。这表明日本军方高层预料速战速决不成后,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压迫诱使国民政府在消耗战中投降。故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就说服德国调停,试图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威逼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妥协。

  而陈诚则向蒋介石提出 “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武汉,于我不利”,应“开辟淞沪战场,诱敌南下”。7月30日,京沪警备军司令张治中提出在上海“先发制人”的建议。

蒋介石指挥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得与失

  1937年8月13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1个小队突然由天通庵车站附近商务印书馆旧址与横浜桥之间道路,越过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上海市保安总团阵地进犯。遭到国军英勇反击。当晚蒋介石下达总攻击命令, “一,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将军为总司令,并于14日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二,苏浙边区军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将军为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及公大纱厂。三,中国空军于14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淞沪战场开辟。1937年10月3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先后抽调两个师团增援上海。华北日军由9个师团缩减至7个师团,而华北国军压力骤减。“诱敌东来”战略初步达成。

  8月21日,苏联基于自身利益决定全力援助中国抗战,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派遣苏联援华航空队参战。而苏援武器装备、物资以山西铁路(后改走陇海线)运送为主,故淞沪战场的开辟,暂时保住了苏援运输命脉,直到1938年徐州会战才被切断。蒋介石在1938年1月,开封军事会议上指出:“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的华北。”

  另外上海当时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通商港口,也是全国民用和军需工业的主要基地。先歼灭驻沪日军,对于保卫江浙、南京,还有整个长江地区,有重要意义。故先发制敌,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是上上策。正如陈诚所说:“中国财富精华集于江南,而以上海为之总汇。毁灭了上海,可使中国经济崩溃”。另外为了拱卫首都和守卫长江,也必须要打。

  还有“以战略促政略”。上海作为亚洲最大国际化都市,以淞沪之战推动外交战略的实施。更容易引起国际关注;获得欧美干涉,支援和同情。激化欧美列强与日本间的矛盾,达到孤立日本的目的,为中国外交赢得有利地位。淞沪会战前,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曾警告英国外相艾登:“上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中心,如果中国在这里战败,日本将控制整个中国市场,因此中国作战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英国。一旦华军战败,遏制日本扩张的重担必将落在英国肩上,香港和其他的远东的英国领土也将受到威胁……”。据称艾登当时“颇为动容”,英国也确实在中国抗战初期,给予日本很大压迫。

  蒋介石当时曾在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等人面前坦陈:“上海这一仗,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中国作为弱国,面对强大的日本;外交是最有效的反击力量。而二战后,日本外务省反思战败原因时;其外交孤立,是战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国军在上海的植根多年,部署在江浙地区的部队大都是服从军令的中央军;还有最精锐的德械速成师,便于调动,部署。同时,在上海、南京间,陆上重金构筑有吴福、锡澄等数道防线,水上有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江防。江浙地区河流纵横、湖沼密布、地形复杂的江南,对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不便。反观华北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就不断从朝鲜、本土及东北向华北增兵。日军驻屯军改编为华北方面军时,总兵力已达8个师团(20-25余万),这还不包括原驻屯军混成旅团和加入察哈尔作战的两个关东军独立混成旅团(两万人以上)。华北又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利于日军发挥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绝对优势。当时,国军严重缺乏机械化部队,反坦克火炮及空军,在平原地带与日决战无疑是“送死”。

  淞沪会战也绝不是一败涂地,国军以伤亡30多万人代价毙伤日军98417名(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松井石根日记所谓日军伤亡四万余人说,两岸学界早已不使用,更不是国内网络上长期传说的5:1,6:1,甚至10:1交换比。成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亡华”“速战速决”的战略。

  四,中日巨大差距决定淞沪会战难以取胜

  淞沪会战前,国军总兵力只有170万,辖182个步兵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旅又6个独立旅,4个炮兵旅又20个独立团。其中最精锐为19个德械速成师,30万人;但仅中央教导总队为标准德械速成师,另有30个调整师。其余都是中央军及地方军杂牌部队,重武器严重不足,弹药匮乏。

  日本陆军辖4个军区,17个常设师团40余万人,6个野战重炮旅团,38个炮兵联队;但由于日本早在1873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故可立即动员199万人,总共可征召448万。反观国民政府在1936年才推行征兵制,但因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保甲长又徇私舞弊。造成中国人口众多,实际征招兵力反不如日本。

  中国海军120余艘舰艇总吨位仅6万吨左右(另一说近7万吨),日本190万吨,20-25倍于国军。中国空军能升空飞机305架(最后实际编制序列仅296架,较先进霍克III才百余架,其余均为老式飞机,机式又多又杂,且配件基本靠进口)。日本则有为2200余架(又一说为2625架,多为先进战机),近10倍于国军;而且完全自生产,自维护。

  武器装备方面,中国仅能制造中正式步枪,仿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轻武器,飞机、军舰、火炮、战车都完全依赖进口;且武器数量不足,弹药匮乏。而日本有能力生产所需的几乎全部武器装备,且武器弹药均充足。可以说国军无论是在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指挥等各方面都与日军有巨大差距。更可怕的是物资给养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国军官兵连饭都吃不饱!而日本运输,物资给养远强于国军,还专设水果生鲜抢掠部队,造成日本异地作战,吃的反而比国军好。

  而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先后投入各地面部队达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个团,宪兵1个团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本军队的参战总兵力在25万人上下,陆军部队共出动了9个师团又2个支队(各相当于1个旅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