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黄埔军校,大门口有着这么一幅对联:
上联:升官发财,行往他处;
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真的有这么一幅对联,抑或这只是早期黄埔师生中间流传的一个相互激励的口号,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就像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一样。这一点也不重要,因为:全国各地不少离经叛道、胆大妄为之徒已经陆续行往此处了,尤其是南方的年轻人;因为一来周边各省信息通畅交通便利,二来东南诸省素有南下粤港闯荡的传统。而对于北方人来说,第一消息闭塞路途遥远,第二奉北京国民政府为正统的居多,知道广州大元帅府的人少。那时的广州,是造反之地,是革命之地,而真的不是升官发财之地。
对于某些同样不贪生怕死的黄埔1期生来说,进入斯门,可谓“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他们因为身体的原因(当然也有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和环境等诸因素的原因),有的未出校门、有的刚刚毕业、还有的风头正健时,就早早病故了……
以下是在1940年代病故的黄埔1期生们,为了便于大家阅读,以死亡时间排序:
黄埔1期生中的早期病故者(三十一):丁炳权(1897-1940年1月25日),字:御伯,湖北云梦县朱祠后丁村人,国民党员;最高职务或军衔: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97师长,中将军衔。
1924年春,丁炳权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毕业后参加两次东征作战以及与杨希闵、刘振寰的战斗。
1926年,丁炳权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丁炳权奉令回到家乡云梦,组织别动军配合北伐军作战,任总指挥。后别动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补充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务第1营,丁炳权任营长。不久,该营扩编为警备第3团,丁炳权任团长,率部参加龙潭战役。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22师第66团上校团长。
1928年,丁炳权率部参加二次北伐作战。年底,进入陆军大学第1期深造。在校期间,先后出任郑州军事特派员、襄河剿匪司令。
1932年8月,陆军大学肄业后,丁炳权任湖北省保安处参谋长。
1934年,丁炳权升任湖北省保安处处长,并任鄂东清剿指挥官、湖北省保安副司令等职,率部参加围剿中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丁炳权调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97师中将师长,第8军编入第9战区序列后,丁炳权兼任长沙警备司令,担任长沙铁路段护路事。
1938年6月,丁炳权率部参加武汉会战,驻守阳新的燕厦、龙港、慈口、辛潭铺一带。在与日军激战中,他身先士卒,率领官兵英勇抗敌,给日军以重创,掩护了粤汉铁路北段中国军队的撤退。11月,第197师奉调鄂南通山,丁炳权兼任鄂南游击区指挥官,以九宫山为据点,与日军转战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带的湖北四新、大冶、鄂城、通山及江西瑞昌、武宁等地对日军作战,激战百余次,毙敌2300多人。
1939年3月,日军第11军的四个师团十多万兵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南昌战役,丁炳权率部参战。第197师的具体作战任务是在长江南岸到瑞昌、阳新之间实施游击战,伺机消灭日军的小股部队,截断日军进攻南昌的水路补给线。22日19时,战斗打响,丁炳权率部向日军发起进攻,激战至24日午后,日军撤退,丁炳权师收复西崇山、洞口源刘及马鞍山。25日,日军以猛烈的炮火和战车掩护步兵向洞口源刘、马鞍山的一九七师阵地狂攻,丁炳权指挥全师官兵顽强地抗击敌人,毙敌三百多人。午后3时,日军调动六架飞机和十余门大炮向一九七师阵地猛轰,敌战车、步兵、骑兵相配合多方位进攻,丁师长率部拼命抵抗,激战至晚上9点,一九七师伤亡严重,阵地几乎全部被毁。26日至29日,丁部虽有十几次的进攻,但伤亡很大。28日后,南昌、武宁相继失守。丁炳权奉命率部绕袭日军后方,实施游击战,阻截日军的交通和补给。4月22日,第九战区发起反攻南昌的战役。丁炳权率师先后攻克通山、葛店、鄂城、金井等日军据点。同时破坏赣北鄂东南公路多处,使日军车辆无法通行。5月,日军对鄂南地区进行扫荡,第197师在平江截击逃敌,缴获日寇大量弹药辎重,击毙日军数百人。这期间,丁炳权率部与敌军激战十余个昼夜没有休息,时值酷暑炎热,中暑病倒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导致病情日渐加重。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及同事劝他到后方就医,丁炳权表示:“国难当头,作为一个军人,应坚守岗位,拼死御敌。”
1939年,丁炳权率部与敌军激战十余昼夜,时值酷暑炎热,丁中暑病倒仍坚持指挥战斗。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及同事劝丁炳权去后方就医,他表示:“国难当头,作为一个军人,应坚守岗位,拼死御敌。”
1940年1月25日,丁炳权在江西武宁中暑病故,年43岁。
丁炳权一生廉洁,死时遗物仅有铜镇纸一对,上镌“努力东方民族解放,促进世界人类平等”。
丁炳权去世后,蒋校长在“南岳会议”上为丁炳权师记杀敌一等功,发奖金六万元。
1940年11月30日,国民政府对丁炳权予以明令褒扬。
黄埔1期生中的早期病故者(三十二):刘鸿勋(1898-1940),别号:子勤,陕西城固人,国民党员;最高职务或军衔:西北战时干训团第4团第6学员大队大队长,少将军衔。
刘鸿勋之父经商,家境富裕。
1918年,刘鸿勋高级县立小学毕业。
1919年,刘鸿勋赴武昌文宇中学学习。
1923年,刘鸿勋转入上海化工工业专门学校学习,肄业。
1924年,由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筹备处保荐,刘鸿勋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4队学习。军校毕业后,刘鸿勋历任军校教导团第2团排长、连长、营长,随部参加了二次东征作战,以及与广州商团和杨希闵、刘振寰部的战斗。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刘鸿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第4团上校团长,在龙潭战役中负重伤。后任中央军校第1师补充旅少将旅长,率部围剿中共鄂豫皖苏区和追击红4方面军的作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鸿勋任西北军第196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西北战时干部训练团第4团第6学员总队少将总队长,曾率部在陕西潼关、河南灵宝等地与日军作战。
1940年春,刘鸿勋于西安病逝,年42岁。
黄埔1期生中的早期病故者(三十三):冯士英(1902-1940),又名:世英,四川渠县人,国民党员;最高职务或军衔:国民革命军第18军新编师副师长,少将军衔。
冯家从事农业,经济中等,每月收利两千元。
冯士英县立高等小学校、上海浦东初级中学、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毕业。
1918年8月,由罗平安、成卓(均系国民党渠县党部执行委员)介绍,冯士英加入国民党。
1924年春,冯士英来到广州,由谢持(四川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及刘其渊(四川省国民党临时党部执委)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3队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征作战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排长、连长。
1927年后,冯士英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7补充团营长,第1军第22师第1团上校团长,补充旅少将旅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冯士英任第18军新编师少将副师长,随部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诸役。
1939年7月,冯士英获授陆军少将军衔。
1940年秋,冯士英病逝,年38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