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可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3大战略区,其中华北、华中最为重要。山东抗日根据地地处华北、华中结合部,一直是联结两大战扬的主要枢纽,同时也是华中与陕北的主要通道。党中央赋予山东根据地的又一基本任务是,依托山东根据地,经略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地区,打通并巩固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使山东根据地成为华中的战略后方。山东党组织和根据地军民坚决服从全党大局,在坚持艰苦卓绝的山东抗战的同时,自觉承担斗争压力,为胜利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省委领导的全省各地抗日武装起义以及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在徐州附近及东陇海路沿线的湖西、鲁南、鲁东南广大地区建立起人民抗日武装和广大游击根据地,使山东成为迎接八路军主力入鲁并由此准备南下发展华中的出发基地。
1938年十月徐州失守后,发展山东及华中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决意以“……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⑤的山东为根据地,经略苏鲁豫皖地区,发展华中。为此,党中央于1938年9月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突出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领导。1938年5月后,党中央先后派大批党政军重要干部到山东工作,并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辖地区扩大到陇海铁路以南广大地区,随即又将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与晋察冀分局、东南分局一起,成为当时党在敌后设立的三大中央分局之一。
山东党组织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指示,积极向南发展。1938年12月,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决定成立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部队主要活动在邳县、睢宁、铜山等地区。5月,经中央同意,陇海游击支队又挺进苏皖边区。同时,山东分局决定建立苏皖边区党委,金明任书记,率一批干部随部队南下。1939年9月,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组建八路军苏皖纵队,统一指挥苏皖边区部队,任命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江华为司令员兼政委。陇海游击支队改称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苏皖纵队活跃于陇海、津浦铁路两侧广大地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合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创建了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至1940年初,陇海南进支队由成立初的300余人猛烈发展到7000余人,苏皖纵队也组织了2000余人的游击支队。
山东根据地除派部队、干部发展苏皖边区外,还为发展华中的八路军主力提供了干部、兵源及后勤物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并承担了主力部队南下而加重的自身压力,确保了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胜利完成。
早在1938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就有派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依托鲁南向徐海地区发展的设想⑥。为打通华北与华中、鲁南与苏北的联系,先期挺进山东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改称苏鲁豫支队,于1938年12月抵达湖西地区。在湖西地区党组织和山东纵队部队配合下,扩大和巩固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翌年2月,山纵十三支队(原义勇队二总队)奉山东分局和山纵电令,将陇海铁路北8个大队编为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3月,苏鲁豫支队主力南跨陇海路,开辟豫皖苏边区。5月初,陇海路南的义勇队二总队2000余人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游击第七支队。1939年间,苏鲁豫支队依托湖西根据地,纵横陇海铁路南北、津浦铁路东西广大地区,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近3000人,创建了包括20余县的苏鲁豫边区根据地,部队也由初来时的1700余人猛增至近万人。1939年5月,山东分局决定将苏鲁豫特委改为苏鲁豫区党委,下辖两个地委、6个县委,8月时党员总数达万余人。
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兵力回师华北,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企图消灭华北我军,巩固华北既得利益;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于1938年冬设立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加紧在华北、华中地区制造反共摩擦,并与1939年底和1941年初,连续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国共合作这一抗战政治基础和我党我军的独立发展遇到了抗战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1940年春,国民党强令新四军退至江北,继而又要求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地区,企图将我军全部挤出华中,并假日军之手消灭我军。这样,华北八路军有被日军挤压南撤,华中新四军被日顽联手挤压北上,最后无路可退的现实危险性。事实上这种情况在1941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1941年冀中大“扫荡”后冀中部队南移冀鲁豫边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受挫后在江北重新崛起,就是明证。战胜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北拒日军,巩固和坚持华北;南抗国民党顽固派,与之全力争夺华中特别是苏北地区;南北对进,打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毛泽东强调指出:“华中是国共必争之地”,“故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⑦。在这场斗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基本完成了党中央全力发展武装创建根据地的任务,使争夺华中有了坚强的战略后方和出发基地。二是抽调山东八路军主力多次挺进华中。1940年8月编成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其中包括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湖西地区的苏鲁豫支队,共约万余人,成为该部骨干力量。五纵挥师南下,开辟淮海根据地,坚持皖东北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并于同年10月与新四军胜利会师,完成了协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时,活动于鲁南地区的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又奉命南下支援新四军。该部在华中活动了近两年,至1942年11月才北返山东滨海地区归还建制。1941年2月,中央军委又将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原苏鲁豫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三是为了粉碎第二次反共高潮,更加有力地发挥山东作为华中战略后方的作用,从1940年12月31日至翌年3月5日,山东分局曾一度划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同时为解救皖南事变被围新四军,党中央决定苏北、山东同时准备大规模反击,限山东十日之内完成对山东国民党顽固派沈鸿烈的包围,待命攻击。山东部队坚决贯彻,积极准备。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发动反击,山东分局也复归北方局领导,但从中足见山东与华中两位一体、唇齿相依的战略联系,以及山东根据地对发展和坚持华中根据地的重大战略作用。
在以后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和胜利反攻的岁月里,山东始终与华中南北呼应,相互支援,战略联系稳定,华中与华北及延安的通道畅通,充分发挥了“华中靠山”⑧的作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