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来源:《东岳论丛》   2015-06-15 08:55:54

  抗日战争后期,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过连续攻势作战和大反攻,解放了山东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敌后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此为基础,山东成为我党我军进军东北的主要出发基地和粉碎国民党向北推进、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前沿阵地,从而为实现我党由抗日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做出了其他根据地无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好转,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成定局。在山东,由于根据地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整风运动,特别是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后,严重困难的局面已得到明显好转。1943年春夏之际,山东我军抓住机遇,在冀鲁豫部队的配合下,送于学忠部出鲁,坚决阻击国民党顽固派李仙洲部北上入鲁反共,并成功地抢占了滨海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和鲁中沂山山区和鲁山山区一部,取得了我党在山东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优势,基本扭转了我党在长期存在的敌顽我三角斗争中的被动地位。1943年底,山东我军在粉碎日军对鲁中、清河区的冬季“扫荡”的同时,在敌人兵力较弱的鲁南、滨海等地区对敌发起攻势作战,连续取得全歼刘桂棠(“刘黑七”)部、赣榆战斗、第二次讨伐伪军吴化文部作战的重大胜利,恢复和发展了大片根据地。这次在华北乃至全国敌后率先发起的攻势作战,为敌后各根据地1944年普遍展开攻势作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1944年初,日军为挽救战争败局,从华北抽调近9个师团进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华北各根据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对敌发起攻势作战。山东我军在上年冬季攻势作战胜利的基础上,从1944年至1945年夏,连续6次对敌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其作战时间之连续,作战规模之大,攻陷城镇及战略要地之多,歼敌数量之巨,解放地域之广,皆为华北各根据地所罕见。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在致毛泽东、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半年来,(我军)胜利最大且最突出者是山东,……”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45年初,日军为防止美军在东南沿海及山东半岛登陆作战,在济南组建第43军,山东日军达10万人,占当时华北日军19万人的一半以上。5月1日,日军集中3万兵力开始对山东各区特别是鲁中、滨海区进行孤注一掷式的大“扫荡”,企图建立山东沿海防御体系,配合本土作战。山东各战略区在山东军区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坚决反击,经过20多天的战斗,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接着,又果断地乘势发动夏季攻势,取得了重大战果。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遵照党中央关于控制山东全局的总要求,紧急动员根据地党政军民,迅速完成大反攻的一系列准备工作。1945年8月13日,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前身是1940年7月成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任主席。16日,山东军区将所属各军区主力和基干部队编成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共8个师、12个警备旅、两个独立旅,27万人,分五路大军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声势浩大的大反攻。反攻大军在20余万民兵、民工和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下,积极配合,奋勇作战,共歼日伪军6万余人,解放烟台、威海等重要海口、商埠6处,火车站35处,县城46座,控制和掐断了境内大部分水陆交通要道,完全控制了山东全局。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抗战期间,党领导的山东军民共对敌作战2.6万次,毙伤俘日伪军51.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余万支,火炮900多门。八年间,仅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伤亡就达15.47万人,人民群众死伤等达367万人,财产损失难以计数。在与民族敌人的殊死战斗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和人民革命力量从无到有,获得巨大发展。至抗战结束时,山东八路军达2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军总数的1/5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外,其余国土全部解放,解放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山东党组织发展壮大,党员总数达20余万,并且拥有一大批能够担负各方面领导工作的党政军干部。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党领导的诸多敌后根据地中最为强大的战略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又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当时的基本形势是,国民党反动集团在美国军政外交支持和拒降日军配合下,一方面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企图在政治上迫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投降,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一方面集中重兵分东、西、中三路向华北、华中解放区推进,企图以武力占领敌后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抢占东北三省,造成发动全面内战时的有利态势。内战与和平建国的希望并存。中共中央根据这一复杂形势和敌后各战略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决定以革命的两手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反人民的两手。一是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与之签订了双十协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二是迅速调整全国战略部署,决心以人民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在这种情势下,地处华北华中枢纽并与东北三省隔海相望且军政力量强大的山东根据地,就成为决定今后敌我力量对比、时局转换的关键地区之一。早在1942年7月,毛泽东就致电尚在山东指导工作的刘少奇,以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精辟指出了山东在抗战胜利后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此国际总局势下,国民党在战后仍有与我党合作的可能。虽然亦有内战的另一种可能,但我们应争取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同时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乘机解决新四的可能,如蒋以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北上道路,则新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一一五师、山纵、杨苏纵队)造成新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⑩根据这一战略设想和抗战胜利后局势的发展变化,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决定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及华中解放区,集中全力争夺东北地区,使之成为全国战略总后方。为此,党中央赋予山东根据地的两大任务是:向北,以山东为主要兵源和出发基地,抽调山东主力和干部抢占东北;向南,迎接华中局和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把国民党沿津浦铁路北上的部队阻滞于山东地区。

  东北三省北靠苏联,东界朝鲜,西临蒙古,南接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工业交通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投降后,东北三省势将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为此,党中央于1945年9月中旬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并决定从延安和全国各战略区抽调部队和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14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内的大批干部赴东北,在当时形成了全党抢占东北的局面。对于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地区,中央对山东寄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希望。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中要求:“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11)第二天,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又致电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12)

  当时正处在大反攻紧要时刻的山东根据地,坚放服从全党全国大局,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党中央的任务。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立即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庞杂的组织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早在8月17日,山东分局就发出《关于抽调大批干部去东北的指示》。同月底,胶东军区奉命组成以司令员许世友任总指挥的海运指挥部,统一指挥海运及后勤工作。9月上旬,胶东区党委所属北海地委奉命派出武装小分队乘木船抵旅顺,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后由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将情况及建议上报中央。9月底至10月,山东军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决粉碎了美军在烟台、威海登陆的企图,确保了海运任务的实施。1945年9月至12月,山东主力部队分9批先后从海路、陆路日夜兼程挺进东北,共计6万余人,占赴东北部队总数的60%。同时,另有3万基干部队也抢赴东北。这样,山东进军东北的部队总数达9万人,约占当时山东八路军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党中央电示山东给东北配备3个省的省级干部,并要求山东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至12月,山东先后抽调包括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及肖华等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在内的6000余名干部赴东北开辟工作,占赴东北干部总数的近30%。为了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山东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子弟兵出征,并为大军准备了大批船只以及棉衣、粮食和各类物资,为大军挺进东北做出了最大贡献。挺进东北的山东主力和大批干部,成为东北人民军队和各级党和人民政权的骨干力量,为配合苏军消灭日军,解放被奴役14年的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遵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部署,1949年9月,新四军江南部队主动撤到苏皖边区,军部率部分主力北上山东,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员,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华中局北转山东后,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下辖山东5大战略区党委和济南市委,领导另设的华中局。这样,山东解放区就成为华东地区党和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9月15日,津浦前线指挥部成立,由陈毅、黎玉等赴鲁南统一指挥,迎击徐州方向北进山东的国民党主力及伪军吴化文部。津浦路战役从10月18日开始到年底结束。山东军区主力在新四军一部的配合下,共歼进犯军3万余人,攻克滕县、邹县、韩庄、大汶口等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要道和大批日伪据点,歼灭了大批日伪军,控制铁路200余公里。津浦路战役不仅挫败了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有力地配合了我党抢占东北战略任务的完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山东开辟和巩固了迎击国民党军即将发动大举进攻时的广阔战场。1946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津浦前线指挥部,山东军区与新四军调入山东的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军,下辖8个师,共7万余人。另外,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又发展到22万余人。以此为基础,山东解放区成为我党我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战略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⑩《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卷,第246、227、510、225、157页、参见第542及549页、第681-682页。

  ④、⑧《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辑第123页,第六辑第332页。

  ⑨《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1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1-372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