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果断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精兵简政政策,使边区建立了廉价的政权机构和精干的军事编制,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的目的。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已经具有执政为民、尊重规律、政治协商等科学执政理制念。党中央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作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该政策的成功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精兵简政
1.精兵简政的提出
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是党外人士李鼎铭首先提出来的。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第二届参议会。当时任米脂县参议会会长的李鼎铭,根据边区群众这些年来经济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与其他10名参议员一道向会议提出一个提案,要求“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对这个提案,在参议会上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反对意见认为:“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要裁减政府工作人员,民主政权如何巩固发展’。毛泽东看到这个提案,用红笔把其中的重要段落圈起来,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旁边还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对一些不正确的意见,毛泽东进行了批评和说服工作。
2.精兵简政的成绩
精兵简政,“既有军事系统的精兵,又有政权系统(包括党、政、民、学各种组织)的简政”,精干了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基本上解决了官僚主义的问题。
2.1在精兵方面,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精兵简政。体现在精兵方面,一是通过广泛的动员宣传。使人们抛弃了“多兵论”。树立了“精兵论”。二是裁减部队番号,充实连队建设;淘汰老弱,确定枪兵比例,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独立作战能力。三是加强军队政治教育。使党指挥枪的原则和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思想深入人心,并且通过军事教育培养了指战员与士兵的作战能力。四是号召发展生产自给,在实践中教育军队。提高部队的节约意识。
2.2在简政方面,转变了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2.2.1精简人员,裁并机构。在精简人员方面,第一次精简缩减人员1598名,占边区政府原有人数的24%。第三次精简在第二次的基础上使吃公粮者减至7500名,减少35%弱。边区政府原有552人,整编为416人;各厅、处的附属机关原有1140人,整编为911人。边区共213个区公署。原有1250人,整编为955人。区以上各级政府机关精简总人数为762人,占原有人数的23.5%。在裁并机构方面,第一次精简侧重于减少机构,共裁、减、并机构百余处。第二次精简主要是建立政府的工作制度,实行合署办公,裁、减、并了一些重叠或相同性质的机关。第三次精简使边区各厅处的内部机构裁减1/4,边区政府的机关从35个减为22个。前两次精简,虽然有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尤其是对精兵简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思想提高不多,工作改进不大,尚未达到精简的全部目的。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的目标要达到精简、效能、统一、节约、反官僚主义五项。还指出精兵简政要牵涉到军民关系、军事建设、行政效能、工作作风、财政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 。
2.2.2加强政府的统一性,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不断加强干部的统一管理和纪律教育。
2.2.3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原来许多单位由几个人做的工作,整编后一个人就承担了。 同时也精干了上层,充实了下层;紧缩了机构,精选了人员;确定了职责,建立了制度;实现了合署办公。
2.2.4大力倡导厉行节约。“精兵简政的实行又必须与爱惜民力,培养民力,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具体工作联系起来。”因此,精兵简政中“尤须注意民力物力之发展与节省。”
2.2.5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了进展,密切了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
总之,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精简了人员,裁并了机构。调整了干部队伍,加强了统一领导,建立了积极的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改进了工作作风,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边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由于其成效的明显性、措施的模范性、地位的特殊性和意义的全局性,决定了它在中共执政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精兵简政的过程中,中共成功完成了对政府系统的改革。确立了中共领导下的政府组织原则、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及工作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民主、灵活、统一、高效、纪律严明、有制度可依的革命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外国友人的好评,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是科学执政的成功范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3.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党的革命事业取得胜科的根本前提
精兵简政政策的采纳和有序实施。是中共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认识到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和“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不正常现象,并根据经济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当时,中共中央认识到只有从“开源”和“节流”两手并进,才能达到生产自给。因此,在精简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从“开源”上解决财政经济困难。
3.2实事求是,执政为民,是“精兵简政”政策的基本方略
从对编余干部的处理上尤其可以看出。党在紧要关头,临危不惧,从革命事业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了人性化的安排。 对精简下来的干部。从其自身条件出发,能为革命工作和不能工作者进行了区别对待,而在能工作者中又进行了细化,做到人人各得其所。
3.3大力宣传,统一思想,是精兵简政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在精兵简政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度重视,多次发出文件和发表社论,对精简工作进行宣传和指导,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思想,减少了精兵简政政策实行的阻力。
精兵简政作为一场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仅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第502页.
[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1941年11月17日).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第2页.
[4]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1942年8月29日).
[5]《毛主席在西北局高干会上的演讲--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1942年11月21日、23日).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6页.
[7]1942年8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
作者简介:雷立红 大兴安岭地委党校文化教研室 讲师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委党校文化教研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