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浙东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孤悬敌后的浙东抗日斗争
来源:大江南北杂志 作者:唐炎 章洪珊   2023-01-07 14:24:32

浙东游击纵队政治委员谭启龙(左 2)和参谋长+刘亨云(左 3)、政治部主任张文碧(左 1)在一起

  浙东抗日根据地包括四明、会稽、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浦东四个地区,地处沪、杭、甬三角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地区狭小,孤悬敌后,处于日、伪、顽夹击中,斗争极为尖锐复杂。三北和浦东地区紧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斗争环境更为险恶。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和在浙东区党委的具体领导下,浙东根据地高举抗日旗帜,依靠人民群众,粉碎了日、伪数以百计的“清乡”和“扫荡”,痛击了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围剿。经四年浴血奋战,从1941年夏,由浦东南下时的900余人到抗战胜利发展到15000余人(包括地方党政干部),创建了2万余平方公里、400万人口的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

  1941年4月,日寇发动宁绍战役,杭甬铁路沿线沦为敌后。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及时组织浦东地区党的武装力量共900余人,由姜文光、蔡群帆、林友璋、朱人俊等同志率领,从5 月到9月分7批南渡杭州湾,采取隐蔽方式进入三北地区活动。6月中旬,在相公殿两次伏击日军,打响了浙东抗日第一枪,震动了整个三北,群众奔走相告“真正的抗日部队来了”!紧接着又在登州街、横河、梅园丘、长岭等地区连续打击日寇,与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博得了三北人民的热情拥护,使我军较快地站住了脚跟,1941年10月成立了统一领导三北地区抗日武装的浙东军分会。

  1942年5月,日寇发动浙赣战役,金(华)萧(山)线两侧沦为敌区。浙东军分会迅速组成南进支队200余人,由蔡群帆率领挺进会稽山,与绍(兴)属地区特派员杨思一会合,全歼土匪徐文达部200余人,开辟了以诸(暨)北枫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以后不断打击日伪军,相继建立金、义、浦和诸、义、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底成立金萧支队。

  1942年7月28日,中央华中局正式批准浙东区党委成立(谭启龙为书记,何克希、张文碧、杨思一为委员)。与此同时,成立了“第三战区沪淞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区党委又制订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方针。从此,正式揭开了浙东敌后抗日斗争的新篇章。

  1942年10月,我军正在三北地区进行反“扫荡”斗争,国民党32集团军司令李默庵,为阻止我军南进,指派在杭州湾北的忠义救国军第一支队长艾庆璋纠集金山、平湖自卫总队共2900余人,南渡杭州湾,进犯三北,妄图乘我立足未稳,将我消灭在三北海边。扬言要在三北地区独收钱粮、税款,并要我军让出整个三北地区,逼我于绝境,并摆出一副大打出手的架势。面对这严峻的局面,浙东区党委经反复考虑,认为能否打好这一仗,关系我军能否在浙东立足和发展的大局。因此,决心集中全力,消灭艾顽。经报军部批准,迅速集中全区所有部队到三北游源地区,共1300余人。力量对比,我处劣势。要以少胜多,决定寻找战机,各个击破。11月28日晚,我第4、5支队成功地突然袭击登州街、草楼一线的张立民金山自卫总队,除张只身逃跑,其余500人全部被俘。12月8日晚又直扑黄家埠王八妹部,俘平湖县长谢友生以下500余人;再乘胜连续打击艾部主力,歼其大部,艾庆璋割须化装逃跑。此战,历时18天,经29次战斗,终获全胜。

  这是浙东第一次自卫战斗,取得了完全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三北人民,锻炼了部队,发展了武装力量,我军增至2000余人。三北地区除少数日、伪据点外,都成了我们的根据地。为开辟四明山、会稽山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在三北站稳脚跟后,按照区党委的既定方针,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开辟四明。只有开辟了整个四明山区,才具有建立一个战略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理保障,才有相当数量的人民、一定的物资,建立自己的后方基地,战略上才有回旋的余地。而开辟控制四明山的关键是夺取四明山中心的重镇——梁弄。1943年春,区党委和司令部亲率司、政机关、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大队等渡过姚江,经过周密准备于4月23日奔袭梁弄,激战16小时,歼灭伪十师一个营,解放了梁弄。进而开辟整个四明山区,此后,区党委和司令部就入住梁弄横坎头,成为浙东地区抗日的领导与指挥中心。浙东的抗日斗争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军的发展壮大,引起日、伪、顽极大的仇恨和恐慌。蒋介石更把浙东抗日武装视为眼中钉,1943年秋曾三次电令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限期消灭浙东我军。11月4日国民党32集团军司令李默庵下令所属的贺钺芳挺进第三纵队,田岫山挺进第四纵队,张俊升挺进第五纵队向我进攻。我集中兵力,在东西岙重创贺部,贺亦受伤,狼狈逃窜,挺4、挺5被迫退回原地。

  国民党顽固派灭我之心不死,12月20日李默庵又第二次下令,并调来美械装备的突击总队第一队(下辖五个营、每营1000人),加上浙江保安团等达三万之众,超过我军十倍,向我四明山全面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就在此时,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电令浙东抗日武装“废弃灰色隐蔽面貌”,“公开打出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旗帜,正式命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任命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极大地鼓舞了浙东军民。

  国民党军自恃兵力强大,装备精良,以突击营为骨干,齐头并进,寻我主力决战,妄图把我消灭在四明山区。敌步步紧逼,我军主力就跳出包围圈外,奔袭89团驻地章家渡、三界及其后方,直至会稽山地区,截获大批物资及弹药。本应在该地区开辟新的地区,但因接四明地区误报突击营已击退的情报而过早返回,加上情报有误造成前方(村)战斗失利,陷入困境,迫使区党委和纵队领导作出了“用分散的游击战争坚持斗争”的方针。何司令、谭政委率司、政机关和三支队等大部主力,跳出四明,北渡姚江,转入三北地区。

  这是浙东最艰难的岁月。谭启龙回忆说:“后来的历史证明:我大部主力北渡姚江,跳出四明,避开强敌,是带有战略意义的行动,使我浙东游击纵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渡过了最困难最险恶的时期,保存了实力,为以后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浦东部队南下开辟浙东后,浦东地区已经成了空白。浙东区党委成立后,考虑到该地区是上海市的郊区,且西连青浦,可与6师江南地区相连系,海上交通还可与苏北1师相连系,坚持认为该地区斗争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1942年9月又派朱亚民率领11人的短枪队重返浦东。这支小部队到浦东时,正值日寇调集5000余人对“清乡”区全面封锁,一片白色恐怖笼罩浦东大地。为使游击战顺利开展,他们首先进行除奸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将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100余人全部镇压。同时,游击队向日、伪军频频出击,出没于港湾河道之中,伏击小股敌军,奇袭日、伪据点。到1944年夏敌人因到处挨打,只得把浦东平原上的近百个据点撤得只剩二三十个。我军发展到300余人,成立了淞沪支队,到抗战胜利时增至1000余人,并越过黄浦江与浦西、青西地区连成一片。

  最后要补充的是,浙东区党委在领导浙东抗日反顽斗争中,还抓了两件卓有成效的大事。

  一是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区党委坚决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积极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共同抗日。各级党委和领导,一面组织指挥打仗,发展武装力量,一面做好统战工作,争取中间势力。以打仗促进统战工作,以统战工作保证战斗胜利。

  当时,国民党暂编33师田岫山的88团和张俊升的89团,因受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跑到四明山来。为了争取他们共同抗日,何司令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单刀赴会”,仁至义尽地向他们宣传抗日主张,签订抗日协议,最后促使张俊升部起义。在第一次自卫战中,由于说服三北地区的实力派顾小汀、魏显庭、孙远达等保持中立,使我军顺利歼灭艾庆璋部。

  浙东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有大批开明绅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和腐败现象不满,拥护我党的抗日主张。向他们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他们共同抗日,共商抗日的大政方针,邀请他们参加各级政府担任要职,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极为必要的。

  二是建立了抗日政权。在敌后建立抗日政权,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而且是扩大武装力量、坚持游击战争的基本保证,浙东区党委根据斗争形势,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完成对旧政权的改造和新政权的建立,从部队性质的办事处过渡到“三三制”民主政府。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并健全行政公署及县区政权,推行有关政策法令,发挥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作用。充分显示了浙东区党委和纵队领导在浙东抗日反顽斗争的实践中,能创造性地运用毛主席的“三个法宝”的思想,因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浙东纵队及大部分地方干部北撤后,只留少数干部坚持斗争,他们以无比坚定的信心、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作出必要牺牲,终于在强大的顽敌统治的情况下,站住了脚跟,而且逐步壮大了自己,组建了新的三五支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最后配合解放大军南下解放浙东全境,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