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黄埔军校 > 黄埔先烈 > 内容正文

浩气永长存 忠魂耀千秋——记全民族抗战中的黄埔师生(三)
来源: 徐步军 天下黄埔   2017-07-24 15:52:32

  每一个人,都充满了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时穷节乃现,岁寒知松柏。在国家危难之际,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挺身而出,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前赴后继。从巍巍太行到三湘四水,从淞沪前线到印缅边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热血。黄埔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深入践行了以“救国救民、视死如归、百折不挠、亲爱精诚”为主要内涵的黄埔精神,生动诠释着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正如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写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信中所言:“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充满了孙总理和廖党代表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救国救民”是黄埔师生的不渝追求。黄埔学生从进入军校那一天起,就时刻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说中就指出:“我们的事业就是救国救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遵照中山先生的遗训,黄埔师生将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驱逐倭寇、光复国土作为奋斗目标,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打日本,救中国”,成为黄埔师生的共同心声。忻口战役中,刘眉生在阵地上致书妻子说:“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战死沙场,我之荣矣。”常德会战中,孙明瑾亲冒弹雨,指挥全师突围,不幸中弹牺牲,临终前忍痛高呼:“中华儿女要壮烈,不畏死,不贪生,牺牲生命,救国救民,努力杀敌!贯彻命令,达成任务!”和刘眉生、孙明瑾一样壮烈牺牲的无数黄埔先烈,展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谱写了气贯长虹的爱国华章。

  视死如归是黄埔师生的生命底色。在黄埔师生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广州黄埔军校门口这幅对联是对黄埔师生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面对侵略者的炮火与屠刀,黄埔师生“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抱定必死之心,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没有辜负中山先生“要以黄埔学生为骨干,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的期望,践行了“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誓言,以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模范行动,激发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抗暴御侮、血战保国的精神传统。在罗店保卫战中,姚子青率部抗击日军陆、海、空军三方夹击,苦守一周后,率残部与攻入城区的日军肉搏,殉国前仍然拼力呼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全营官兵无一生还,全部壮烈殉国。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南京保卫战中,易安华亲率部队向敌阵穿插,后在转移途中被敌弹击中而牺牲。他曾引诗赠子女,“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心迹可见一斑。常德会战中,日军在进攻受挫时,采取“攻心”战术,散发诱降传单。担任守城任务的余程万见到这种传单,批上两行字:“黄埔军事教育,无悬起白旗之一语。”余程万慨然说道:“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人死拼。直至弹尽粮绝。”“无论敌人对我们施以多大的压力,我们唯一的答复是血,是死!”黄埔师生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和浩然正气。

  百折不挠是黄埔师生的内在品格。每一名黄埔军人身上,都充满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武汉保卫战,从四次长沙会战到豫湘桂战役,黄埔师生一直在抗击着侵略者。“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黄埔师生从来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黄埔师生意志品格的真实写照。“三光”政策吓不怕,狂轰滥炸打不倒,极端困难压不垮。“头枕砖,秸做炕,夜半赶路拂晓战”,黄埔师生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以旺盛的斗志弥补装备的缺陷,抗击着在武器装备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赵尚志指挥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作战,在日伪军重兵围堵下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保存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左权在敌后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等战斗的胜利,他还系统总结、创新游击战术,被誉为“中国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常德会战中,彭士量率部固守石门镇阵地,与日军相持八个昼夜,使敌人无法前进半步,后遭日军飞机轰炸而不幸壮烈牺牲。在远征军缅甸防御战中,戴安澜指挥200师在内缺弹药、外无援兵的不利形势下,与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取得同古保卫战的胜利。黄埔师生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亲爱精诚”是黄埔师生的人生信条。孙中山先生曾教育军校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什么叫“同道”?孙中山解释说,就是“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为此,他特地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亲爱精诚”是黄埔建校的精神动力,也是黄埔师生的人生信条。在军校求学期间,黄埔同学一齐学习结伴训练,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并肩战斗,密切配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师生扼腕叹息,痛彻心扉。“九一八”事件爆发后,许多黄埔师生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再次联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12月,徐向前、林彪、左权、罗瑞卿等黄埔学生联名发出了《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抗战的旗帜下,广大黄埔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恩怨,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在忻口战役中,林彪、徐向前、聂荣臻、陈赓率领的八路军部队深入敌军两翼及侧后开展游击战斗,袭击敌人的后方,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切断敌人的补给和增援,与正面作战的国军部队进行战役配合;同时用部分兵力直接袭扰敌人第一线攻击兵力,密切与国军部队的战术协同。当时参加正面作战的第14军军长李默庵多年后感慨地说:“我一生历战无数,唯有忻口一战,不同以往,感受最深的就是,只要是中国人,就只有一个敌人。当时真是同仇敌忾呵。”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并肩战斗、相互支援的感人故事,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多次上演,书写了一则又一则佳话。

  来源:《黄埔》杂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